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化“鳳”為“龍”(1 / 3)

一、日月當空

武姓溯源自古以來,鳳為百鳥之王,積五千歲可涅槃重生;虎為百獸之王,長嘯山林而王者自尊;龍為天地聖靈,積萬物所長而邀遊神界、俯瞰蒼生。鳳即使風華絕代,也要屈在龍下,隻有同龍在一起,才能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爭議的定論。但就在由諸多“真龍”主宰天下的中國皇朝曆史中,偏偏有一隻鳳要與群龍並駕齊驅。這隻鳳就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一個女人在“龍”主沉浮的千朝萬代中留下了讓後世感慨萬千的傳奇濃豔,為整個中華皇朝的曆史塗上了一段雍容、芬芳的香凝歲月。

武則天小的時候叫武照,在她當女皇之前曾經頒布了十二個新造漢字。這些新造漢字並非武後自造,而是朝臣宗秦客所造。宗秦客佩服武後的治國才能,曾勸武後當皇帝,並別出心裁地製造了十二個新字取悅於武後。這些字被武後采納下令全國通用。宗秦客知道武後名照,就把照字造成“曌”,表示日月當空,陰陽統一的意思。所以後世稱武則天名為武曌。

武則天六十六歲時登基,八十二歲耄耋高齡時被迫退位,正式在位十五年。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後世則稱之為武則天。

武氏家族的淵源可遠溯到東周時期的周平王。周平王有個兒子,一出娘胎就顯現出罕異之相,其掌中紋路像篆文的“武”字,時人驚之,周平王因此賜其子姓武氏,即姬武,後為周朝大夫。此後,此子的後代子孫,均以武為氏,成為不折不扣的武姓正宗。

豐饒之地河南是武姓最早的發樣地,河南的高天厚土養育了世代武姓,使武姓不斷繁衍壯大,分支越來越多,以至於武姓源源不斷地向鄰近的山東及江蘇等地遷徙,遷徙速度之快,人數之多,令人難以置信。這樣的局麵延續到漢代時,武姓家族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落居在山東的武姓更是發展成了居高臨下的興旺顯赫之族。此後,源於此地的武姓以繁華不敗的趨勢,又浩浩蕩蕩地四散繁衍至河南、安徽、並州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武姓仍然在在眾多宗族中呈淩躍之姿,並大舉南遷,成為令人矚目的江蘇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遺留的一支武氏,這期間便順勢遷入了並州。女皇武則天便是當時隸屬於太原府的文水人。

真龍之脈武則天是文水武氏家族的第八代子孫,武洽是這—支係的祖先。武洽曾經創造了文水武氏家族的一度輝煌。北魏年間,武洽曾官封兵部尚書、晉陽公,並食邑於文水,被朝廷賜田五十頃。這塊封邑從南徐至北徐兩村之間,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

到了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這一代,武氏家族開始顯露出崢嶸之色來。武土彠是個頭腦靈活的木材商人,隋末時,武士彠見朝廷大興土木,便“微時與邑人許文寶以鬻材為事”,因此一夜暴富。當時的唐公李淵與武家結下了交情,武士彠的正夫人病逝後,李淵將隋朝宰相楊達之女引介給武士彠。楊氏後來為武家生下了三個女兒,次女便是“感孕金輪生”的武則天。

李淵起兵太原後,設置大將軍府,武士彠為鎧曹參軍,隨同唐軍共同進攻長安。武士彠從此官運亨通,不斷被加官晉爵,李淵榮登九五之尊後,武士彠被列為二等功臣,成為十四名開國功臣之一。後來武士彠又被加授工部尚書,封為應國公,後又被調任為利州、荊州(今湖北江陵)都督。

