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叫做“失敗有獎”,大意是說,一個男孩為了在雜誌上投稿,努力了很久,再一次滿懷希望後還是沒有如願。他的母親發現後,對著孩子哭腫的眼睛說要給他獎品叫做“失敗獎”,因為母親為他的勇於挑戰和勤奮努力而驕傲。這件事激勵了兒子,使他能夠坦然正確地麵對失敗。
可以說,給自己頒發一個“獎”,是自我激勵的重要部分。誠懇的鼓勵不僅能給別人以力量,而且還可以幫助自己努力求得發展。不斷進行自我獎勵,這會使你的成就和你的行動連成一體,為你提供持久不衰的滿足。
特別重要的是要記住,在你失敗或者失誤的時候要親吻自己。自我的激勵,能使你的待人處世的方式和領導管理能力逐漸趨於成熟。不要總是自責或懲罰自己,在取得成績的時候要學會讚揚和獎勵自己。慶祝成功並知道自己值得獎勵,這很可能是最重要的技能。
一個頗懂“獎賞自我”之道的女孩曾這樣敘述自己的經曆:
“小時候,幫母親做了一點家務,她就會笑著獎給我一顆糖;讀書時,每次考了高分,父親也會不時拿出點獎品作為獎賞。那時候,經常會為了得到糖果、玩具等而主動地做家務、努力學習。現在,我不再依賴父母的獎勵,而是不斷地獎勵自己。大學畢業後,我所在的單位資不抵債,宣布破產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膽小,怕麵試時用人單位對自己說‘NO’而待在家裏,幾個月過去了,我無所事事,父母用微薄的工資來養活我這個已成人的‘小孩’。有一天,我對自己說,如果今天我去兩家公司應聘,回家時就給自己買下那條心儀已久的長裙。我做到了,記得當時我是用向母親借的錢來完成對自己的承諾的。一星期後,我居然同時收到那兩家單位的用人通知。”
中國人如今是太需要懂得“獎勵自己”這個道理了。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教育都強調“克己”二字,其實是有很大的片麵性的。這往往容易把“憂國憂民”、“艱苦樸素”這類行為過程曲解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使得中國人祖祖輩輩想到的隻是獎勵他人,或者等待他人的獎勵。這樣的一種事實,除在某個角度可謂“崇高”、可謂“悲壯”外,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真是有點悲哀!列寧說過:“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
這才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工作和休息是對立統一的,創造和享受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應該成為快樂的勞動者,我們有理由成為快樂的勞動者,而一個快樂的勞動者,是懂得“獎勵自己”的。這也說明了,“獎勵自己”本身就包含著勞動價值的實現和對勞動者本人的尊重。
為了完美,我們不曉得花了多少心血,結果呢?也許你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99.8%,但因覺得還不夠完美,於是再潛心加強。一個月後,往前推到了99.9%,值得嗎?多花了30倍的心血,進步的幅度卻隻有0.1%而已,投資回報率也未免太低了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