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侮:侮,是指“反侮”,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故也稱“反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製,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反克),稱為“木侮金”;另一方麵,若金本身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製,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為“金虛木侮”。
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製,而形成五行間的生克製化異常;相侮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製現象,而形成的五行間生克製化異常。《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以五行之間的生克製化來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之間生理功能的相互關係;以五行之間乘侮來闡釋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1.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按五行學說的分類方法,將人體的五髒歸屬於五行,並於五髒相克的其他組織結構以及外界自然環境有機聯係起來,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和人體內外環境的密切關係。
(1)說明五髒生理功能: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與木的特性相符;心陽有溫煦之功,與火的特性相符;脾有運化水穀,輸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與土的特性相符;肺具有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與金的特性相符;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與水的特性相符。五行學說的理論體係充分證實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表達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2)說明五髒之間的相互關係: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著的,其具體表現在:
①說明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
木生火:肝生心(肝藏血以濟心火);
火生土:心生脾(心火能以溫脾陽);
土生金:脾生肺(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金生水:肺生腎(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
水生木:腎生肝(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
②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根據五行相克的關係來闡述五髒之間的相互製約關係。如水克火,即腎水製約心火,以防心火亢盛。火克金,即心火能製約肺金,以抑製肺氣清肅之太過。金克木,即肺金製約肝木,以抑製肝陽上亢。木克土,即肝木製約脾土,以疏泄脾氣,以防壅滯。土克水,即脾土製腎水,以防腎水之泛濫。
綜上所述,這種生克關係把五髒緊密聯係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對立統一,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2.說明五髒病變的相互影響
(1)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麵的傳變。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由母髒傳及子髒。如腎病及肝、脾病及肺等,臨床常見肝腎陰虛、肺脾氣虛等。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即疾病由子髒傳及母髒。如心病及肝等,臨床常見心肝火旺或心肝血虛。
(2)相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與“相侮”兩個方麵的傳變。
相乘是指因為相克太過,由於一方力量過強,使被克的一方受到過分的克伐;或被克的一方本身虛弱,不能承受對方的克伐,從而出現克伐太過的病理現象,如常見的“木乘土”、“火刑金”。
相侮又稱“反侮致病”,往往由於一方太盛,不僅不受克己的一方所克製,反且對克己的一方進行反克;或由於一方的虛弱,失去克製對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反克,從而出現相侮為病的病理現象。以金克木而言,正常生理情況下,肺金的肅降,有製約肝氣、肝火上升的作用,故稱金克木。如肺金不足,或肝的氣火上逆情況下,即可出現“左升太過,右降不及”的肝氣、肝火犯肺的反克病理現象。
3.用於診斷和治療
(1)用於診斷: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當內髒有病時,其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方麵的異常變化。由於五髒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歸屬於五行.故可作為診斷的依據。如麵色青。喜食酸味,脈弦,其病多在肝;脾虛的病人麵見青色,為木乘土。
(2)用於治療:主要在於控製疾病的傳變。疾病的傳變,多見一髒受病,波及他髒而致疾病發生傳變。因此,在治療本髒疾病時,還需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調整各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有太過者,瀉之;不及者,補之,以控製其傳變,有利於恢複正常的功能活動。如《難經·七十七難》雲:“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實脾氣,即健脾、補脾之意。
①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療原則,多適用於母病及子,其次也適用於子盜母氣及單純的子病,主要治療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
滋水涵木法: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補肝腎法,滋腎養肝法。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溫腎陽而補脾陽的方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用於腎陽虛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用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的方法。又稱補養脾肺法。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髒而肺虛脾弱之證。
金水相生法:滋養肺腎陰虛的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金水相生是肺腎同治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②根據相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
抑木扶土法:以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方法。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培土製水法:以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藥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方法。又稱敦土利水法,溫腎健脾法。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若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製水,水濕不化,為水反克土,治當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佐金平木法:是清肅肺氣以抑製肝木的方法。又稱瀉肝清肺法。臨床上多用於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肅之證。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
第三節 髒腑
髒腑學說,以髒腑為基礎。心、肺、脾、肝、腎,合稱五髒;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合稱奇恒之腑。
