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量進食雜糧,可能使胃腸道“不堪重負”
大量進食雜糧,可導致一次性攝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容易加重胃排空延遲,可能造成腹脹、早飽、消化不良等。特別是一些兒童和老人,還有一些胃腸道疾病患者,或胃腸功能較弱者,在進食大量雜糧後,出現上腹不適、噯氣、肚脹、食欲降低等症狀,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
2.大量進食雜糧,可能影響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
大量進食雜糧,在延緩糖分和脂類吸收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別是鈣、鐵、鋅等元素。這對於本身就可能缺乏這些元素的中老年人和患者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不宜大量進食雜糧,在進食雜糧的同時,還應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合劑。
3.大量進食雜糧,可能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
蛋白質的補充一方麵要強調補充的量,另一方麵要注意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大量進食雜糧,其中的不溶性膳食纖維,將導致胃腸蠕動減緩,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能力更弱。加之一些老年人因顧忌體重、血脂和血糖而有意減少肉、蛋、奶等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的攝取,這一正一負的疊加“效果”,往往導致負氮平衡,使血漿蛋白質水平降低,長此以往,將造成老年人出現蛋白質營養不良。
小雞毛菜對糖尿病患者,一次性大量進食雜糧,可能導致發生低血糖反應
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很“脆”,往往因飲食、運動、藥物(包括胰島素)的改變或控製不當導致低血糖反應的發生。有些糖尿病患者突然在短期內由低纖維膳食轉變為高纖維膳食,在導致一係列消化道不耐受反應的同時,也會使含能量的營養素(如糖類、脂類等)不能被及時吸收而導致低血糖反應。這對於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尤應注意。
所以,我們在充分認識雜糧益處的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進食雜糧並非“多多益善”。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一般的比例為雜糧1份加3份到4份細糧。這樣既能發揮雜糧的功效,又避免雜糧進食過多產生不良反應。
幾款雜糧食譜教你做
1.營養粥
[原料]小米、玉米、黃豆、綠豆、紅豆各75克,碎豬肉100克,蓮子、栗子各數粒,鹽少量。
[做法]豆類淘淨,用水浸泡60分鍾,瀝幹,蓮子去心,栗子去皮;用水煲滾,先將豆類放入鍋內煮15分鍾,再放入其他原料,水再煮沸後用文火煮約45分鍾即可。此粥不要煮得過稀。
2.糙米紅豆飯
[原料]糙米250克,紅豆75克。
[做法]糙米是脫外殼保留糠層與胚芽層的米,此類含β族維生素與礦物質豐富,對身體健康很有益。但此米煮飯時粗糙,口感差。可把此米與紅小豆一起淘幹淨浸泡1-2小時,用高壓鍋燜飯,燜的時間比一般米飯要長一倍。
3.混合麵菜麵條
[原料]全麥麵粉60克,蕎麥麵30克,胡蘿卜80克,雞蛋液20克,西紅柿80克,植物油3克,高湯500毫升,蔥花15克。
[做法]把胡蘿卜切碎煮熟用粉碎機打成糊狀,加入蛋液、油核兩種麵和成麵團檊切成胡蘿卜麵條,麵條煮成八分熟,再放入煮沸的高湯中,放入西紅柿小塊核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