武士彠死後,唐太宗聞武則天有姿色,便選入宮做才人。才人在唐朝時是名位很低級的嬪妃,拜正五品,後宮共置五人。

武則天長相豔媚秀雅,太宗因此賜她武媚之稱號,宮廷之人都叫她媚娘,但她後來並未得到太宗寵幸。

二、神龍之界

文水龍跡唐貞觀十八年十門,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萬裏晴空之上突然響起炸雷之聲,空中落下一巨石。當時的文水縣丞張孝靜奏稟朝廷,朝野上下都認為是異時天象,但都不知上天在昭示什麼,滿朝文武一時人心惶惶。時有西域摩伽簹菩提寺高僧到京,唐太宗問他那塊石頭為何物,高僧答墜下之石為龍食,二龍相爭,相持不下就落入凡間了,此龍食暗喻文水上空的雲天為龍之棲息生存之界。當時正值貞觀盛世,太宗對此事雖內心有所警覺,但並沒有深究,隻是責成文水縣丞張孝靜如發現文水再有任何“龍跡”,一定要及時稟奏,如有任何耽誤,將重罪治之。張孝靜接此聖旨,不敢有半絲延誤,派出眾多人在文水縣城日夜監守,有任何異兆皆速速上報。數月之後,文水一地平靜如水,並沒有任何“龍事”發生,張孝靜這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其實,當時無論是張孝靜還是唐太宗以及滿朝文武,誰都想不到文水的“龍跡”與—個弱女子有關。行止在文水雲天下的武氏家族,早已在武媚娘未出生前就在不知不覺中浸染了龍瑞之氣。祥雲朵朵的文水上空,為神龍之界,龍界之下也同樣是好風好水。

遠在新石器時代,文水就有先民在此狩獵采集,繁衍生息。春秋時期,文水境內曾設平陵邑,此處之繁華日益漸盛。文水之所以曆經滄桑而繁華不衰,是因為文水的山水豐美,極其適宜耕種生存。

到了隋唐時期,文水仍是一個人口繁盛的平川區域。文水受其山川地勢的影響,表現出較大的地域差異。在大陵山以西,文水的山區冬寒夏涼,這樣的濕潤氣候卻很能滋養人,許多居住在文水的隋唐女人,容顏多光潔姣美。大陵山以東呈平原趨勢,四季格外分明,春暖夏熱,秋爽冬燥,在這樣風多雪少的情形下,女人的肌膚就會很幹燥。雖然僅僅是一山之隔,卻有著如此不同的氣候和水土,實在耐人尋味。

“能工善賈,商多外出”是文水興盛的原因,經商是文水人千百年來的獨特傳統。據《文水縣鄉土誌》記載,文水每八人中即有一人從商,且商多外出,這一點也是文水人有別於其他商人的特點之一。在這樣的傳統下,並州文水自然成為了商者頻繁出入的地帶,正是這些文水商人的崛起,使文水成為當時的繁盛之地。

佛教聖地繁華昌盛使文水之名四方廣知,但文水之名在曆史中的恒遠主要歸於文水的遠離塵囂,仿佛紅塵之外的一塊聖地。武媚娘後來與寺院有不解之緣,也許就源於文水的佛家之氣。

著名的白馬寺使洛陽大放異彩,“白馬馱經”的故事千年不衰,白馬寺可謂是我國佛教的“祖庭”、“釋源”,但在並州文水卻有一古老的東岩寺,此寺的興建比官方修建的洛陽白馬寺還要早。悠久的東岩寺吸引了當時諸多的善男信女,文人墨客。時人如果想一瞻東岩寺的風采,必須進入由文水向西北方向行至百餘裏,方可到達。東岩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寺內有樸素雅致的石欄,欄前有一水井,井水深幽沁涼。寺中鑄碑十座,上麵記載著建寺始末之事。

時人在寺中,很容易被寺內的幽靜和寧和所感染,寺中寶塔古剃無聲無息地兀立在林柏綠柳間,而牆外即是炊煙嫋嫋的市井人家,佛家與紅塵隻在一牆之隔,出世與入世即在一念間。東岩寺以其靜雅之態征服了數百年來的紅塵男女,在佛祖的大慈大悲中,感歎世事無常。

除了東岩寺,文水還有一著名寺院,此寺雖然不如東岩寺歲月悠久,但卻為佛教淨土宗第一寺。

隋末時,邑人玄中寺道綽法師在文水專修淨土法門,弘揚教義。道綽法師在玄中寺修行三十年,向世人講授《觀無量壽經》二百餘遍,使淨土教義不斷升華。仙風道骨、清心寡欲的道綽法師被後世之人尊奉為淨土宗的創始人之一,這是因為道綽法師曾撰寫《安樂集》,在此集中,道綽法師係統地闡述了淨土的信仰。自此以後,玄中寺也隨著道綽法師的名聲遠揚,並一路飛傳至扶桑國,再由扶桑傳至其他各地。這樣的情形,使得扶桑國等地的佛教徒多次遠涉文水,以進入玄中寺為幸。這些佛教徒在寺中參禪禮佛、潛心佛法,對當時中原文化與扶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隋唐時期,許多人都對文水的玄中寺充滿傾慕之心,文水人更以其為榮。在戰亂頻仍的隋末唐初,一些人為在亂世中生存不擇手段,但有些人卻在動蕩的形勢下,選擇了追隨道綽法師弘揚淨土宗,從而放棄了俗世生活,可見博大精深的佛教是最能教化人性的。

