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忙請教是哪個字,王安石說:“你看這裏,‘如人善博,日勝日貧’一句,如改為‘日勝日負’就更準確了。”
“大人的話小人一定帶到。不知大人還有什麼吩咐?”來人不便評論,隻好搪塞著。
王安石想了想,說:“老夫常年熬夜讀書,得了痰火之症,需服荊溪陽羨茶才能除根。
前幾日承蒙聖上賞了一些,隻是這茶嬌水,要用瞿塘中峽的水烹煮效果才好。瞿塘在蜀地,是子瞻的老家,少不了回去,方便的話讓他給我弄一甕來,這詠菊之事我就不追究了,嗬嗬。”
來人回去將王安石的評語,以及王安石托付的事告知蘇軾,蘇軾撫掌大讚,連稱王安石為一字師,並提筆將文稿中的“貧”字改為“負”字。
不久之後,蘇軾回了趟老家眉州。回來時乘船東下,一路盡賞美景,待船行至瞿塘下峽時,蘇軾才猛然想起王安石的囑托,趕緊叫停船家:“我要取中峽之水,快與我撥轉船頭。”
船家說:“這位官爺,瞿塘三峽水急,咱們這是順水行舟,逆行萬萬不可啊。”
“那這瞿塘三峽之中,哪一峽的水最好?有何分別?”
“三峽山水相連,中間並無阻礙,上峽水流到中峽,中峽水再流到下峽,我看都一樣,沒什麼分別。”船家解釋說。
蘇軾暗想:“既是一樣的水,何必非去中峽呢?”於是取了個幹淨的瓷甕,滿滿灌了一甕下峽水,然後用柔皮紙封了。
回黃州後,蘇軾正好有個公幹,需去京城一趟,便攜了瓷甕,繞道金陵去見王安石。
一見麵,蘇軾先就詠菊詩道歉,一臉愧意地說:“前年學生信筆雌黃,多有冒犯,還望大人恕罪!”
“這也怪不得你,”王安石擺擺手說,“世間事本就難以預料,老夫若非親眼見過黃州的菊花,也是不敢相信的。區區小事,不要總掛在心上。老夫托你帶的瞿塘中峽之水,你可帶來了?”
“學生正是為此而來。”蘇軾忙命人將水甕抬上。
王安石激動異常,用衣袖擦了擦甕口,這才小心翼翼地揭開紙封,又命老兵取來茶壺茶具,開始烹煮起來。
茶水沏好,王安石急不可耐地品了一口,卻一皺眉,問道:“此水是從何處取來?”
“取自瞿塘中峽。”蘇軾回答說。
“子瞻又來欺騙老夫了,”王安石搖搖頭,“這是瞿塘下峽的水,怎麼說是中峽的呢?”
蘇軾大驚,忙將取水經過和盤托出:“我因錯過了中峽,又誤聽船家之言,說三峽相連,都是一樣的水,這才不得已取了下峽之水!”
王安石點了點頭:“嗯,這就對了。”
“不知大人是如何分辨出這是下峽之水的?”蘇軾好奇地問。
“我自退隱之後,沒事便研究一下茶道。這瞿塘的水性,在《水經注》上有記載,上峽的水太急,下峽的水又太緩,隻有中峽的水緩急相半。烹煮陽羨茶,上峽水味濃,下峽水味淡,隻有中峽水在濃淡之間。”
王安石緩緩而談,又一指茶杯說道:“你看今天這茶,過了許久才起色,喝起來寡淡無味,因此判斷是下峽之水。”
蘇軾徹底折服,起身一拜到底:“學生今天算是領教了,改日一定雙手奉上瞿塘中峽之水,以改今日之過。”
多知道點
烏台詩案
烏台是禦史台的別稱。據《漢書·朱博傳》記載,漢朝時禦史台院中有許多柏樹,常有數千隻烏鴉棲息枝上,晨去暮來,被稱為“朝夕烏”,因此後人也將禦史台稱為“烏台”。王安石二次罷相後,神宗親自主持變法。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調任湖州,按慣例向神宗上表致謝,中有“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被認為是諷刺新法,受到禦史的彈劾,最後免職下獄。與蘇軾關係密切的親友,如蘇轍、司馬光、張方平等二十多人也受到牽連,這便是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蘇軾本來是要被判重罪的,王安石上書為其求情,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這才免於牢獄之災,被貶去黃州當了團練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