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及診斷】
火器性下頜骨骨折可以發生於下頜骨的任何部位,傷情較為複雜,常並發頜麵部涎腺、神經、血管、牙齒的損傷、造成唇、頰以及舌等軟組織不同程度缺損。傷型可為貫通傷,也可為盲管傷或切線傷,或貫通傷、盲管傷同時存在。下頜骨骨折多為粉碎性,甚至有骨質缺損,也有一部分為線型骨折。傷後所表現的移位、咬合錯亂和功能障礙往往比較顯著。
火器傷的損傷程度,決定於投射物的速度、性質、質量以及損傷的部位和鄰近重要器官有無並發症。下頜骨骨質致密堅實,高速投射的槍彈或彈片自一側麵頰部進人,穿過下頜骨後,可穿透口底軟組織,自對側麵頰、口周或頸部穿出,造成嚴重的貫通傷,使頜骨和麵頰部軟組織遭受廣泛破壞。打碎的骨片和牙齒又形成“繼發性彈片”,進一步破壞組織,致軟組織創緣和鄰近深部組織中散在異物存留。由於投射物的爆震,在同一塊下頜骨可並發多處線形骨折。遠距離投射物穿透一側頜骨後能量減弱,在造成對側頜骨粉碎性骨折後可嵌入骨內,或撞擊對側骨後反折滑行止於咽側、頸椎旁、下領骨升支內側等部位,形成盲管傷。在彈片傷患者,可有貫穿傷、盲管傷和切線傷同時存在。當致傷物較小時,雖有較高射速,但動能不大,被擊中部位在牙槽突或下頌下緣時,僅造成下頜骨輕度局部損傷,如牙折、牙槽突骨折或下頜下緣切線傷,在喙狀突、下頜骨升支部也可造成洞穿性缺損。
子彈穿過頸部軟組織時,可直接損傷頸部血管、造成嚴重出血。子彈掠過大動脈阱近時,因震蕩、灼傷和短暫地使血管拉長,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血管內血栓形成。頸內動脈血栓形成時,造成失語和對側肢體偏癱,通過頸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下頜骨額部爆炸傷後,發生頦部粉碎性骨折或大麵積骨質缺損,常伴有唇頰部、舌體和口底大片軟組織撕裂及缺損,創口外翻、下垂或卷縮,唾液外溢,舌因額部附麗被破壞常發生後墜,兩側骨折端受肌肉牽拉,向內上移位,嚴重影響吞咽和呼吸。
顳下頜關節區的貫通傷,可損傷兩側的腮腺、麵神經,造成髁狀突或喙狀突、上頌結節、上頜竇及顴骨的粉碎性骨折,使下頜骨向上後移位,出現下頜後縮、後牙早接觸和前牙開跆。損傷晚狀矣時可因顳肌收縮致開口受限。如損傷頜內動脈,則可引起大出血。
火器性下頜骨骨折的諗斷,主要依靠傷情及檢查,可攝下頌骨側位、後前位X線片。合並上頜骨和顴骨創傷時,應攝枕額位片。
顳下頜關節脫位
顳下頜關節是頜麵部唯一具有轉動和滑動運動的左右聯動關節,由顳骨的下頜關節窩、下頜骨的髁狀突、關節盤、關節囊和關節韌帶所組成。
下頜關節窩中央與顱中窩僅由薄骨板相隔,周圍骨質則較堅厚。髁狀突呈橫軸形,頸部細,緊貼關節麵下方有翼外肌附著。關節囊圍繞髁狀突,上方附著在關節窩基部,下方附著在髁狀突頸部,其外側和後側較厚韌,內側和前方薄弱。翼外肌上部分纖維穿過關節囊附著在關節盤前部,關節盤將關節囊分為上下兩腔:上腔大而鬆弛,屬滑行關節;下腔小而緊張,屬絞鏈關節。顳下頌韌帶、翼下頌韌帶、蝶下頌韌帶和莖突下頜韌帶與嚼肌、翼外肌、翼內肌、顳肌共同懸吊下頜骨髁狀突於下頌關節窩內,構成顳下頌關節。
【治療】
顳下頜關節急性脫位後應盡早複位。複位前讓患者作好思想準備,鬆下頜骨,消除緊張情緒,取得患者配合。複位方法以非手術方法為主,在手法複位無效後可考慮手術複位。顳下頜關節前脫位的複位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口內複位法患者坐在低凳上,頭緊靠牆壁,術者站在患者前方,患者下頜牙齒咬合麵應低於術者兩臂自然下垂時雙肘關節水平。術者雙手拇指分別纏繞數層紗布,伸入患者口內,置於兩側後牙的咬合麵上,雙手握住兩側下頜體部下緣,拇指下壓,其餘手指將頦部上托,使嵌頓在關節結節前上方的髁狀突下降到關節結節的下方,然後向後方推送,使髁狀突回到關節窩內。
(二)按壓喙突複位法用雙手食指伸人患者口腔前庭,向後和向下按下喙突,引起疼痛,可使嚼肌反射性鬆弛,使髁狀突複位。也可在口外用食指在顴骨下方頰部皮膚上確定喙突位置,然後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兩側喙突,向後、向下施力,使髁狀突複位。
(三)口外按壓驟狀突複位法複位時,術者雙手拇指放在患者兩側突出於顴弓下方的髁狀突前緣,然後用力向下、向後擠壓,同時用雙手的食指、中指托住兩側下頌骨,以環指、小指托住下頌體下緣,各指配合將下頜骨部推向前上方,此時髁狀突即可滑人關節窩而得到複位。
如脫位較久而咀嚼肌發生痙攣、複位困難或患者不能合作時,應作下頌神經麻醉,以鬆弛咀嚼肌群。必要時可使用肌肉鬆弛劑,試用全身麻醉進行複位。
複位時,可先將一側媒狀突複位,然後再將另一側髁狀突複位。術者可握住下頜骨體部,向下持續用力。也可以一隻手向下壓,另一隻手上抬,如此左右兩手交替施力,搖動下頌骨,即可鬆弛咀嚼肌,將髁狀突複位。
在複位時,局部熱敷,或按摩太陽、下關等穴,對鬆弛咀嚼肌也有一定幫助。
(四)手術複位全身麻醉下在顳部作切口,伸進一寬喙牙挺,插人顳肌與顴弓之間,然後抵於嵌在關節結節前方已脫位的髁狀突頭部或頸部,直接向下、向後推動髁狀突,可使裸狀突複位。
(五)顳下頜關節後外方脫位複位法患者體位同口內複位法。如複位右側,術者站在患者右側,左手掌及手指托住頦部,右手持一頭部套乳膠管的寬而薄的骨膜分離器,查於患者右側後牙咬合麵之間,應盡量向後。複位時左手穩重用力托住額部,並稍向上,此時,右手旋轉骨膜分離器,同時托頦部向前,使髁狀突滑入並節窩。
顆下頜關節複位後,應限製下頜活動2—3周,並避免作大張口運動。固定可采用煩頜繃帶。
顳下頜關節脫位後數周仍未能複位的,稱為陳舊性脫位。陳舊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關節囊周圍常有不同程度結締組織增生,一般采用手術複位法。由於關節周圍結締組織增生,髁狀突往往不能完全退回關節窩,術後配合頌間彈性牽引,數天後可使髁狀突逐漸複位。
對習慣性顳下頜關節前脫位,可考慮手術治療,如采用關節結節加高術、關節囊緊縮術、關節結節鑿平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