並州地勢在隋代或唐代如果遊人想進入文水接受佛界熏染,必先入並州。在地域上,並州將文水攬在懷中,一如掌心中的佛珠。崛起於黃土高原東緣的並州,氣韻悠遠,其大部分地區盡覆厚厚的黃土,黃土壁立不墜,易於挖洞作穴,因此堯、舜、禹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唐高祖李淵奪取政權後,改置縣郡,並州為太原府,太原府雍容華貴地坐鎮在青山碧水間,使此郡生色不少。

兩山夾一川是並州獨特的地勢,並州西迎呂梁山,東倚太行山。在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是一望無際的一馬平川。太行山是跨越現在山西、河北兩省的大山脈。《尚書·禹貢》稱之為太行山,《列子》謂之大形山,《淮南子》謂之五行山。《述征記》上則說,“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凡八陘”,即太行八陘。因太行山山峰連綿,地勢險要,一向為兵家戰略要地。

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的兩千多年時光中,這裏經常是烽火連天,征戰不休。盡管王朝一再改變,但太行山兵家必爭的地位始終未變。唐以前的戰爭多發生在太行山的南部,因為晉城南的太行山頂有一個天井關。天井關山勢險峻,道路狹窄,是從並州南下中原的要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誰攻占了它誰就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公元前二二年,函穀關以東發了大水,漢成帝下了一道聖旨:凡是進入天井關附近的百姓,都不可讓他們在那裏久留,以免百姓依據天井關的險要地勢反叛漢朝,由此可見該地的險要。

在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的平川上,溪流縱橫,穀豐草富,溝壑重重。自戰國時代起,曆代都在並州修築長城,因為這裏是一處“盛則臣服、衰則先叛”的非常之地。

並州處於黃河中遊的河東地區,黃河之水以其容納一切的態勢孕養了並州的繁茂之草木、旺盛之人氣。

黃河不僅育人,而且育水。在它溫情寬闊的情懷中,無數支流自由自在地向四麵八方遊弋。並州文水境內著名的汾河就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

唐時的人如果想探詢汾河源頭,可由並州北部的寧武縣入境,沿著此縣東寨鄉的崎嶇山路徑直向北而行,不久就會目蒼翠的管涔山。未入其山,先聞其番。此山多奇異之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一片片紅豔的色彩點轅在青綠的草木間,好像天邊棲落的燦爛晚霞。淡淡的幽香隨著輕柔的山風飄散向四方,連林間的溪水也謄意盎然。清澈的溪水從此山的主峰蘆芽山的山崖間罅隙噴湧而出,形成一方形水塘,鏡子一般明淨可鑒。此溪中盛產一種娃娃魚,但唐人很少去捕捉它,因為它的長相酷似初生的小兒,令唐人心懷敬畏。此溪汩汩不息,蜿蜒靜緩的汾河就是從它那源遠的流脈中淌向遠方。

呂梁勝景汾河穀地的延伸部分構成了呂梁山脈的呂梁背脊,富於神話色彩的呂梁山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呂梁”。美侖美奐的呂梁,人傑地靈,有著悠久綿長的曆史風韻。遠在舊石器時代,先人們就已生息在這塊豐美的土地上。殷商時代,呂梁為西落鬼戎和燕京戎居地,境內有“唐”、“址”等分國。春秋時,呂梁地域內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呂梁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秦屬太原郡。到了晉代,此地分屬於西河、太原二郡。魏初時屬太原郡,後複置西河郡並餾設吐京郡。齊周因之。隋分屬於離石、西河、太原,樓煩,龍泉五郡。唐朝建立時,其境域分屬於石州、汾州、隍州、嵐州、並州。

