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述損傷病理過程,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一)早期處理
指傷後24—48小時內,組織出血和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等症狀的急性炎症期。這一時期的處理原則包括止痛、止血、防止腫脹以及必要的固定。常用冰敷、冷敷、各種氣霧劑噴射、加壓包紮等。加壓包紮後應經常注意包紮部位的情況,若有過緊或過鬆現象,必須重新包紮,以免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或包紮無效。加壓包紮24小時後即可拆除,再根據傷部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對於輕傷可用輕按摩。重傷則不宜按摩,否則會加劇傷處出血和組織液滲出,使腫脹加重,甚至繼發性出血。但此時可在傷部周圍或遠離傷區的上下部位進行按摩,可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
在排除手術指征之前,不應使用外敷藥。此外,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痛片,瘀血較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回生第一丹等。
(二)中期處理
中期指傷後48小時至3個月。這時出血已停止,急性炎症逐漸消退,但傷部仍有瘀血和腫脹,肉芽組織形成,並開始吸收,組織正在修複。處理原則主要是改善傷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使癬血與滲出迅速囁收,加速再生修複,昉止粘連形成。
洽療措施包括熱敷、按摩、藥物療法等,有條件的可進行理坊,如紅外線、超短波、蠟療等。同時應根據傷情逐步進行功能鍛煉,防止粘連形成。
按摩和熱敷,在這一時期尤為重要,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吸收和修複很有利。這時可直接按摩患部,並根據損傷的性質和部位,選用適當的手法。另外,可輔以外敷活血新生散劑或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三)晚期處理
晚期指傷後超過3個月。此期損傷基本修複,腫脹、壓痛等局部症狀也已濞除,但功能尚未完全恢複,鍛煉或勞動時感疼痛、無力,嚴重時可出現傷部僵硬、活動受限等。
治療方法以按摩、理療、蠟和功能訓練為主,適當配以中藥治療。
第四節 肌肉係統損傷
肌肉係統包括肌腹、肌腱、腱附著結構及其附屬結構、肌筋膜、腱周組織(腱係膜、腱紐)和腱鞘。肌腹是肌肉的收縮部分,表麵有結締組織形成的肌外膜,由肌外膜發出若幹纖維進入肌腹內,將其分隔為較小的肌束,每一個肌束由許多肌纖維組成,每條肌纖維外麵包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膜稱為肌內膜。人類骨骼肌纖維分為三種類型,它與運動能力和損傷均有密切關係。
肌腱由膠原纖維構成,不具有收縮能力,起固定肌腹的作用,能將肌肉收縮力傳遞到骨組織。腱纖維的排列是平行的,各個纖維束有相互交叉的纖維,所以,肌肉收縮時力量的傳布不會限於某根腱纖維,而是整個腱束。由於肌腱附著麵大,當肌肉收縮,拉力角度變化時,總有一部分腱纖維與牽拉方向平行。
肌肉痙攣
這是運動員常見的主訴。乳酸堆積和缺氧是最基本的原因。肌肉被過度牽拉、溫度的改變、出汗過多致水鹽代謝失衡,均可引起整塊肌肉痙攣,出現疼痛及肌張力增高,影響關節的屈伸活動。局部按摩及輕柔地被動牽拉肌肉逐漸恢複正常活動範圍,可以活躍局部血運,使局部變溫暖,排除代謝產物,促進症狀消除。
肌肉斷裂
肌肉斷裂原因除機械性應力外,寒冷對肌肉斷裂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寒冷引起肌張力增加,肌肉彈性改變和收縮延緩,使肌肉動作不協調而致傷。此外,拮抗肌肌力失衡,肌肉疲勞和準備活動不充分,也是肌肉斷裂的重要因素。因此,按比例發展肌肉群,防止過度疲勞、良好的保溫和充分的準備活動,對預防肌肉斷裂有重要意義。
肌肉拉傷及部分斷裂多作保守治療。待出血停止、腫脹消退後早期進行康複鍛煉。部分斷裂的肌肉宜於鬆弛位作短期固定,以防瘢痕攣縮影響功能及產生疼痛。
肌肉部分斷裂時,要注意區分肌膜內和肌膜外斷裂。肌膜內斷裂時,出血在膜內積聚,可能壓迫肌肉,使症狀加重,恢複延緩。血腫較大時應進行引流減壓。肌外膜斷裂時出血可向肌間隙或皮下滲透,可自然減壓。對較大的血腫可作小切口引流,有活躍出血時可能須探查止血並將部分斷裂的肌肉縫合。
對完全性肌肉斷裂應急診手術修複,即粗絲線褥式縫合肌肉斷端。否則,因失去張力的肌肉會退縮及迅速萎縮,斷端間充填大塊無功能的瘢痕組織,損害功能,引起疼痛。實驗證明,肌肉早期縫合後留下的瘢痕很小,並可能由結締組織衍生為新的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