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CT表現及病理基礎(1 / 3)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CT表現及病理基礎

醫學影像

作者:陳安強 李健丁

[摘要] 目的 探討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CT表現及病理學基礎以提高對該腫瘤的認識及影像學診斷水平。 方法回顧2010年1月~2012年10月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11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CT表現、病理結果等。結果 患者以中青年為主;腫瘤可發生在胰頭、體及尾部,但胰尾部較多;腫瘤以囊實性為主,部分為實性或囊性成分為主;腫瘤包膜大多完整;CT平掃表現為低密度灶,增強掃描實性成分輕中度強化,強化程度低於正常胰腺組織。囊性成分不強化。病理表現為腫瘤假乳頭和血竇樣腫瘤血管的形成。 結論 該腫瘤的CT增強掃描有著特征性影像學表現並與病理密切相關,充分認識其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基礎更容易對該疾病做出明確診斷。

[關鍵詞]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64排CT;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5-0086-02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臨床較少見的一種低度惡性或有惡性潛能的腫瘤。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0月共11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SPTP的CT影像學資料、病理結果及臨床資料等,以提高對SPTP的認識及影像學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0月經臨床及病理證實的SPTP患者共11例,男1例、女10例,最大年齡59歲,最小年齡17歲,中位年齡30歲;無臨床症狀體檢發現2例,上腹部及腰背部不適6例,消化不良及餐後腹痛伴惡心、嘔吐3例,其中1例有惡心、嘔吐且有發熱症狀、白細胞升高;AFP、CA125等腫瘤係列及血糖、澱粉酶等均在正常範圍內。

1.2檢查方法

11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檢查,平掃及三期動態增強掃描。采用GE公司64排LightspeedVCT,層厚5 mm,螺距0.984∶1(優維顯,先靈藥業,廣州),注藥速度3 mL/s,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分別於注藥後30 s、60 s、180 s采集圖像),掃描範圍:自膈頂切線水平致雙側髂前上棘水平。

2結果

2.1 腫瘤大小、形態及位置

腫瘤位於胰腺頭部3例,位於胰尾6例,胰體2例;腫瘤呈類圓形或橢圓形膨脹性生長;體尾交界區1例並至遠端胰管擴張;腫瘤最大徑線約11.0 cm,最小徑線約4.3 cm,平均直徑約7.5 cm;1例腫瘤生長較大(直徑約11.0 cm)致使臨近組織和器官受壓:胃受壓向前上移位,腎髒受壓向後下移位,脾髒受壓且脾門血管受壓推擠向上移位並導致脾髒下極楔形梗死灶。

2.2 腫瘤的CT表現

2.2.1 CT平掃 9例以囊實性成分為主,1例以實性為主,1例以囊性為主,1例病灶邊緣點狀鈣化,1例胰管擴張,9例包膜完整且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2例包膜不完整(1例腫瘤位於胰腺頭部與十二指腸分界不清,1例位於胰腺尾部與脾髒下極分界不清)。腫瘤壁厚薄不均,可見壁結節、中央囊性成分內可見散在島狀或絮狀實性成分存在。

2.2.2 CT增強掃描 腫瘤包膜及實性成分於動-靜-延遲期表現為漸進性強化的特點,但強化均低於正常胰腺實質,囊性成分不強化。囊實性成分為主的腫瘤於增強掃描可見囊壁和壁結節強化及腫瘤內部散在“島狀”和“絮狀”實質成分的強化。

2.3 手術及病理結果

11例患者腫瘤均完整切除,腫塊實際大小與CT測量大小相近。9例腫瘤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2例包膜不完整與十二指腸及脾髒有粘連但術中較易分離。腫瘤切麵囊性部分可見新鮮出血、暗褐色陳舊出血等液性成分。實性部分呈暗褐色或暗紅色。組織病理學表現:腫瘤包膜為纖維結締組織,其內包含纖細血管成分。實性部分包括由纖細血管及片狀或巢狀腫瘤細胞組成的實性區和以纖細血管等結締組織為軸心而複層排列的腫瘤細胞構成的假乳頭區。假乳頭組織的形成是其特征性病理表現。囊性區可以是新鮮或陳舊出血及含纖維蛋白成分的液性退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