【治療】
熱敷、給鎮靜止痛劑,口服阿斯匹林等。肢痛一旦減輕即應活動,穿彈力襪行走。少數大、小隱靜脈血栓向股、胭靜脈延伸者,可行靜脈結紮或切除術。
深靜脈血栓形成
【發病特點】
約半數的深靜脈血栓在術後第一天發生,約30%在術後第二天發生。據屍檢資料,形成發病率在臥床8天後趨於穩定。深靜脈血栓與管壁僅輕度粘連,易脫落而引起致命梗死。深靜脈血栓的起源部位多在小腿靜脈,也見於股靜脈、髂靜脈和骨盆靜脈。
【診斷】
(一)臨床珍斷可依據下列症狀和體征:①患肢疼痛、腫脹-②靜脈血栓部位如小腿肌肉、胭窩、內收肌管及腹股溝下方股靜脈處常有壓痛。③隻001肌征:將足急劇背屈,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者,征常為陽性。④加征:將腓腸肌壓向脛骨時出現疼痛。⑤股白腫,見於糖股靜脈血栓形成。患胺疼痛,從趾端至腹股溝區腫脹,皮膚蒼白。患肢壓痛廣泛,沿深靜脈走行壓痛更著。因血栓繼發擦股靜脈炎症反應,可直接或間接引起周圍動脈痙攣,加重血流障礙。如血栓蔓延,患肢全部深淺靜脈及側支也被栓塞,伴動脈痙攣,即形成股青腫。患肢皮色青紫,嚴重腫脹,劇烈觸痛,壞疽危險很大。
(二)影象學診斷以臨床檢查為依據診斷深靜脈血栓,符合率僅為50%,而影象學診斷方法的準確性則令人注目。影象學診斷方法包括靜脈造影術、阻抗容積描記法、碘纖維蛋白原攝取試驗、多普勒超聲及B超檢查等。
和多普勒超聲對大的近端靜脈血栓形成較敏感,用來檢測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對小腿較小靜脈的血栓形成不易檢出。
仍是診斷深靜脈血栓形成公認的方法,為損傷性檢查,約2的患者造影後並發靜脈炎。
第八節 擠壓綜合征與筋膜間隙綜合征
擠壓傷是肌肉豐富的肢體受到外部重物1小時以上的擠壓或固定體位的自壓(多在醉酒、吸毒狀態下發生)而造成的肌肉組織的創傷。其受傷原因是直接的機械擠壓和“短暫”的局部缺血。
筋膜間賤內組織體積增大(組織腫大)或空間變小(肢體外部壓迫)均可使間隙內壓力增高,達一定程度後出現間隙內肌肉、神經的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肌肉壞死、神經麻痹,此時臨床上稱為筋膜間隙綜合征。
擠壓傷,戰時止血帶,火器傷,斷肢再植,嚴重四膚骨折,不恰當的小夾板、石裔外麵定等為筋膜間隙綜合征的常見病因。1881年報道首例,病人是肘部外傷,由不恰當的結紮止蟲帶引起筋膜間隙綜合征,表現為患胺的腕、指攣縮,肌肉無力,後來被為該綜合征還可被稱為朞筋膜室綜合征、肌間隔綜合征、筋膜腔綜合征或急性間隙綜合征。擠壓綜合征是在壓力解除後,擠壓傷區域血流恢複後引起的筋膜間隙綜合征和以高血鉀、高血磷、肌紅蛋白血症及肌紅蛋白尿為特點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於1941年首先提出此綜合征,又稱綜合征。
於1975年提出,筋膜間隙綜合征和擠壓綜合征屬於同一疾病範圍,前者為受累區的局部表現,後者為其全身表現。或又可做如下理解,筋膜間隙綜合征係擠壓綜合征的早期骱段,而擠壓綜合征則是筋膜間隙綜合征惡化後的結局。
第九節 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是一個臨床概念,是機體在應激狀態下發生的非直接外傷性的胃腸道出血。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包括大量嘔血,柏油便或胃液、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從病理學角度上看,應激性潰瘍不僅包括胃、十二指腸的消化性潰瘍,而且包括所有可以導致出血的病理改變,如胃、十二指腸、上段小腸、下段小腸乃至結腸的粘膜潰瘍、粘膜糜爛、出血性炎症及壞死性炎症等。其發病的必需條件是胃酸;基礎是缺血、缺氧造成的胃腸粘膜細胞代謝障礙,“屏障”受損;促進條件是膽汁返流,進食過早、過量,使用皮質激素及抑製前列腺素合成的某些藥物。
嚴重外傷後,應激性潰瘍出血發病率大約3%,腹部外傷後發病率約為56%。
【診斷】
(一)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容易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外傷有:燒傷、顱腦外傷、腹部外傷、脊髓損傷造成截癱。多在受傷3天以後,胃酸分泌開始回升到正常範圍以內時發生(有潰瘍病史者除外)。對以下病史尤應重視:曾大量輸血,傷後發生過休克以及並發感染,特別是腹腔內感染及肺感染。
(二)胃腸道出血多不伴有疼痛,胃液咖啡色,隱血試驗陽性。嘔血、柏油便、血便、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嚴重病例可發生失血性休克。胃腸道出血是診斷應激性潰瘍的首要症狀,但需要排除胃腸道的直接外傷,並要除外血液來自口、鼻及呼吸道。如果同時還伴有皮膚出血、尿血、咳血等廣泛出血傾向,應當考慮到。此時腸道出血隻是的一種臨床表現。
(三)光導纖維胃鏡檢查可以直接發現胃、十二指腸粘膜的各種形態的病損。
(四)急性穿孔出現腹膜炎表現。但若係昏迷或截癱病人,則缺乏相應臨床表現,腹痛、腹肌緊張不明顯或缺如,需用腹腔穿刺,腹腔灌槐或拍腹部X線片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