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化“鳳”為“龍”(3 / 3)

從古至今,正定就具有人騰馬躍的兵家氣勢。早在春秋時期,正定就作為一個獨立的鮮虞國而存在;戰國時,正定屬於中山國,後由趙國將其占為已有;秦朝時,正定屬於恒山郡;漢初設置東垣縣,朝中有大臣密謀造反,叛將趙利守正定。因為機事不密而被朝廷發現,漢高祖派兵攻克了正定,誅殺了叛將。為了寄托太平的思想,特將正定更名為真定,即真正安定的意思。正定在遼金時期曾兩次被建為一國之都。清雍正元年,清廷為了避世宗名諱,又將真定改為正定。

正定四門千年之間,正定一直是府、州、郡、縣的所在地。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路過正定,在城西北三裏之外的地方,看見一座大佛寺,寺裏的老方丈名叫可儔。趙匡胤與方丈閑談寺院裏的情況,方丈告訴趙匡胤寺內的一座七尺三寸銅佛被一個叫柴榮的人毀壞了。柴榮與趙匡胤是義兄弟,趙匡胤聽老方丈說完,就許諾道:“既然是我大哥毀了你佛像,將來我若是得了帝位,一定會還你七丈三尺金身。”趙匡胤許諾之後,就派人到正定的東門選了塊寶地預做寺址。趙匡胤登基後果然信守承諾在東門內建了大悲閣,鑄造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正定東門外有接官廳一座,這是因為當年來門京都的官員們路過正定時,總是從被稱作嘉門的東門進入城內,所以東門外就修建了一個接官廳。

正定南門有一座陽和樓,是唐明皇時所建。剛和樓下層高大,門洞似城門,最上麵才是大殿,殿上每個木椽下都墊有一個大元寶。此樓典雅莊重,文人墨客有緣來到正定,都願意到陽和樓上登高填賦,仿佛隻有這樣才不虛此行。當時的陽和樓常常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除了文人追尋雅趣之外,還有許多達官顯貴們乘著軟轎、騎著大馬專程到此遊玩。南宋時期,大理學家朱熹寫了“容膝”二字,還被人鑲嵌在陽和樓上,以示對此樓的關注。

除了陽和樓,南門外還有一處麥飯亭,是漢光武帝劉秀未當皇上前逃難到正定時被舍飯的地方。

正定西門是個有趣味的地方,每當車輛經過西門甕城時,東邊的城牆會就發出“唧唧”的叫聲,許多人都引以為奇,正定的小孩子們更是百聽不厭,沒有車輛經過的時候,小孩子們就以石扣牆,以期聽到“金雞”的叫聲。

曆史上聞名的“韓信洞”在正定的北門,洞在北門第一道城外的北城牆根下。據說韓信當年守正定城時,為蒙蔽敵軍在此挖了一個兵洞,一直通到城外。他令將士在城牆上插滿軍旗,留少數人在城上巡視軍情,大部分兵馬於地洞潛出城。如此循環往來,使敵軍以為正定城有重兵把守,最後不戰而退。

古塔名寺淳樸的民風和悠久的曆史使正定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正定各有特色的城門進入正定城後,會在不大的正定城內發現眾多的古塔名寺。

正定有四大名塔:淩霄塔、多寶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前寺、後寺、崇因寺;還有許家牌坊、梁家牌坊等二十四座金牌坊,這些塔寺就像璀璨的星辰使正定在塵世的滾滾風煙中愈見閃爍,其中,最為奪目耀眼的寺院之——是開元寺。

沿著正定縣城一直向東行,就會看見樸素流麗、曾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的臨濟宗的寺院。臨濟寺建於東魏興和二年,晚唐時期,義玄禪師曾駐此院創立臨濟宗。義玄禪師是唐代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師學於洪州黃蘖山高僧希運禪師。正定是義玄禪師的家鄉,唐宜宗大中八年,義玄禪師回到正定宣講禪道,信徒勢眾,盛況難以形容。義玄撣師於唐鹹通八年圓寂,唐懿宗賜諡“慧照禪師”的稱號。其弟子在正定東南方向建起一座衣缽塔以葬之,這座塔就是聞名的“澄靈塔”。澄靈塔是一密簷式實心塔,塔身雕刻十分富麗奇異。

