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罷相後回江寧隱居,在南門外七裏處蓋了幾間房,過上了與世無爭的日子。此地距離蔣山也是七裏,故取名“半山園”。名字雖有詩意,地方卻著實不咋地,周邊沒有一戶人家不算,那幾間所謂的房子也僅能遮風蔽雨而已,也沒有圍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個鄉村旅館呢。

王安石是個閑不住的人,每天不是看書,便是四處遊逛。交通工具一開始是江州車(一種手推的獨輪車,相傳為諸葛亮在江州時所創),麵對麵放上兩個箱子,自己坐一個,如果有朋友陪便讓朋友坐一個,沒有就讓仆人坐一個,仆人是個退下來的老兵,一直跟著王安石。

一路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後來王安石覺得江州車不盡興,便買了頭小毛驢,開始騎著驢瞎轉悠。騎驢一般也不是一個人,那個老兵也跟著,替他牽驢。

這牽驢的形式很講究。

如果老兵在前麵牽著,說明目的地明確,一切行程全聽老兵指揮,王安石在驢上或看書或打盹或欣賞風景,儼然一個活神仙。

如果老兵在驢子後麵跟著,則說明此行漫無目的,但憑驢子行走,走到哪裏就跟到哪裏。等王安石覺得哪個地方不錯,比如看到一塊光滑巨大的石頭想停下來歇息片刻,或者看到一戶幹淨的人家想討口水喝,又或者遇到一處寺廟古刹想進去燒炷香,便招呼老兵一聲,老兵即上前牽驢,按規定路線行走。

外出的時間也沒有一定之規。

有時會從旭日初升一直轉到夕陽西下,用包裹包上十幾張小薄餅算是幹糧,再帶上一葫蘆水就齊了。渴了餓了,王安石先吃,吃完再遞給老兵吃,老兵吃完還有剩下的,就都丟給驢子吃。有時逛得時間長,幹糧不夠了,也會碰到一些好心人施舍一些,不管給的什麼,王安石吃得都很香。

有時外出時間則很短,就在附近隨便轉轉。有時剛走出去幾步,突然想起什麼事,或者幹脆沒心情出去了,那就調轉驢頭往回走。總之是一切從心,時間自己說了算。

這種陶冶情操式的騎驢旅行,占據了王安石大部分的晚年生活,期間也不乏遇到一些有趣的事。

這天王安石又去蔣山附近轉悠。正是暮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時節,柔潤的暖風吹得人心裏酥酥麻麻,心情也跟著好起來。

王安石最喜歡這樣的天氣,也最喜歡在這樣的天氣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騎著驢慢悠悠走著,邊轉邊欣賞美景,興致來了還要吟上幾句詩。

這騎驢吟詩的畫麵,似乎又成了另一道美景。有那麼一刻,身後的老兵也被感染,幾乎陶醉了。

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晌午。二人找了一塊幹淨的大石,坐下吃了點隨身帶著的幹糧,水壺裏的水隻剩一點,王安石讓給老兵喝了。

不遠處依稀有青磚綠瓦的痕跡,顯然是一個小山村,王安石對老兵說:“走,咱們去前邊村子找老鄉討口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