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旺地”真龍(3 / 3)

二、三秦鎮鑰

楊氏先祖楊堅的第十四祖楊震在楊氏家族中的地位是特別重要的。從楊震起,楊家四代出了四個公卿,如果不是後來楊堅做了皇帝,楊震一代可以說是楊氏家族最輝煌的時期。曆史上有據可考的楊家世代清白廉潔的家風也應該是從楊震算起,至於楊家先祖羊舌氏、楊寶的清廉故事更多的含有傳說的成分。所以,即使楊堅日後當了皇帝,追溯其先祖時,楊堅也以自己為楊震之後而引以自豪。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潼關縣安樂鄉水峪口村)人。自幼好學,待成年後更是學業有成,被當時的儒生譽為“關西夫子楊伯起”,李震雖被四方廣知卻能淡泊聲名致力於教學,以致“數十年不答州郡禮命”。楊震曾執救於華陰牛心峪、潼關東泉店、靈寶泉裏。楊震教書時以種菜補助生活,他不讓學生幫自己種萊,怕學生因此耽誤所學功課。學生背著他偷偷把菜種好,楊震卻把學生種的菜拔了,自己重新種,由此可見楊震的為人作風。

楊震五十歲出任州郡長官,楊震為官的作風同樣有如玉一樣潔白的品質。東漢安帝時,楊震出任東萊郡(今山東掖縣)太守。在赴任途中,楊震從昌邑縣經過。當時昌邑縣令正巧是楊震過去傾力舉薦的秀才王密。聽說楊震經過自己的轄地,王密知恩圖報,悄悄於深夜登門拜見,並主動送給楊震黃金。楊震見此斷然拒絕:“當初我舉薦你,是因為你有才華,是我知人善用;今天你以金相報,是你完全不了解我的為人。”王密不解地問:“我悄悄報達大人,現在又是深夜,怎麼會有人知道呢。”楊震說:“這件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道!”王密見此,隻好無奈告辭。楊震因此被後世之人讚譽為“四知先生”。

盡管楊震任過刺史、郡守等大官,可他決不貪汙,所以家產不豐,子孫跟平常人家一樣過著普通生活。有人勸楊震要為後世子孫考慮,多多置辦家產。楊震聽後反駁道:“我為子孫留下清白,這不是一份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後來,楊震應詔入朝,官位從司徒升到太尉。當時外戚專權現象十分嚴重,外戚在朝野之間飛揚跋扈,朝中許多官員都極力巴結外戚,極盡趨炎附勢之能事。楊震卻始終疏離外戚,守正不阿。

楊震去世後,葬在潼關西大道之北,墓地前立有一石鳥像。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路過楊震墓時曾親作文祭奠。明潼關兵備副使張維新也曾作《吊楊伯起墓》詩一首,詩雲:“灑酒鬆丘下,嚴然見漢宮;黃金一土苴,白日比胸肝。節峻華峰削,風清隴樹寒;爾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楊震清正廉潔的為官品質永遠被後世所稱頌。

潼關形勝楊震一生與潼關有不解之緣,他生於潼關,長於潼關,曾在潼關地界執教二十餘年,最後又葬在潼關。潼關一地滋養了楊震一生。從楊震到楊堅雖然有十四代的漫長時光,但潼關一地對楊氏家族的孕養卻是不爭的事實。

潼關一地,無論是在堪輿家眼裏,還是在軍事家以及政治家看來,都是中國廣大地域中一處不可替代的地方,其山川地理的形勝幾乎貫穿了中國的曆史。

自古以來,江南多清江,地北多雄關。關中群關之中,潼關首推第一雄關。

潼關位於黃河流域的腹部,扼渭水入黃河之曲,控秦、晉、豫三省之要衝。潼關南臨秦嶺鬆柏翠,北觀黃河波浪濤,東依函穀三百洞,西衛長安錦繡城。群山綿延,虎踞龍盤,雄視海內,威甲四方,真可謂“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潼關因此雄氣貫古今,聲名蓋日月。

潼關地勢極其險峻,“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守關者自古是“萬古用一夫”,而攻關者千年都“百萬化為魚”,所以這個被譽為“三秦鎮鑰”,“四鎮咽喉”的天險重關曆代為可守、可攻、可戰的三戰之地。

古老的潼關浸染在蒼茫的歲月中,留下了無數讓後人慨歎的理由,但對於楊氏家族而言,隻要一個理由就會讓楊氏諸多後代子孫對潼關感恩戴德,那就是潼關一地對楊震的孕養,楊氏家族正是從楊震這一代始才如大鵬展翅一般,禦水臨風,扶搖直上,開創了家族前所未有的輝煌,楊堅也正是蒙其祖蔭,才在若幹年後,登上龍位,一統萬裏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