北宋建立以後,禪宗中的兩大支派臨濟宗與曹洞宗之昌盛不分上下,宋人不乏靈性者,他們喜歡到臨濟寺去,有的宋人真心向禪,入寺修習;有的宋人隻是到寺中作短暫的逗留,參禪禮佛。但不管是何種形式接受臨濟宗,對於宋人來說,都是一件賞心樂事。因而正定的臨濟宗在宋人的景仰與護持下久盛不衰,“臨濟臨天下”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七、洛陽地脈

洛水蒼蒼後唐建立時,趙弘殷任後唐禁軍首領一職。後唐建都在洛陽,趙弘殷便由正定遷居洛陽,這一次遷徙對趙氏家族而言至關重要,趙氏家族家族中的“真龍”趙匡胤就出生在這裏。

曆史上的洛陽地處中原,“居天下之中”,是“九州腹地”。洛陽腳下有一條如練長河叫洛河。洛河從陝西華山南麓的洛南縣汩汩流出,由細瘦的一縷,逐漸彙集成波光粼粼的一條大河。洛河執著地一路東行,流入河南,經過盧氏、洛寧、宜陽而達洛陽,最後,東入偃師、鞏縣溶入滔滔黃河。洛陽就是因洛河而名。

“河洛”是洛河古時的稱謂,養育了世世代代許多帝王將相、大賢聖哲、才子佳人,難怪有人將華夏文明的源流總結為“根在河洛”。

早在秦始皇一統中國把天下劃分三十六郡時,因洛陽地處河、洛、伊三川之地,就將其劃分為三川郡,洛陽設為郡守。秦始皇特於洛河之岸修建祠堂以祀水,帶領群臣唱起了《祀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祀祭大澤,倏忽南臨……

這不過是眾多關於洛河的傳說之一,源遠流長的曆史中,洛河縹緲地搖曳在各種神話傳說中,其中關於洛神的傳說是最廣為傳誦的。

據說,掌管洛河水印的天神“洛神”是—位沉魚落雁的仙女,也有傳說洛神是伏羲氏的女兒宓妃。伏羲是古代傳說中東方的主神,也有說他就是女媧的丈夫,這一點,在漢代的石刻畫像中或可尋得到一些蛛絲馬跡。石刻中往往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畫像,畫中人穿袍戴冕,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伏羲手持曲尺,女媧手持圓規。有的畫像是伏羲手捧太陽,太陽裏挺立一隻金烏,女媧手捧月亮,月亮裏蹲著一隻蟾蜍。無論何種形象,畫麵上總是祥雲繚繞,與祥雲一起翱翔的還有背生翊膀的人首蛇身者。

伏羲有小女宓妃,長得伶俐小巧、粉琢玉妝。小宓妃無人照管,她的父親忙於造福蒼生,她的母親忙於補天,她隻好一個人去玩,有一天,她—失足掉進洛河中淹死了。伏羲悲痛欲絕,就攀上“天梯”,請天庭之帝封宓妃當了洛河的女神。

龍山縱橫如果順著洛川街直向西行,從洛神哀婉的神韻中抬起頭來,心靈肯定會再次受到震撼,這次震撼不是緣於水的纏綿,而是來自山的磅礴。

舉目西望,一望無際的秦嶺山脈縱橫起伏地迎麵而來。都說秦嶺山脈奇特,是因為秦嶺是座“龍山”。關於這一點,可以在《禹貢》中找到依據。《禹貢》是一本關於山脈走勢的書籍,書中對山脈的記述分為“三條四列”,而秦嶺就被列為中條,位於中心地帶。古往今來的風水大師們都一致認為我國的山脈之龍首推昆侖,昆侖山上有龍三條,其中一條中龍就是秦嶺。另外,民間還有“蔥嶺有三千,而秦嶺為中幹”之說。柳宗元也曾說:“終南居天之中。”而我國山脈分布的骨架,是“一帶三弧”式結構,其中的一帶,就是指秦嶺。

