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大師們還將這些山脈走勢分為“三條龍”,他們認為,昆侖東南支流分布於中國後,又可分為三支。左支環陰山賀蘭,進並州起太行,渡海而止,是為“北龍”。中支循西蕃入岷山,循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上趨關中,脈係大分散;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嶽起嵩山,至荊山而右轉,抱淮水而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右支出吐蕃以西,自麗江而下,趨雲南而繞沾益、貴州關索,東去沅陵。其一支由武關出湘江,西達武陵止。另一支由桂林海陽山過九嶷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再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的這一支又分仙霞關,至閩而止;又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所有這些山脈走勢總為“南龍”。
太行山、呂梁山為中國“北龍”的一支,而此二山正好夾一川構成並州之地域,該地域又得滔滔黃河之水的潤養,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更是貫川而過。整個地域範圍內不僅有群山護養,更有豐水潤澤,其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自然脫穎而出。文水得並州風水的蔭佑自然昌盛,而武氏得文水寶地的庇護,其家族潛藏“龍脈”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武氏家族的武媚娘在“神龍之界”並州一地還僅僅是未出世的“潛龍”,還是需要一段時光來聚養天地精華,等到武氏家族到了利州(今四川廣元)一地,這條“潛龍”就降臨凡間呈騰躍之勢了。
三、利州“龍氣”
“真龍”初顯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武則天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廣元)。據說武則天在降生之時就暗含天地玄機,其齊天的福貴之氣,透過利州的水天雲氣冉冉升騰在皇天厚土之間。
當時的著名相術家、星相家袁天罡—日路過利州,猛見利州方向有森森“龍”氣蒸騰,當他循著“龍”氣往西南方向走,到達望雲鋪時,隻見空中祥雲累累、瑞氣層層,便自語道:“此地降龍矣。”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對袁天罡早有所聞,聽知他擅長相麵,便邀至府上為其家眷看相。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之中,著男子裝束,袁天罡端詳片刻謹慎地道:“龍瞳鳳頸,富貴之極。”言罷似乎有難言之隱,起身要告辭離去,但就在將走未走之際,又回身細細端詳武則天許久後,感歎道:“若是女當為天子。”袁天罡此言一出,武家上下聞之皆大驚,武士彠更是驚得變了顏色。袁天罡對武士彠說:“我本不該說漏天機,但既已說出,公且記住我言並拿此女為重。”說罷告辭離去。
袁天罡在當時是極具威名的,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都知道他是一個能斷生死、卜未來的世外高人。後世流傳有《李淳風袁天罡推背圖》,這部《推背圖》中的許多圖讖都被後世證明是極其靈驗的。其中關於武則天的圖讖是這樣的:
日月當空,照臨天下。
撲朔迷離,不文亦武。
參遍空五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宮。
遣枝拔盡根猶在,
喔喔晨雞孰是誰。
圖讖中暗示武則天將來會日月當空,成為天下君王。武氏在成為天下君王前會有災難,並且與佛門有緣。武氏君臨天下用“武道”治國,而回避“文道”。成為天下君王後將不遺餘力地除掉李氏子孫,但還會留有李氏根脈,此根脈還會重振李氏江山。《推背圖》對武則天的預言在其後的曆史中無不一一應驗。
武則天出生時就被袁天罡相為將來貴為天子,其實在她出生之前,就已呈現出隱隱的祥瑞之兆。據說利州有一江潭,武則天之母楊氏一天從潭邊經過,突然從潭中飛出一條金色長龍,直撲其身,之後不久,楊氏就有身孕,生下武則天。
