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足外科(一)(2 / 3)

(一)內側間隙外界為內側肌間隔,上界為第一蹠骨,下內界為姆屈肌深筋膜,內含姆展肌。內側肌間隔居姆展肌和姆長、短屈肌之間,下內界的深筋膜後方與屈肌支持帶延續,故此間隙不與其他部位相通。

(二)外側間隙內界為外側肌間隔,上附於第五蹠骨內麵,下外界附於第五蹠骨外緣的深筋膜,內含小趾短屈肌、小趾展肌,此間隙也不與其他部位相通。

(三)中間部該間隙位於內外側肌間隔之間,下界為足底腱膜,上界為第二、四蹠骨和骨間肌。此部被一橫“V”形水平隔進一步分為淺、中、深三個間隙。水平隔起自第五蹠骨內緣,向內延伸,至第三蹠骨處分上、下兩支,上支附於第一蹠骨外麵,下支與足底腱膜內端融合。

中間部淺間隙下界為足底腱膜,上界為水平隔和下支。此間隙容納趾短屈肌、趾長屈肌腱、四個蚓狀肌和足底方肮及足底外側血管、神經。此間隙可沿恥長屈肌腱和血管、神經經踝管與小腿後麵的屈肌間隙相通。

中間部中間隙居水平隔上、下支之間,容納姆短屈肌,姆收肌,姆長屈肌腱及足底內側血管、神經。此間隙借姆長屈肌腱和血管、神經經踝管與小腿後屈肌間隙相通。

中間部深間隙下界為水平隔的幹和上支,上界為第二、三、四蹠骨,內含有骨間肌,此是閉鎖間隙。

足底間隙中隻有中間部淺間隙、中間隙與小腿屈肌間隙相通,筋膜間隙感染比腱鞘感染發生率高,尤其中間間隙較常發生。其發生感染時膿液向上延伸到小腿後麵,也可沿趾間血管、神經和蚓狀肌腱周圍的纖細通道傳布至趾間皮下間隙。

第二節 骨折與脫位

蹠骨骨折與脫位

【發病機製及骨折類型】

多由重物打擊足背、車輪紮傷或滑倒扭傷所致。骨折部位以基底骨折為最常見,幹部骨折次之,頭下部骨折最少。直接暴力打擊者,多為粉碎性或穿破皮膚,也可能為單純的橫斷性。斜麵性多為間接或扭轉力造成。由於蹠骨間有相互支持作用,骨折段移位多不明顯,僅有少數骨幹骨折,可因暴力產生蹠側成角畸形,或遠側骨折斷端至骨折近端下方,形成重疊畸形。單獨一根蹠骨骨折發生較少。除第一蹠骨外,多合並其附近的蹠骨骨折或其他足骨骨折。蹠骨骨折合並蹠附關節脫位比較多見。多為車輪紮傷,使前足強力外展外翻或內收內翻或重物由高處下落打擊足背中部所致。可向內、外、背或蹠側脫位。脫位的蹠骨數目有時僅1.2個,以第一及第三蹠骨脫位最常見。有時蹠骨全部脫位。

【治療】

(一)治療原則

1.單純閉合性的蹠骨多發骨折行閉合複位,石膏固定。

2.閉合性蹠骨多發骨折合並蹠跗關節脫位行閉合複位,石膏固定。

3.軟組織有明顯腫脹者,待2—3天消腫後再複位。

4.嚴重開放性蹠骨骨折,於清創處理後可行切開複位內固定術。

(二)整複手法

整複前了解受傷機製,局部腫脹情況,結合X線片上的骨折影象、部位、移位情況及脫位等,確定整複步驟。整複時,要求幾個蹠骨骨折一起複位,然後再矯正殘餘移位。

整複脫位如蹠骨骨折合並蹠跗關節脫位時,整複時應整複脫位。向外側脫位者,一手掌頂住足的內側麵,一手掌置於足前部的外側麵。在維持牽引下,由外側推遠側向內,使之對位。然後用兩手掌扣擠基底部,使之完全對位。向背側脫位,可用拇指由背側向蹠側推按。脫位整複後,如蹠骨骨折不在基底部而在骨幹部,再按整複骨幹手法處理。整複完成後,臨時用木板鞋固定,作X線透視檢查。