據史籍記載,秦嶺在古時候被稱作“南山”,南山也稱終南山,是“九州之險也”。南山之名由來已久,如《詩經》稱作“節彼南山”、《禹貢》稱作“終南惇物”、《山海經》稱作“南山”等等,都是指的秦嶺。後來南山改為秦嶺,始創於《史記》所言“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的名字名揚千裏,還是因為“雲橫秦嶺家何在”這句詩,這句詩為秦漢以後大文學家韓愈所作,由於韓愈的顯赫之名,秦嶺也陡然為世人廣知。

“八百裏秦川”的豪邁是秦嶺所獨有的。它以自己特有的幹燥皺褶斷塊山地,橫亙於中國中西部,經曆世事風雨,巋然不動。它西起甘肅,東至淮陽,北麵山坡有秦嶺七十峪之稱,山坡不高並且陡峭,水流從穀澗中奔流直下,氣勢激越。南麵山坡的山勢高聳穀澗幽深,較北坡要綿長並且平緩。

秦嶺間還蜿蜒著七條古道,這七條古道,無一不顯出滄桑的氣息。七條古道都是沿著南北方向奔流的河道而開設的。宋人可以從漢江起步,通過這些棧道到達渭河,在颯颯西風中,無聲地奔向各自的遠方。

秦嶺諸道中,最落寞最孤獨的是子午道,子午道後來突然間卻名聲大振了,使人不禁探起尋根溯源之心。原來天寶年間,楊貴妃喜四川荔枝,為使荔枝色香味保持原狀,便取捷徑子午道,有文記載當時運送荔枝情境“涪州貢生荔枝,取道西鄉驛沿子午河入穀,至長安不過三日”。楊貴妃喜荔枝,皇上為使貴妃高興,不惜千裏飛騎運送荔枝。可見,荔枝的功勞著實不小,不僅可使一條古道從落寞中淩空而出,還能使楊貴妃笑靨芬芳。

函穀關當時,宋人如果想要到關中秦川去,那麼首先必須要通過函穀,進入函穀,迎麵而來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函穀關。函穀關原本就已久負盛名,自從道教鼻祖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此出關後,千年的函穀關似乎就一直氤氳著嫋嫋仙氣。

函穀關地處“長安古道”的峽穀中,向西是一片高原,東行則君臨深澗,南去可達秦嶺,轉北可臨黃河。此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為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因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函穀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東門關樓因其樓頂裝飾丹鳳,因此又叫“丹鳳樓”。丹鳳樓坐西向東,控製著入關的要道,自古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周慎艦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帥伐秦,然而,大兵壓境卻沒有取勝。這是因為秦國依拒函穀之天險,占盡地利,所以能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穀,皆敗走”。而著名的“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桃林大戰”,都是在函穀留下千古之名。

荷花洞伏牛是洛陽的南麵山脈,伏牛茫茫幾百裏,風霧繚繞、雲煙匝地,其風光以荷花洞為最。要想到荷花洞去,必須熟悉去雙龍鎮的行走路線,因為隻有進入雙龍鎮腹心,方才能夠欣賞到荷花洞的奇景。荷花洞原本是個山洞,隻因漫長時光的撫摩,使洞中的石頭呈現出千奇百怪的樣子,其中有一巨石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當地人引起為奇,便稱其山洞為荷花洞。

嵩嶽寺古往今來,人們登上嵩嶽除了能夠“一覽眾山小”之外,還希望同時能夠領略到北魏嵩嶽寺、元代觀星台等神采。但是,如果五代時的遊人欲飽覽寺院神趣,必須要沿著河南登封縣入境,向西北方向前行七公裏之後,到達嵩山南麓,在南麓的蒼茫碧海中,嵩嶽寺隱隱而現。

嵩嶽寺初時寺名叫閑居寺,原是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的離宮。後來,因為北魏推崇佛教,便把離宮改為規模宏大的寺院,文獻記載此寺之大:“廣大佛寺,禪極國材,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逾一千間。”為了弘揚佛法,孝明帝親自在寺講佛授經。隋唐時期,寺院屢經擴建,更其豪華富麗,更改其名為嵩嶽寺。大唐女皇武則天就曾因喜歡這裏山勢清雄而常居此處,並且一度把它改為行宮。唐以後,嵩嶽寺的輝煌時代隨著一個王朝的沒落也走向了衰落。

