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及體育活動中非常多見,其發病率在全身各關節的韌帶損傷中占首位。但在臨床工作中,常在攝X線片除外骨折後,忽略了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撕裂傷和背伸時踝關節脫位的存在.而認為是一般踝關節扭傷,以致治療不當,遺留踝關節不穩,經常發生踝關節再扭傷,久而久之發生粘連性關節囊炎、創傷性骨關節炎,持續疼痛、功能障礙等,影響勞動和生活。
【解剖】
較寬處脫出,後方較窄部進入關節較寬的踝穴中,因此不夠穩定。由脛腓骨下端所構成的踝穴並非完全堅固,兩者之間的脛腓橫韌帶纖維斜向下外,同時外踝內側關節麵比較傾斜,因此腓骨下端能向上、向外作適當活動。還有司踝關節背伸外翻動作的第三腓骨肌,遠不如使踝關節背伸內翻的脛前肌肌力強。因此使足外翻的力量不如使足內翻的力量大,故踝關節內翻損傷占絕大多數。
【病因】
基於以上解剖因素,傷者在高低不平的地麵跳躍,或下樓梯滑落,或因不慎踏人地麵凹陷處,易造成踝關節突然內翻、內收,有的人穿著鞋跟外側完全磨損的鞋子行走、跳躍,更增加了踝內翻、內收的可能,造成外側副韌帶損傷。總之,在耦剖因素之上,加上致傷因素,使踝關節發生生物力學的不平衡,足在蹠屈位,突然內翻、內收,造成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輕者單純外側副韌帶扭傷,重者外側副韌帶撕脫並有踝關節的暫時性脫位,若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便形成踝關節複發性脫位。
【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單純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扭傷損傷程度比較輕微,隻有單純的韌帶纖維牽拉,最多、有部分纖維斷裂,關節仍較穩定。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行走困難,最明顯的腫脹和疼痛區多局限於外踝前下方,即距腓前韌帶斯裂處,如將足內收或踝關節內翻,踝外側疼痛加劇。X線檢查並無陽性發現。
(二)外側副韌帶撕脫並有暫時性媒關節脫位外側副韌帶的前束(距腓前韌帶)和中束(跟腓韌帶)斷裂,將合並有踝關節暫時性脫位。足內翻時,距骨頭有傾斜並移離外踝,以致兩骨間有明顯的凹陷,其深部足以置入檢查者的手指。除腫脹外,踝關節外側瘀血嚴重,內翻活動時,距骨有異常活動。雖然臨床有上述症狀,最後診斷仍要依靠X線檢查,將兩側足跟置於內翻位,攝前後位X線片。
(三)躁關節複發性脫位若外側副軔帶斷裂,誤認為是單純韌帶扭傷,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療,關節囊未愈合,則可能造成踝關節複發性脫位,踝不穩,走路時稍不注意,即發生內翻扭傷。體檢時將踝內翻,可觸及距骨向內前方傾斜,在外踝前方並可見到一明顯的溝狀凹陷。X線檢查,踝關節完全內翻時,可見脛距關節麵所成角度,超過正常範圍,X線片應同時攝健側片以便對照。
足的凍傷
凍傷是機體受寒冷侵襲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損傷。局部凍傷較多見,好發於身體暴露部位,或血液循環易發生障礙部位,如鼻尖、耳廓、肢端等。根據前蘇聯衛國戰爭和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中有關凍傷的統計,下肢約占90%,特別在足部更為多見。這是因為:①足部皮下組織少,表皮麵積大,故保溫能力差,而散熱能力卻強;②足位於下肢末端,血流回流阻力大,若將足靜置某處,不能活動或活動少,肌肉無收縮,不能幫助血液流通,更易凍傷;③足部經常與潮濕的地麵接觸,鞋襪也難以保溫;④擠窄、受壓、久站是足部血供減少的常見誘因。
凍傷又可由其損傷的條件不同分為兩類:一類為非凍結性凍傷,由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溫加以潮濕條件所造成,如凍瘡、戰壕足、浸漬足等。另一類稱凍結性凍傷,由冰點以下低溫所造成,又可分為全身凍傷和局部凍傷。
非凍結性凍傷
凍瘡在我國一般發生在冬季和早春,長江流域比北方多見,因為長江流域冬季氣溫雖高:屍北方,但比較潮濕,且防寒措施不如北方地區。兒童常不願防凍,故凍瘡患者常見。戰壕足和浸漬足多發生在戰時,後者是在冷水中站立引起。和平時期這兩種凍傷也可發生於施工、水田勞動或部隊值勤等情況下。
【病理】
暴露於冰點以上低溫的機體局部皮膚,發生血管收縮和血液滯緩,影響細胞代謝,待局部複溫後,血管擴張、充血且有滲出,反應較大者在表皮下有積液(水皰)。有的毛細血管甚至小動脈、小靜脈受損後發生血栓.而後引起一些組織壞死。
【臨床表現】
發病往往不自覺,常待足出現紅腫時才察覺,得溫時有癢感或刺痛,可發生水皰。水皰去表皮後創麵發紅有滲液,並發感染後形成糜爛或潰瘍。非凍結性凍傷常有個體易發因素,故並非在相同條件下的人都一律發病。凍瘡又易複發,可能與患病後局部皮膚抵抗力降低有關。有的戰壕足、浸漬足治愈後,再遇低溫時患足可有疼痛、發麻、蒼白等反應,可誘發閉塞性血管病。
【預防及治療】
重點在於預防,鞋襪宜保持幹燥,經常洗滌更換。在無法避免潮濕時,皮膚可塗凡十林.鞋要寬大不透水。患過凍瘡者更需注意保暖.並可塗某些防凍瘡霜劑。
發生凍瘡後,局部表皮存在者可塗凍瘡膏,每日溫敷數次。有糜爛或潰瘍者對用含抗生索藥和皮質醇軟膏,也可用凍瘡膏。戰壕足、浸漬足除局部處理外,宜用某些濕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中藥以改善肢體循環。
凍結性凍傷
局部和全身凍傷(凍僵)大多發生於意外事故或戰時,在人體接觸冰點以下的低溫時發生。
【病理】
人體局部接觸冰點以下的低溫時,發生強烈的血管收縮反應,如果接觸時間稍久或溫度很低,則細胞外液甚至連同細胞內液可形成冰晶。凍傷損害發生主要在凍融後,局部血管擴張、充血、滲出及血栓形成等,組織內冰晶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或直接破壞組織細胞結構,造成壞死,鄰近組織發生炎症反應。
全身受低溫侵襲時,除了外周血管強烈收縮和寒戰(肌肉收縮)反應,體溫降低由表至裏中心體溫降低、使心血管、腦和其他器官均受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可直接致死。
【預防】
除了上述提及的防寒防濕外,還應注意防“靜”,即在嚴寒中要適當活動,避免久蹲、久站。還可在進人嚴寒地區前進高熱量食品;不飲酒,以免不注意防寒和增加散熱。預計要進人嚴寒地區的人員,可行冷水浴、冰上運動等鍛煉,以增強身體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