呂梁山舊時稱穀積山,又稱骨脊山。其雄峰峻嶺、蒼雲林海往往使遊山之人怦然心動,然而呂梁山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卻是其山間的紅葉。每到秋霜時節,漫山遍野都仿佛更衣一般,裹上了一層紅黃斑斕、輝煌璀璨的綢緞。這些紅葉招搖在枝頭,颯颯作響,是葉而如花,不是花而勝過花。隋末時,有一些有雅興之人喜其色彩濃豔,往往登山觀賞,但不如唐朝建立後前往觀賞的人多。唐朝多詩人,此山的紅葉是詩人們吟唱情懷、抒發意趣的絕好對象。詩人到了此山,並不立刻進山,而是先駐足遠觀,看著遠山一道道紅、綠,紫、褐,黃之樹橫亙眼前,細細領略其綽約風姿。細膩的詩人們大都被那些顏色的複雜層次感所感染,他們會發現在紅色中又有深紅、淺紅,在綠色中又有濃綠、淡綠,各種顏色中還有不同深淺的顏色。這些樹木有的連成一帶,有的隻是孤單的—株,無論一片還是單株,都盡顯個性和風流,令流連忘返的詩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位於呂梁山脈中段的龐泉溝是呂梁山的一大勝景,龐泉溝是並州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發源地,其獨特風姿吸引了唐代許多尋幽訪勝之人。樸素無華、自然大成是龐泉溝的宜人之處。龐泉溝內天藍水清、鉛華洗淨。溪水從林蔭間輕柔地流淌,像纖纖素手撫平了兵荒馬亂年代的時人之心。森林凝重而莊嚴,鬆柏蒼勁,白樺幽雅,灌木嶙峋,在陣陣山風中,發出肅穆深沉的聲音。此外,山中還有許多諸如“龍泉飛瀑”、“天門瑞氣”、“鳳凰觀塔”等幽景可以讓人駐足觀賞。

從龐泉溝出來,還可到達名揚於世的北武當山,此山是北方的道教聖地之一,又名真武山,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相傳,道教尊奉的神真武大帝在湖北武當山被封為北方正神後,在北方又覓得此寶山,為區別於武當山,故稱此名。北武當山風光旖旎,春天山間花粉彌漫半空,夏天群山姹紫嫣紅,秋天紅楓避日,冬天白雪皚皚。北武當山尤為可觀的是那些千姿百態的奇鬆和形態各異的怪石。滿山遍野的蒼翠古鬆,有的高聳遮天蔽日,有的低矮匍地而生,有的長於懸崖峭壁,有的同根連枝而生……實為天地之奇觀。更讓人驚歎不已的是那些曆經滄桑歲月天然而成的各種怪石,如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石羊朝聖等不一而足,最令人拍案叫奇的是“龜蛇鬥智”,“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峭立崖畔,似乎不經意間就會落入萬丈深崖。登臨此山的人往往都會被其雄壯奇異、險峻風秀的景致所深深折服。

呂梁山係中,如北武當山這樣的名山還有很多,如果想徹底暢遊呂梁山無限風光,那就必須由北至南一路而行,才會一一閱盡管涔山、蘆芽山、雲中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風格各異的群山,這些山與居東的太行群山遙遙呼應,在地域上構成了絕佳的地理形勝。

龍脈大勢在古代的堪輿大師看來,太行山、呂梁山在中國眾多的山脈中應該屬赫赫有名的“北龍”,“北龍”所轄之地,其“龍脈”自然繁盛。

古代的堪輿大師們對中國山川走勢及潛藏“龍脈”的大勢有一整套十分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諸山成祖於昆侖。其河北眾山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西麵的水;流入龍門西河;山脊東麵的水,進幽冀而入東海。其西一支,是壺口奉嶽,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是恒山,又一支是太行山。太行山綿延一千裏,其山甚高。最長一支是燕山,一直伸展到平樂。大河以南眾山,則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到達長安而盡關中。一支深下幽穀以至嵩少,向東一直伸展到泰山。一支自漢水之北直至揚州。江南眾山皆祖於岷江,岷山夾江兩岸而伸展。左邊一支為江北,發散多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沅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盡於建康;天日山分出一支,盡於浙。江西眾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眾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最北麵盡於會稽,最南麵則盡於閩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