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鼻內鏡下手術後眼部並發症1例(1 / 2)

鼻內鏡下手術後眼部並發症1例

個案報道

作者:張銘燕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鏡下手術出現眼部並發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 對1例臨床鼻內鏡下手術出現眼部並發症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全身足量應用抗生素和激素,及時抽取鼻腔填塞物,及時行外眥切開引流衝洗。 結果 患者恢複良好,未造成不良後果。 結論 熟練掌握鼻腔和鼻竇正常解剖和手術操作,是避免鼻內鏡下手術出現眼部並發症的關鍵。

[關鍵詞] 鼻竇內窺鏡;眼部並發症;眶周血腫眶蜂窩織炎

[中圖分類號] R7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5-0121-01

鼻內鏡技術已有數十年曆史,發展至今天已得到廣泛的應用,通過小範圍的或局限性的手術解決廣泛的鼻竇病變。手術常見並發症有3種:眼部並發症、顱內並發症、鼻部並發症。我院從2007年起已開展200餘例鼻竇內窺鏡手術,至今已有多例在手術或術後出現並發症;其中僅有1例為眼部並發症,臨床甚為少見。為探討出現眼部並發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為今後臨床工作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6歲,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該患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血壓、血糖平穩後於2011年3月1日入院治療。術前檢查無手術禁忌證,T36.4℃,P 80次/min,R20次/min,Bp135/85 mmHg,空腹血糖:6.4 mmol/L。2011年3月5日全麻下行鼻內鏡手術,術後全麻蘇醒時血壓曾一度升高達200/110 mmHg,立即出現右眼球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及眶周腫脹、淤血、睜目困難、眼部疼痛、眼球輕度突出伴有輕度運動受限、眼花,視力敏感度及眼壓無變化、無複視。給予積極治療後,血壓平穩,立即取出鼻腔填塞物,術區無明顯活動性出血。囑患者不要擤鼻。立即應用舒普深(注射用頭孢呱酮舒巴坦鈉)3.0 g日二次靜點,替硝唑100 mL日一次靜點,地塞米鬆20 mg靜脈滴注1次/d。第2天,眼痛明顯加重,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及眶周腫脹加重,睜目困難,視力敏感度及眼壓無變化、無複視,眼球輕度突出伴有輕度運動受限,無發熱。立即於外眥部在波動的稍低位處局部切開,可見膿汁,用小蚊嘴鉗伸入膿腔慢慢擴大,並向周圍小心探查,鈍性開放其他膿腔,立即用10 mL雙氧水、2 mL妥布黴素注射液衝洗膿腔,置放膠皮條引流。清理鼻腔血痂。第3天,上述症狀明顯好轉,拔除引流條,局部常規消毒後,用10 mL雙氧水、2 mL妥布黴素注射液衝洗膿腔,重新置放膠皮條引流,清理鼻腔血痂。第7天引流無膿後拔除引流條。全身應用激素1周後逐漸減量,第14天時停用;替硝唑應用1周後停用。第15天眼部又複出現疼痛,眼瞼腫脹、睜目困難,又複應用地塞米鬆10 mg,靜脈滴注1次/d,1周後逐漸減量,10日時停用。舒普深共應用3周後停用。未再複發,患者恢複良好,無眼周腫脹,無球結膜充血、水腫,無眼球突出,無眼球運動受限,無視力下降,無複視,局部切開處有小硬結,囑局部熱敷,於2011年3月31日痊愈出院。術後隨訪已1年未再複發,無明顯不適。

2 討論

鼻內鏡依靠視角廣闊、視線可以折射的特點來徹底清除鼻內隱蔽部位的病變,但由於是在兩眼之間、顱底之下操作,因此增加了並發症發生的機會。眼眶幾乎完全被鼻竇所包繞,眶上方是額竇和篩竇,下方是上頜竇,內側是篩竇。蝶竇位於眶頂。眶的內側麵(篩骨紙樣板)借此壁或眶緣與篩房幾乎完全接觸。按鼻竇的解剖位置和竇口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和額竇,竇口均位於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和蝶竇,前者竇口位於上鼻道,後者竇口位於上鼻道後上方的蝶篩隱窩。前組鼻竇與眼眶的頂壁、內壁及底壁相接,後組鼻竇與眶內壁後部、眶上裂及視神經孔相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