五髒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穀,吸收和輸布津液,排出廢料與殘渣;奇恒之腑,即指這一類腑的形態及生理功能均有異於“六腑”,不與水穀直接接觸,而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而且還具有與髒類似的貯藏精氣的作用,而稱之。所以《素問·五髒別論》雲:“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一、五髒
(一)心
心居胸中,有心包圍護於外,在體合脈,其經脈下絡小腸,與小腸相表裏,開竅於舌。其功能是:為十二官之主宰,情誌思維活動的中樞,主血脈循環,故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君主”有主宰、領導的含義,“神明”是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反映的聰明智慧。古人體會到心是人的生命活動的主宰,在髒腑中居於首要地位。五髒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領導下進行活動,才能取得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聰明智慧的產生,也都與心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中醫學特別強調心功能的重要意義。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五髒六腑在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活動,才能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如果心發生了病變,其他髒腑的活動也就要受到影響,病情重者可出現神誌失常,甚或危及生命。《靈樞·邪客篇》:“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2)心主血脈:血有營養的作用,脈為血行的通道,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心的搏動而輸送全身,發揮濡養的作用。故《素問·五髒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脈道的通利與否,營氣和血液的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血液的正常運行,故《素問·六節藏象論》雲:“心者,其充在血脈”。
心氣充沛,心髒搏動正常,血液才能在脈中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而見麵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如果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必致血流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麵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甚則氣滯血瘀,血脈受阻,而見麵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以及脈象結、代、促、澀等。
2.心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誌為喜:心的生理功能與精神情誌的“喜”有關。喜為良性刺激,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故《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誌達,營衛通利”。但過度喜樂,又可使心受傷。如《素問·調經論》:“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由於心主神明,故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誌過極,均能損傷心神。
(2)在液為汗:汗,為津液經陽氣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孔)排出之液體。《素問·陰陽別論》謂:“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於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故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
(3)在體合脈,其華在麵:心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都屬於心;華,即光彩之意。由於頭麵部的血脈極為豐富,故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常可以通過麵部的色澤變化反映出來。如心氣不足,血脈空虛,則麵無血色,白不華,或晦暗;心氣衰弱,血行障礙,血液凝澀,脈道不通,則麵色發紺。
(4)在竅為舌:舌為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舌有味覺和語言的功能。如心的功能不正常,則會出現味覺的異常及語言的障礙。如心的陽氣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的陰血不足,則舌質紅絳瘦癟;心火上炎則舌紅,甚至生瘡;若心血瘀阻,則舌質暗紫或有瘀斑;心主神誌的功能異常,則舌卷、舌強、語謇或失語。
附:心包絡與膻中
心包絡心包是心的外膜,絡附於膜,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合稱心包絡。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有保護心髒的作用。邪氣侵犯人體,一般都是由外至內,從表人裏。心包絡是心的外衛,故邪氣犯心,常會侵犯心之包絡。心包絡受邪,必然會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心的病候。因而“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稱之為“熱人心包”或“蒙蔽心包”。
膻中膻中在膈上兩乳間,是心主包絡的屏障。“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又名氣海,為宗氣之發源地,故能為心肺輸轉氣血,協調陰陽,使情意舒暢,精神愉快。故《難經》以膻中比作“臣使之官”而為喜樂之所出。
(二)肺
肺位於胸中,其經脈循喉嚨而出,下絡大腸,與大腸為表裏,在體合皮毛,開竅於鼻。其功能為: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之通道,朝百脈,以充全身,主皮毛而煦澤肌膚,其氣通鼻而知香臭。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其來源有二:一是飲食水穀之精氣,一是吸入體內的自然之氣。
肺主氣,即人身之氣為肺所主。體外自然之氣,由肺吸入;體內水穀化氣,經脾脈轉輸上注於肺。二者結合,積於胸中氣海,便稱為宗氣。
宗氣出喉嚨以行呼吸,貫心脈以布散全身。因此,肺主氣的含義,不僅指肺主呼吸之氣的作用,而是指整個人體上下表裏之氣,均為肺所主。《素問·五髒生成篇》雲:“諸氣者,皆屬於肺”。
(2)主宣發、肅降:宣發,指肺氣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肅降,指肺氣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淨的作用。
肺的宣發作用有三:①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的濁氣。②降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布散到全身,《靈樞·決氣》篇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③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肺的肅降作用也有三: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氣。②肺在高位,為華蓋之髒,故有將吸入的清氣及水穀精微、津液向下布散的作用。③肅清肺及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
因此,肺失宣發,可見呼氣不利、胸悶、咳喘、鼻塞、噴嚏、無汗等症。而肺失肅降,可見呼吸短促或表淺、咳痰、咯血等症。
(3)通調水道:人體各組織內水液的運行和排泄,不但與脾之健運有關,與肺的肅降也有密切關係。肺氣肅降,才能使水道通調而下行膀胱。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飲人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如果肺氣肅降失常,可以上逆為喘為咳;影響水液代謝時,亦可以導致水液停留,甚至小便不通,形成水腫。因此,小便的通利與否,常與肺氣肅降的功能有關,即古人所雲“肺為水之上源”。
(4)朝百脈,主治節:即百脈朝肺,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布到全身。《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治節,即治理、調節。《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表現在四個方麵:
①肺主呼吸,維持呼吸運動的節律性。
②隨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
