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骨與關節損傷(三)(1 / 3)

頸椎關節突骨折

頸椎關節突短,關節間隙近於水平,故單純關節突骨折少見,常合並脫位或一過性脫位。

【病因及病理】

頸椎急劇過伸、旋轉及揮鞭樣損傷皆可造成一側或雙側關節突骨折,骨折多為粉碎性,關節囊內外均出血,關節囊及滑膜有挫傷、水腫、破裂等,周圍肌肉痙攣。脊神經根位於關節囊前方,可發生神經根刺激症狀——上肢相應部位的疼痛和感覺異常。

【診斷】

有典型外傷史。頸部傾斜強直、活動嚴重受限、疼痛明顯者應做X線檢查。確診主要靠頸椎左右45度斜位X線片,有時在正側位片上也能見到關節突骨折線。

【治療】

枕頦布帶牽引6—8周,圍領保護3個月,神經根刺激症狀不緩解者,可行椎間孔擴大神經根鬆解手術,必要時也可行前路椎間盤切除、髂骨植骨頸椎融合術。

頸椎半脫位

凡頸椎關節突關節沒有跳躍重疊,而鄰位椎體排列異常―有前後或左右移位多不超過椎體1/4者,稱為頸椎半脫位。頸椎半脫位在後伸時可自行複位,前屈時又可再現。在拍片檢查中隨體位不同而時隱時現,故又稱暫時性脫位。

【病因】

多有頭部外傷史。外力使頸椎過度屈曲,揮鞭樣損傷,演員、運動員的頭頸部累積性創傷也可導致頸椎半脫位。

【病理】

頸椎半脫位除骨性排列異常外,關節囊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出血、水腫、肥厚。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彈性降低,發生移動。棘間韌帶部分或大部分斷裂。棘突間隙增寬,生理弧度消失。還有個別患者在外傷刹那間頸椎幾乎完全脫位又迅速地自行複位,其病理變化更為嚴重,有可能造成脊髓損傷。

【診斷】

頸部疼痛,頭向前傾,活動受限,棘突壓痛,排列異常。X線正位片上注意棘突排列、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是否對稱。側位片表現為生理弧度消失,椎體前後移位不超過1/4,棘突間隙增大,上位椎體與棘突均向前傾斜,關節突閭關節麵不平行,椎間隙前緣變窄,在屈曲位側位片上述表現更為明顯。

【治療】

布帶牽引6~8周,配帶圍領後離床活動。此療法簡單安全。

手法複位,過伸位石資固定2個月,對有持續性頸臂疼痛者可行按摩、理療、牽引、寧藥等綜合治療。反複發作的陳舊性脫位者可行前路植骨融合手術。

環椎脫位

環椎即第一頸椎,它通過五個關節和各種韌帶上負顱骨、,下連樞椎。環椎兩個上關節突與枕骨媒構成一對環枕關節,人們表示同意的“點頭”動作即靠此關節。環椎下關節突與樞椎上關節突構成一對環樞關節,表示不同意的“搖頭”動作即靠此關節。中間還有一個環椎前結節與齒狀突之間構成的滑膜關節。

環枕關節與環樞關節運動方向多,活動範圍大,韌帶結構亦較複雜。距運動中較遠的椎弓間、椎體前、橫突間韌帶均薄而鬆軟,為纖維膜狀,後膜是黃韌帶的延續,前膜是前縱韌帶的延續。距離運動中心近的韌帶則特別堅韌,如張於兩側塊之間的橫韌帶及緊貼其後的十字韌帶,由齒狀突尖斜向上聯結枕骨的翼狀鈿帶等均很堅強結實。

【分類】

環椎上關節麵與枕骨髁關節麵相對位置發生變化即為環枕關節脫位。枕骨髁向前移位為環枕關節前脫位,枕骨髁向後移位為環枕關節後脫位。

環椎下關節麵與梅椎上關節麵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稱環樞關節脫位。環椎向前移位為環樞關節前脫位,反之即是環樞關節後脫位。

頸椎椎體劈裂骨折

在縱向衝擊外力作用下,鄰位髓核產生巨大應力,可使椎體劈裂,造成椎體劈裂骨折依劈裂骨折發生方向不同,分左右劈裂及前後劈裂兩類,而後者更易傷及脊髓。

【診斷】

典型的外傷史,常合並頭頂部外傷、腦震蕩或跟骨骨折等。頸椎正側位片可見椎體橫徑或前後徑加大,骨折塊分離,呈粉碎狀。

【治療】

中立位顱骨牽引6—8周,骨折愈合後圍領保護下離床活動。若奎肯試驗或碘油造影發現有梗阻或不全梗阻經牽引治療無改善,應早期經前路切除骨折之椎體及椎間盤並取大塊髂骨鑲嵌植骨融合。

【並發症】

脊髓損傷是常見的嚴重並發症,處理方法見後述。

棘突骨折

直接暴力作用於棘突時,造成單發或多發性棘突骨折,常為粉碎性骨折。間接暴力骨折往往是在急劇活動時由韌帶肌肉牽拉所造成。如鏟土時可突然感覺肩背部發出響聲,出現疼痛,X線檢查可見頸、胸:棘突尖部橫斷骨折。這俗稱“鏟土者骨折”,是由附著在頸、胸棘突上的肌肉——主要是上後鋸肌撕脫而致。

【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