利州地勢如果說並州文水的寶山豐水曾在無聲無息中養育了武氏家族的話,那麼從利州飛出的“金色長龍’便是武氏家族藏有“真龍”的初顯。武氏家族正是源自文水好風水的蘊藉,利州金龍才得以即時而飛。然而龍為祥瑞之神,龍現利州並著跡於武氏,利州必得具備天地之靈、河山之妙方可為龍所棲。
利州坐落在豐饒的四川北部,而四川位於中國西南的腹地、長江上遊。長江以其壯美雄奇之勢衝開了四川的祟山峻嶺,一路奔流,形成了一條廣闊壯觀的大峽穀。此峽穀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穀連綿而成。它從奉節的白帝城昂起頭,沿東臥於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其勢如龍,在蒼茫的長江之上,成為最奇秀的一道濃墨風光。四川的水係大多分屬於長江水係的支流,其中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都遺傳著長江的氣韻奔騰不息,平緩中不乏激越,纏綿中可見雄秀。四川地域內多山,其山多淩厲峭拔,骨脈錚錚。
川或蜀都是四川的簡稱,四川又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即是說世人向往四川就像向往上天的仙府那樣。
最早居住於“天府之國”的是資陽人,即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先人。夏、商、周時期,巴人和蜀人是居住於此的最主要部族。巴人部落在四川東部的嘉陵江一帶,蜀人的部落很廣,行北可達漢中,向南可達四川青神,向西可達四川天全、蘆山,向東可達涪江。等到巴蜀被秦朝統一後,四川便推行了郡縣製。後來,李冰在此修都江堰。兩漢時期,四川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巴蜀地區成為朝廷重要的糧米進貢之地。三國時,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蜀漢被魏所滅後,不斷地改朝換代,四川先後歸大成國、東晉、南朝所統治,這期間,由於亂世所致使四川呈現衰敗之相。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積極扶持四川,使四川的氣象稍有複蘇。唐代隋以後,朝廷對四川加大了關注。
唐朝時,四川北部的利州地區是一處交通要道,同時也是貿易集散中心。利州山水秀美,氣候十分溫和濕潤,唐人南下時多喜在此居住。古城利州具有兩千餘年的曆史,自古以來就是四川的進出門戶,西周時期,為茸國治地,西漢時開始置縣,稱“葭萌”,其治城在今昭化古城。
追溯蜀道的根源,可由利州北邊的朝天鎮行進,到達嘉陵江東岸,在其峭壁上可見川陝之間的蜀道之根。蜀道開鑿於先秦時期,《史記》中有“棧道千裏通蜀漢”的記載,蜀道對當地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溝通、各國的交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曆朝曆代對蜀道均有修葺。在矗陵江東岸感懷蜀道根源的唐人,同時還可以看見靜悄悄凝聚在千刃絕壁上的千佛崖。千佛崖始建於北魏時期,其石窟群大而繁多。在南北長百米的峭壁上,重重疊疊布滿數十層造像龕窟,石窟、佛像密集如花,千年不敗地綻放在寂寞的光陰裏。
自成一格的舉世山水,不僅使利州蒸騰著龍翔虎踞的王霸之氣,更使利州釅釅飛升的豐瑞之韻無地可比。富貴榮華,仙壽恒昌,武氏基業醞釀在如此深厚顯達的水光山色中,根基自然日漸龐大堅壯。而武則天也正是熏染了這樣的舉世氣息,使她漸漸自成風範,獨露崢嶸,經過種種艱難之後,最終完成了以周代唐的大舉。利州山水經過千百年的孕養之後,最終造就了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君王,在武則天從容的指點下,一代江山從此儀態萬方、遺香悠遠。
四、鳳凰之裔
鳳瑞龍祥世上有一種鳥,它擁有極尊貴的血統,極炫目的外表,璀璨的光芒覆蓋全身的羽毛。它鳴聲悅耳,可碎玉裂雲,它翱翔於天空時,天上會落下芬芳的繁花。當它五千歲的時候,它就會集香木而焚,在騰騰烈焰中再次重生。這種不死鳥一生隻流三次淚,淚可解毒、療傷。據說,它可以輕易地進入龍界。