距骨骨折

距骨和腕月骨、舟骨相似,僅由滑膜、關節囊和韌帶相連,血管由這些組織進入骨內。距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當距骨骨折時,經常將周圍軟組織撕裂,從而破壞了距骨血供,而導致不愈合,缺血壞死。

【發病機製及骨折分型】

距骨骨折較少見。可因從高處跌下時足先著地麵而發生。損傷機製可分為兩大類:蹠屈內翻及背伸應力損傷。損傷類型可分為:距骨後突骨折、距骨體骨折和距骨頸骨折。當暴力經足跟向上傳導或足強力過度蹠屈,跟骨向上嵌壓時,均可產生距骨後突骨折、距骨體骨折.一般為縱向骨折,可發生在距骨的上麵或下麵;如外力過猛,足背伸著地時,致距骨被擠壓引起骨折。同時可將距下關節的韌帶、後部關節囊撕裂,跟骨向前移位,形成距骨頸骨折、距下關節脫位。患足進一步蹠屈,距骨即可脫出踝穴,並發生旋轉移位。

【臨床表現及診斷】

距骨骨折的臨床表現為踝部劇痛,腫脹迅速且較嚴重,皮下瘀血,功能喪失。及時拍X線片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甚為重要。

【治療】

本病治療以手法複位為主。對距骨後突骨折無須麻醉,術者可將患足背伸,以兩手拇指深壓跟腱兩側,並推按骨片使之回位。

距骨體骨折無移位時,用石膏托固定足輕度背伸。3日不負重行走,3周去除外固定,12周允許負重。有移位的距骨體骨折,應在腰麻下,將患肢膝、踝關節屈曲,使跟腱鬆弛,然後牽引患足,以便使嵌人解脫。嵌人解脫後,將足在正常範圍充分背伸、蹠屈活動,以利十恢複踝關節正常輪廓,同時作充分內、外翻,使蹠關節輪廓恢複,再以手法擠壓骨折片使之複位。術後石膏托固定。

無移位的距骨頸骨折,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中立位6—8周。骨折愈合後,解除固定。距骨頸骨折合並距下關節脫位,手法複位後,在拔伸下將踝關節蹠屈及外翻,石膏托固定。3周後改為功能位固定,10周後骨折愈合解除固定。距骨頸骨折合並距骨體後脫位,有壓迫內側皮膚引起壞死的危險,當即複位,複位時拔伸足跟並作充分蹠屈,使距骨體進入踝穴內,然後使足跟外翻,以分離骨體和載距突的絞鎖,最後蹠屈,使距下關節複位,複位後石膏托麵定。

因距骨骨折愈合較慢,其固定時間應略長些,必須攝X線片觀察,骨折確已臨床愈合,方可解除固定,這時須逐漸加強踝關節不負重活動。

距骨頸骨折合並距下關節脫位或距骨體脫位者,局部腫脹較嚴重,如試行閉合複位,對有輕度移位的骨折,必須注意整複骨折體側段與跟骨輕度半脫位。在腰麻下屈膝,由助手把持小腿,術者一手握住脛骨下端向前拉,另一手握住前足,先將前足輕度外翻,而後強力蹠屈,再向後推。在上述手法操作下,跟骨後部的關節麵向上向後移動,與向後的距骨體關節麵相接近。距骨的關節麵亦因前後推擠而嵌插、連接。經X線片證實複位滿意後,用短腿石膏靴固定踝關節及足於蹠屈輕度外翻位6—8周,再更換石膏靴功能位固定,直至骨折完全愈合。但不能使足強力背伸,否則有引起骨折再移位的可能。一般距骨骨折需要3—4個月始能愈合,在固定期間不宜早期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