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骨與關節損傷(三)(3 / 3)

早期同脊柱骨折脫位一並處理,隨椎體複位愈合,椎弓根可良好愈合。為防止局部粘連,要鼓勵病人早期積極行背伸肌鍛煉。晚期若遺有頑固性神經根壓迫症狀,且定位與骨折部位完全相符者,可考慮行椎間孔擴大、神經根減壓鬆解手術,若症狀不典型,可理療、按摩治療。

椎板骨折

椎板是指棘突兩旁至關節突之間神經弓的後板部分。椎板間有黃韌帶相連,除環樞椎間和腰椎間椎板間隙較大外,頸、胸椎椎板呈疊瓦狀,間隙甚小。

【病因】

直接暴力作用在棘突和椎板上可造成粉碎性、塌陷性骨折。間接暴力使脊柱強力過伸可致椎板橫斷骨折,而同時還有旋轉暴力時也可造成縱行或斜行骨折。

【診斷】

主要依據正位和斜位X線片。對脊柱骨折脫位者應留意觀察椎板影象,一般不難看出椎板有無骨折。單純的椎板骨折尤其無位的“線樣骨折”,其骨折線十分整齊清晰,往往需重複拍片以除外片質異常方可確診。

【治療】

無神經症狀的椎板骨折可適當製動休息,頸椎可行布帶牽引,胸腰椎可行背伸肌鍛煉,6~8周即可自愈。合並脊椎骨折脫位的胸腰段椎板骨折也可行背伸肌功能療法。即使脊髓或馬尾不全損傷者,早期仍可墊枕練功治療觀察,且多可獲得滿意療效。

合並完全截癱的頸、胸椎椎板單純線樣骨折,若截癱平麵與骨折平麵相符,或有進行性加重者,奎肯試驗或脊髓造影證實有梗阻者,應即刻行椎板切除減壓,以清除硬膜外血腫和探查脊髓。

晚期椎板骨折形成硬膜粘連者,依其程度不同可行理療、按摩、椎板切除脊髓或馬尾鬆解手術,術後無需植骨及固定。鼓勵早期活動。

峽部骨折

峽部是指椎弓根與椎板相連的狹窄部,在斜位片上恰如“狗頸”部的投影。因其位於關節突關節囊之前方,局部承受剪力較大,腰椎尤然,易致骨折。

【病因及分類】

脊柱猛力屈曲旋轉易致單側峽部骨折,急驟過伸位損傷易致雙側峽部骨折且多並發椎體及關節突不同程度之損傷。單純峽部骨折可見於坦克兵、裝甲兵等強迫體位下顛簸過久而致的疲勞骨折。疲勞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端既有骨折吸收,又有增生修複,表現為骨折線不規則及較致密發白。還有一種先天性峽部裂又稱“先天性峽部骨不連”,多見於青少年,有慢性腰痛史,X線表現是峽部發育不良,呈對頂之圓錐狀。

【診斷】

主要依靠X線檢查,尤其45度斜位片。在斜位片上,椎後附件之綜合影象頗似一隻小狗的投影,其上關節突為“狗耳”,橫突為“狗頭”,峽部為“狗頸”,椎板和棘突為“狗身”,而下關節突為“前後腿”。若峽部骨折,即出現“狗頸”斷裂。同時左右斜位片還可確定骨折之側別。雙側峽部骨折要注意椎體向前滑脫,有無鞍區麻木、大小便異常等馬尾壓迫症狀。

【治療】

第三腰椎以上的峽部骨折較穩定,可行功能療法,但因局部血運差、剪力大,愈合困難。對不愈合並有明顯症狀者,可考慮行植骨融合手術治療。

第三腰椎以下的雙側峽部骨折治療意見尚不統一。有人主張保守治療,早期臥床休息,石膏圍腰固定。有一部分病例可以愈合.不愈合者長期配帶圍腰尚能從事日常工作。也有人主張-經確診早期即行融合術,以防滑脫。理由是此種骨折愈合率低、不穩定,容易滑脫壓迫馬尾,1:1一旦滑脫很難整複。近年來,有人提出對此症行手法正骨,且能解除神經壓迫症狀。對此尚有爭論。更多學者一直把此症列為按摩的禁忌症。因此,凡腰以下雙側峽部骨折有滑脫趨向或已經滑脫的青壯年患者,還是以爭取行前路椎體融合術為宜。

後縱韌帶斷裂

後縱韌帶緊貼椎體、纖維環後緣,貫穿椎管之全長,構成椎管內前壁一部分,較窄,在椎間盤附著處呈齒狀增寬。

單純椎體屈曲型壓縮性骨折很難造成後縱韌帶損傷,而脊椎骨折脫位則必然合並後韌帶斷裂,曾偶見火-傷造成後縱籾帶斷裂。並有嚴重的脊髓馬尾損傷。事實上,任何後縱韌帶損傷均被認為是不穩定性脊柱損傷,應予高度重誠。

【診斷】

X線檢查見椎間隙明顯增寬,尤其後側間隙加大或並發有嚴重脫位,均說明後縱韌帶已經斷裂。臨床上多合並脊髓馬尾損傷,此時應想到中心型椎伺盤突出之可能性。

【治療】

脊柱骨折脫位明顯者,雖合並後縱韌帶損傷,但對後者不必作特殊處理,服從於脊柱骨折脫位治療即可。而對單純椎間隙明顯增寬,懷疑後縱韌帶斷裂,尤有定位的神經症狀存在者,應采取積極態度,早期手術探查,摘除椎間盤是尚有必要的。術後均需臥床休息2—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