它就是鳳凰。鳳凰每一次出現,都會使群鳥圍繞其周鳴賀翔集,因而,“百鳥朝鳳”就預示著太平盛世。在遠古時代,它成了原始人崇拜的神聖圖騰。殷商以後,鳳凰作為一種不死的神鳥代表了皇權和吉祥華貴,它煥發的祥瑞之氣使得曆代帝王們不惜重金建造了鳳輦、鳳樓,鳳蓋、鳳冠、鳳詔等等,把它作為神化了的祖先,認為自己的國家或氏族的興盛與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期得到它更多的護佑。
公元九六○年(建隆元年),北宋王朝正式建都,當朝皇帝為趙匡胤。從此,趙氏北宋開始了長達百年的統治。趙氏之所以能夠容登大典,據說趙氏是鳳凰的後裔,血脈中流淌著鳳凰的精魂。
據《姓纂》記載;“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禦,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從鳳凰之裔開始,趙氏家族都是山西人,後來才逐漸向各地移居。趙國為秦國所滅後,趙姓族人分成了三大支,其中天水郡(西漢時置郡)趙氏支係的始祖為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天水郡在東漢時曾改名為漢陽郡,三國時又改回原名。天水趙氏是代王趙嘉後人,秦始皇滅趙後,讓他的兒子趙公輔掌管西戎地區,西戎人因此學會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敬稱他為“趙王”。趙王死後,他的子女以天水為中心散向中原各地,成為名門望族。敦煌趙氏就是其中有名的天水後裔。趙融是趙公輔的第十二代孫子,在東漢時曾任右扶風、大鴻臚。趙融的第七代孫子趙瑤在北魏時期曾任河北太守,趙融的曾孫趙乾讚,任隋朝幽州刺史,受封陽武公。趙乾讚的兒子趙玄極曾任唐忻州刺史,趙玄極的兒子趙仁本曾任唐高宗宰相,趙仁本曾孫趙憬曾任唐德宗宰相。如此一代代相傳下來,趙姓後人中逐漸形成了“輔主西戎,世居天水”的趙姓望族。
在趙國的曆史上,除了平原君趙勝被封君以外,還有趙豹被封為陽文君、趙章(趙武靈王長子)封為代安陽君、趙成封安平君、趙奢封為馬服君,諸君中隻有趙章有封邑,其餘的都居住於國都邯鄲。所以,趙姓除了天水這一支血脈外,還有居住在邯鄲的這一大宗,邯鄲的一宗分成居東武械的平原君一支以及居東安陽的代安陽君一支。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趙氏支係的始祖為穎川趙氏分支,而潁川郡(秦時置郡)趙氏的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邯鄲被秦軍攻破之後,趙王遷(幽繆王)被俘,並流放於河南房陵(今湖北房縣)。趙王遷思歸不得,亡國之恨又時刻縈繞心頭,使他痛苦不堪。《史記·趙世家》對趙王遷的當時的情形記載:“作為山水之謳,聞之者莫不流涕。”數年後,趙王遷在鬱鬱寡歡中病逝,伴隨趙王遷來到房陵的趙國宗室、妃嬪、侍從、大臣最後也都安息於此。到了西漢年間,趙王遷的後裔開始自房陵遷居,這次遷居形成了趙氏家族的涿郡分支,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一代名臣趙廣漢就是出自這一支係。
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是趙廣漢之後。趙匡胤的開國登基使趙姓在中華眾多的姓氏中成為空前絕後的一門大姓,使趙家的門楣數百年光芒四射,趙氏家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涿郡趙氏的影響也陡然超過了天水趙氏,取代了天水趙氏的望族地位。
五、涿水“生氣”
曆代堪輿家都認為,判定一個地方的風水好壞,“水相”是極其重要的。一般而言,凡是“好水”,水源都深長,水源深長則龍氣旺,相反水源短淺則不會養龍育福。凡是好的“水相”,都是呈屈曲之態,來者呈環抱之勢,去者呈盤洹之勢,緩緩之勢則蓄養“生氣”,“生氣”納富貴,有此水流經之地必是“風水寶地”。
涿郡一地的涿水就是這樣一條“好水”,涿郡因涿水而得名,涿水“養”涿郡為“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地。用物華天寶、人傑輩出之地形容涿郡並不為過,漢昭烈皇帝劉備、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等都出生在涿郡。古老的涿郡造就了一代代絕世英豪,然而,它卻總是那樣寬容含蓄,就像流經它腹地的涿水,在默默無言中鑄就著曆史。
