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神經、血管吻合後應製動在吻合口無張力的條件下,並保持手的生理位。如腕掌側肌腱縫合後應固定在屈腕30度、掌指關節屈90度、指間關節伸直位,拇指則置於攀側外展、掌指關節屈曲30度、指間關節伸直位,背側石膏托固定3—4周。單純腕掌側神經、血管吻合術和屈腕肌鍵縫合術,隻需單純屈腕30度,背側石資托固定3—4周,允許掌指關節、指間關節自主活動。
對於骨折的製動,需根據損傷程度、部位、內固定堅強程度,確定最短的製動時間和最少的製動範圍。如中、近節指骨穩定性骨折閉合複位後,隻需外固定2周,而不穩定性骨折則固定3周。切開複位克氏針內固定者一般外固定隻需1周,帶著鋼針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如骨折部位使用堅強的微型鋼板螺絲釘加壓固定者,則術後可不用外固定,早期練習活動。
當通到幾種修複組織的製動時間或位置發生矛盾時,不應隻顧及一種組織的製動,而缺乏全麵考慮。如前臂伸、屈肌腱同時修複時,其腕關節應固定在中立位,掌指關節屈曲45度、指間關節伸直位固定。如前臂同時有骨折,掌側神經、肌腱或血管修複後,先用長臂石膏托固定,固定在屈肘90度、屈腕30度、掌指關節屈曲90度、指間關節伸直位,3周後改用屈肘卯。腕中立位。石膏托固定,其遠端不超過遠側掌橫紋,以允許掌指關節、指間關節自由活動。再過1—2周,將腕置於功能位繼續固定。亦可在長臂石膏托外固定3—4周後改用前臂小夾板外固定。
對於手指的掌、指骨骨折可用石裔托或鋁板作外固定,而拇指掌、指骨骨折隻能使用石裔托外固定,不能用鋁板,因為鋁板容易造成骨折部位的扭轉。
處理不當的後果
(一)感染雖然感染與汙染程度有密切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清創。一旦發生感染,各種組織的修複均告失敗,並給二期坊能重建帶來很大的困難。近年來由於抗生素有了飛速的發展,多種廣譜抗生素相繼問世。抗生素在預防和治療感染中的作用應得到肯定,但是對於手部損傷來說,不重視清創,而依賴於使用大量抗生素,並不能防止感染的發生。相反,實踐證明,隻要真正地做到徹底清創,即使術後不使用抗生素亦不發生感染。況且,濫用抗生素的不良後果早為人知。
(二)非功能位強直組織損傷後的水腫,加上外固定位置的錯誤及長時間的固定,都將造成關節僵直在非功能位,直接影響手的功能。
(三)瘢痕攣縮傷口感染以及縱行通過關節活動軸的傷口愈合後,均會造成瘢痕攣縮,如手背掌指關節的過伸攣縮,手指關節的掌側瘢痕攣縮,虎口及指蹼的攣縮,以及腕背、掌側的攣縮等。而長時間的瘢痕攣縮又會造成深部組織包括禆經、血管、肌腱、關節囊的繼發性攣縮。
(四)骨折畸形愈合掌、指骨骨折的畸形愈合包括掌背側的成角畸形、側方成角畸形和旋轉畸形,使伸、屈肌腱失去平衡。掌骨的成角畸形必將改變手的橫弓和縱弓,影響握物功能。而指骨的側方成角和旋轉畸形,在手指屈曲時會產生與鄰指的交叉。
(五)運動和感覺異常急診處理時,不能正確地判斷神經、肌腱組織,造成錯接,或對於該一期修複的神經、肌腱沒有修複而影響功能的恢複,造成不必要的運動和感覺障礙神經的早期修複效果肯定比晚斯修複為好。
(六)缺血性肌攣縮這是手部損傷的最嚴重的並發症。對於血管損傷或軟組織損傷後的高度腫脹引起的間隔綜合征,如未及時發現、早期正確的處理,必將造成缺血性肌攣縮,嚴重地影響、甚至喪失手的功能。
第四節 麻醉及清創術
麻醉
為了保證手外傷後清創及組織修複的順利進行,麻醉既要求有充分的效果,又要求確保病人的安全及便乎術後護理,因此,根據傷情及計劃施行的手術確定麻醉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局部攝潤麻醉、各部位的神經阻滯麻醉、連續硬膜外腔阻滯麻醉和全身麻醉。
(一)局部漫潤麻醉在手部開放性損傷中使用範圍較窄,隻適用於傷口較小、無深部組織損傷者。穿刺針不應從原傷口進人,以免使汙染擴散,而應從傷口以外經過消毒的皮膚刺入,在傷口周圍作局部浸潤。
(二)神經組滯它比全身麻醉有較多的優點,對機體的生理幹擾少,術中容易管理,術後恢複快,護理簡單,並可避免全麻的不良反應和並發症。神經阻滯麻醉操作簡單,容易掌握,不需特殊設備,便於基層推廣。麻醉者必須熟悉周圍神經的局部解剖,由於神經多與血管伴行,因此在操作時避免損傷血管,更不能將藥液注入血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