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小兒骨科急症(一)(3 / 3)

2.沒有移位的骨骺分離是常見的損傷,然而X線片不顯示任何陽性象征,在生長板部位的觸痛則是唯一的診斷依據。然而“壓迫分離照相”可以明示骨骷分離的存在骺板一側分離變寬。一般情況下多不必要。但在特殊情況下某些部位如膝關節周圍的骨骺分離,尤其是大齡兒童則有必要行“壓迫分離照相”,可避免誤診為側副韌帶斷裂而進行手術。

3.小兒骨折中有許多病例為彎曲型、翹棱型和柳枝型,骨膜多完整,若畸形輕微時容易發生漏診。所以對幼兒外傷後不敢著地負重者,應拍片檢查,這一X線片可能避免在幾周後自己或在其他醫院檢查確診有骨折的被動局麵和醫患糾紛。要仔細耐心檢查,特別是對剛學會走路的幼兒,他們常遭受所謂的“蹣跚骨折”,其要點是在肢體某一部位有固定不變的壓痛點。

4.早期應力性骨折的診斷問題,應力性骨折診斷是比較困難,雖然骨掃描常可顯示骨疏鬆區(骨吸收增加、後期可見明顯的新骨生成,但仍見不到骨折線,這常常與骨新牛.物相混淆。遇到上述情況,行斷層照相可顯出骨折線,防止不必要的活體組織檢查。

5.小兒骨折在診斷上發生困難多因對骨骷(化骨中心)化骨核出現和閉合的年齡不熟悉所致,甚至對診治成人骨折有經驗的骨科醫師也因上述原因而在小兒骨折診斷上發生錯誤。所以對小兒骨折發生率高的部位特別是肘部的化骨中心出現的年齡應熟知。

例如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在月齡10個月前則X線表現為肘關節脫位。在6—7歲前隻見肱骨小頭和尺橈骨一起移位,好似肘關節脫位並發肱骨小頭骨骶分離,因肱橈關節維持正常關係,又可排除肱骨小頭骨骺分離。當年齡在十一二歲以後發生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則可顯示出肱骨小頭與滑車骨骺和尺橈骨近端一起移位,診斷就容易些。故年齡越小難度越大。除化骨中心出現的年齡對診斷有極重要的意義外,化骨中心的大小、形態和位置對診斷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隻有平時多看正常骨骺的大小、形態、位置和骺板的寬度等,才能在閱讀這些損傷的X線片時對它們的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6.把生長板(骺板或骺線)當作骨折線是經常發生的一個錯誤,尤其多見的部位為肱骨近端,其次為尺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發生。其原因在於對生長板的存在和形態不了解所致,如胲骨近端就有3個化骨中心:第一個是肱骨頭骨骺,一般在4~6個月顯影(有時在生後即可顯影廣第二個是大結節骨骺,3歲左右顯影。第三個是小結節骨骺,5歲左右顯影。到7歲後三者並合成一個化骨中心,生長板向下凹陷,因此照相位置不正,即管球偏離骺板中心,會出現兩條“骺線”,經驗不多的醫師可把下線當作骨折線。鑒別的方法是兩骨骺線在內外兩端是相連的和光滑的,不像骨折那樣呈不光滑的鋸齒形狀;臨床檢查局部無腫脹無壓痛等損傷症狀。又如尺骨鷹嘴骨骺有時化骨不規則,有時甚至連續性中斷成為幾個化骨核,也常被誤診為骨折。鑒別方法同上。

7.病史正確

完整可靠的病史可幫助醫師作出正確診斷。臨床實踐中往往因病史不可靠而發生錯誤診斷和治療。如肘部骨折誤診為橈骨小頭半脫位,進行按摩複位,不但不好轉反而加重。若詳細詢問病史即可鑒別,格骨小頭半脫位多在5歲以前因牽拉手腕或前臂所致,一般摔倒者多為骨折。又如經常在診斷陳舊性孟氏骨折進行切開複位時,發現無法複位,才發現是先天性槐骨小頭脫位,發生錯誤的最初原因也是詢問病史不詳細和病史不確切。這些病例無外傷史或者隻有輕微外傷,約數日即愈,而根本不像孟氏骨折大概需要2—3個月方能恢複。另外仔細閱讀X線片,會發現橈骨小頭骨骺不正常,失去向下略有凹陷呈“盤狀”的正常形態,而是向上略有隆凸。有時對側同時存在橈骨小頭脫位,也可進一步證明是先天性疾病。

8.關節造影協助診斷

通過臨床和X線平片仍不能確診者可借助造影,會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肘關節損傷診斷發生困難而無法進行正確治療時更是適應證。因為肘部骨骺較多,在尚未骨化前造影劑附著在軟骨表麵可明確其骨折與否。如12歲以內滑車骨骺分離,或1歲以內肱骨遠端全骨骺分離時均不能顯示其骨折塊,進行關節造影即可明確診斷。

患兒煩躁哭鬧意味可能在治療中發生了問題。在治療前所遭受的痛苦緩解後患兒才能得以休息。當骨折進行複位、固定或牽引後,患兒疼痛就應明顯減輕,甚至開始人睡,若此時患兒表現極為反常,哭鬧不安,叫喊媽媽,情緒煩躁,極不合作,可能有時沒有經驗的醫生和護士會認為這是由於患兒嬌慣和任性等似乎非常合理的心理學的理由所致。作者和許多有經驗的醫師均告誡沒有經驗的年青聲師:千萬不要相信這些理由,與此相反,這恰是在我們的治療過程可能發生了治療上的-誤和嚴重的並發症所致,如石裔、膠布和繃帶知太緊,神經擠壓或肌間隔綜合征。以上發生的任何一種情況變化都需要緊急處理,否則會出現嚴重並發症,殘廢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