流過涿郡的古河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大河,前後開鑿時間竟然持續了一千七百七十九年,可謂源遠流長。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實現其北伐的目的而調集民夫挖鑿此河。河道由揚州到射陽湖、淮安,最後通到淮河運河。由於它經過了邗城,所以也叫“邗溝”。隋朝時,隋煬帝為了方便民間物質運往京都洛陽,又繼續開鑿此河。這段河道從洛陽到山東臨清,最後到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稱為“永濟渠”。後來,隋煬帝又下令開鑿了“通洛渠”、“江南運河”。元朝時,元政府花了十年時間開鑿了“洛州河’和“會通河”。
古運河溝通了南北之路,當時,“半天下之財富,悉由此路而進”。涿郡的豐饒美茂、人秀氣軒,大概也得益於這條千年之水的滋養。
曆史上廣為人知的“華夏第一京兆”趙廣漢就是涿郡人。趙廣漢字子都,是趙匡胤的先祖。《宋人軼事彙編》中明確記載,在宋朝的奏章、史書之中,“不當名趙廣漢”,原因就是宋朝宗室認為“本朝廣漢後也”。
趙廣漢年少時就己任郡吏,他廉潔機敏、虛懷若穀的名聲傳揚千裏。後來,他官至京輔都尉守、京兆尹,位同宰相。自任京兆尹後,上任區區十日,京兆就顯出大治的和平氣象,政績十分卓著,被當朝又加官晉爵為關內侯。所以,正史上記載:“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
趙廣漢之後的趙氏家人也並非等閑之輩,趙廣漢之孫趙貢,為漢朝京兆尹,位同宰相。到了晉朝,趙至也身居要職,是當時人所尊崇的一代名士。唐朝年間,趙氏後人趙眺,曾曆任唐代永清、文安、幽都縣令。趙眺生子趙埏,曾任唐朝藩鎮從事,後至禦史中丞。趙埏生子趙敬,曾任營、薊、涿三州刺史。後梁為後唐所滅,趙敬死於國難。趙敬的兒子就是趙弘殷。
趙弘殷即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據說,趙弘殷降生時暗含玄機《梁書·寶誌》記載,梁開平年間,黃河—浪千丈、風漲風高,河底掀起古銅牌一塊,上刻:“有一真人在冀州,閉口張弓左右邊,子子孫孫萬萬年。”意思是有一“弘”字派的河北人士即將真人轉世,而真人的子孫即將為真命天子,一統天下。
銅牌自河而出之時,正巧趙敬喜得貴子趙弘殷。趙敬以身殉國之後,趙弘殷出逃至洛陽,時逢大雪天氣,趙弘殷避於郊外杜家莊莊門外。次日,杜莊主啟門觀雪,忽見一少年於莊門外站立。少年雖簡衣陋服,卻容光煥發,別有貴相,於是留宿莊上,招為女婿。趙弘殷與杜氏成婚之後,生有五子,除了長子趙廷俊與幼子趙光讚命短早亡之外,還有二子趙匡胤、三子趙光義、四子趙廷美。
趙弘殷在後梁時曾率兵援助當時的晉王攻打後梁。後唐建立之後,趙弘殷遷居首都洛陽,任禁軍首領。後來,趙弘殷因討伐王景崇有功,被提升為侍衛馬軍護聖軍都指揮使。到了後周,趙弘殷已是侍衛親軍司馬軍的高級將領。周世宗登基後,趙弘殷率兵進攻南唐淮南地區,由於戰功顯赫而由侍衛司馬軍主力之一的龍捷軍右廂都指揮使升任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
趙弘殷的祖籍雖然是涿郡,但他卻是在遷移到正定之後才開始走鴻運的。後梁時,趙弘殷是成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鎔的部下。他在攻打後梁的戰爭中暫露崢嶸,為當時的晉王所看重,由於晉王十分器重他的才能,沒有讓他回到原部,而是留在了晉王帳下,這為趙弘殷日後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趙氏家族的“旺地”此時也由涿郡轉到了正定。
六、正定“藏龍”
龍虎之氣正定素有“藏龍臥虎”之稱,正定“藏龍”是說其南北大街上有一條龍隱身潛藏。陽和樓及關帝廟是其頭部,陽和樓的兩個門洞是其眼睛,關帝廟是其臉麵,關帝廟前向東西兩側突兀的半圓形台階是其鼻子,廟前的兩根旗杆是其胡須,其脊梁就是陽和樓以北的南北大街,其尾巴就是西北街龍土廟——帶的地方。正定“臥虎”是指正定境內的一座煤山,煤山還叫泰山子,呈東西走向,遠遠觀望,煤山就像一隻老虎橫臥在泥土上。這樣看來,正定無山也能稱山,無水也能飛橋,其龍虎之氣早早蓄積。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到了正定以後,血脈中原本就沸騰著涿郡的“鳳靈凰氣”,與“龍虎之氣”合而為一,為趙氏家族日後飛出一條真龍來平添了騰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