洛陽之北還有因其風水絕佳而聲名遠揚邙山,古往今來,一些人對邙山充滿向往,以能夠埋葬在邙山而自豪,“生居蘇杭,死葬北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為此,邙山形成了塚連塚、墓壓墓的盛況,山中長眠著自東周以來各朝各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與才士名流。據文獻記載,邙山埋葬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等天子。帝陵周圍還棋子一般密布著大大小小點數不清的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

洛陽周遭可謂雄山壯水,山水拱戴中的洛陽,天然成勢,富貴之氣一傾天下。洛陽自古就“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洛陽。說洛陽是“九朝古都”,其中“九”是個概數,指多的意思。所以史傳“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文化風情提起洛陽,就不能不提牡丹,洛陽因牡丹而更加馥鬱,牡丹因洛陽而更加豐滿。“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句話形容洛陽與牡丹的關係最為貼切。洛陽有“花都”之美名,除了“花都”之外,洛陽還是文人騷客們理想的“詩都”。洛陽的詩情畫意造就了洛陽雅致的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洛陽書法名天下,大多得益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北魏時期的石刻以及黃河文化的熏陶。北魏孝文帝時,大力推行漢化政策,洛陽魏碑就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洛陽的唐朝石刻也聲名遠播,從唐太祖李淵開始,唐朝的石刻一直廣受重視,直到唐朝瀕臨滅亡,到了最後一個皇帝哀宗的時候,石刻仍然在朝野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整整二百八十餘年的精湛技藝使世人賦予石刻為“石刻唐書”之美譽。

沿龍門前行,就會到達位於東山山腰的香山寺。掩映在蒼鬆翠柏中的香山寺始建於北魏年間,唐天授元年獲得正式授名。唐文宗時,白居易曾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把自己在洛陽十二年所寫的八百首詩,放入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的名號“香山居士”就是由於他曾常住於寺內而得之的。自居易珍視寺內一木一石,然而白居易在用水時卻更喜用皇覺寺之水。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時,常常遣人過龍門入伊川,到達郭察村。皇家寺院“皇覺寺”就靜靜地臥在小村中。據《洛陽縣誌》所載,皇覺寺始建於唐朝,寺內泉水清澈無垢,甘甜爽潔。白居易極喜其水,不惜遠途取用。

除香山寺外,洛陽還有一個聞名天下,號稱“中國第一古刹”的白馬寺。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朝廷出資建造的寺院。途經洛陽的人,都以能夠一覽白馬寺為幸。

白馬寺的營造與佛教史上著名的“水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時,明帝夜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遂遣使前往西域拜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使臣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到了京城洛陽。明帝於是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了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將寺院名為“白馬寺”。白馬寺自此成為我國佛教的發源地,被尊為“祖庭”和“釋源”,我國僧院也開始以寺泛稱。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洛陽的還有原產於安息(今伊朗)的石榴。白馬寺的石榴,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之說。

兩位傳教高僧後來就葬在白馬寺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東邊墓室長眠著迦什摩騰,西邊墓室眠息著竺法蘭。白馬寺的清涼台上還雕有二位高僧塑像,後世之人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無論是後人禮敬的佛法東傳,還是千年不朽的龍門石窟,以及“花都”、“詩都”的美譽都無法盡述洛陽之美、之奇、之曆史中的燦爛。漫漫時光中,洛陽似乎昭受冥冥中的天意坐落於高天厚土之間,當中國曆史的指針指向五代亂世之時,趙氏家族於沉寂的光陰中崛起於洛陽的雄山壯水之間,從鳳凰嗣子到涿郡之盛,由“藏龍臥虎”的正定再到“九朝古都”的洛陽,趙氏家族以綿厚的精魂穿過曆史,秉承各地山水的靈氣,於洛陽終於一飛衝天,黃袍最終披落於趙匡胤這條“真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