③輔助心髒,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
④通過肺的宣發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
2.肺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誌為憂:憂愁和悲傷,均會使氣不斷地消耗,故易傷主氣的肺髒。反之,在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不良刺激的耐受力也會下降,而易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2)在液為涕:涕有潤澤鼻竅的作用。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涕黃濁;肺燥,則鼻幹。
(3)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為一身之表,是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故肺氣虛,則皮膚憔悴枯槁,身體抵抗力下降,多汗,易於感冒。另外,皮膚汗液的排泄,也要通過毛孔的開合而外散,故中醫學中將之稱為“氣門”。認為其也有宣肺氣的作用。即所謂“遍身毛竅俱暗隨呼吸之氣以為鼓伏”。
(4)在竅為鼻:喉為呼吸之門戶,鼻的嗅覺與喉部的發音,都是肺氣的作用。而外邪襲肺,多從鼻喉而入;肺的病變,也多見鼻、喉的症候,如鼻塞、流涕、噴嚏、喉癢、音啞和失音。
(三)脾
脾位於腹中,其經脈絡胃,與胃為表裏,在體合肉,開竅於口。其功能為:主運化輸布精微,升清降濁,為營血生化之源,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養。且具有益氣、統血、主肌肉四肢,化痰化濕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有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麵:
水穀消化在胃,而水穀精微的吸收、輸布卻有賴於脾。即脾的轉輸、散精,將水穀精微“灌溉四旁”及布散全身。故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充足的養料,才能維持髒腑、經絡、四肢百骸等得到營養供給,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若脾失健運,則可見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症。
脾不僅輸送營養到全身,而且也運化水濕,促進水液的代謝和排泄,以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脾虛不能健運,水濕停留,就會發生浮腫、痰飲等證,即“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而水濕反過來又影響脾的功能,即所謂“脾惡濕”,濕困脾土之義。
(2)主升清:脾以升清為主。所謂“清”,即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李東垣強調,脾氣升發,則元氣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才能使機體內髒不致下垂。若脾氣不升,則氣血生化無源,見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脾氣(中氣)下陷,則見久泄脫肛,甚或內髒下垂等症。
(3)主統血:脾不僅有運化輸布水穀精微,營養全身的功能,而且還有統攝血液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雲:“脾主裹血,溫五髒”。故脾氣健旺,才能裹護血液,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而不致散溢。如脾失統血,血液則會溢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性疾病,如便血、尿血、崩漏等。
2.脾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誌為思: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主要影響氣的正常運動,導致氣結、氣滯,影響了脾的升清,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2)在液為涎:唾液中較清稀的稱為涎。具有保護口腔的作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物的吞咽和消化。若脾胃不和,常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的流涎現象。
(3)在體合肌肉,主四肢:飲食人胃,通過脾的運化,化生氣血,以營養肌肉,使肌肉豐滿。若脾胃運化功能障礙,肌肉失養,則見肌肉消瘦無力,甚至萎軟不用。因此,古人素雲“治萎獨取陽明”,就是說治肌肉萎縮之證,當以脾胃為先。
四肢所賴以活動者,乃來自水穀所化生之陽氣,“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其正常功能活動,也要靠脾胃的營養輸送,才能活動有力。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等與脾胃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靈樞·脈度》載:“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見口淡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口味異常的感覺。
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的充盛情況。凡營養不良,脾虛久病者,口唇多萎黃不華。所以《素問·五髒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四)肝
肝在脅下,其經脈絡膽,與膽為表裏,在體合筋,開竅於目。其功能是:主全身血液的貯藏與調節,主全身筋骨關節運動。精神情誌的調節功能,除心為主宰中樞外,與肝的功能也有密切關係。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疏,疏通;泄,發泄、升發。是肝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液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①調暢氣機:機體的髒腑、經絡、器官等的活動,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與否,對氣的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調節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一是導致氣機不暢,氣機鬱結,見胸脅、兩乳或少腹脹痛不適;二是形成肝氣上逆,見頭目脹痛、麵紅目赤、易怒等;甚至血隨氣逆,致吐血、咯血,或猝然昏厥不知人事等。
氣機鬱結,還會導致血行的障礙,形成血瘀,或為癓瘕、腫塊,在婦女則可導致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導致津液輸布代謝障礙,則可產生痰核、鼓脹。
②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肝的疏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脾氣的升清,胃氣的降濁,以及膽汁的分泌、排泄,都與肝氣的疏泄有關。肝的疏泄異常,在脾而言,則在上為眩暈,在下為飧泄;在胃而言,則在上為嘔逆噯氣,在中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為便秘。
③調暢情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心情就易於開朗;若肝鬱氣滯,則心情易於抑鬱,或急躁易怒。此外,婦女的排卵月經周期、男子的排精,與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的關係。
(2)主藏血:肝有貯藏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血液在脈內的流通量,是隨人體的活動情況(包括四時晝夜陰陽之氣的影響)而有所增減的。活動劇烈時,全身各部分的血量就要增加;休息和睡眠時,所需的血量亦相應減少,而大量的血液就歸藏於肝。
如肝的藏血功能失常,會引發病變: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見兩目幹澀昏花,或夜盲;不能濡養於筋,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可致婦女月經量少,甚或閉經,或月經量多,甚或崩漏。
2.肝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誌為怒:怒,可使氣血上逆,陽氣升泄,故有“大怒傷肝”之說。
(2)在液為淚:淚有濡潤眼睛,保護眼睛的功能。但肝的陰血不足時,兩目幹澀(淚液分泌不足);風火赤眼,肝經濕熱時,則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
(3)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筋附於骨節,筋的收縮弛張,使骨節運動自如。然運動過久過劇,則筋力衰弱而疲勞,甚至筋傷不能屈伸,故有“久行傷筋”之說。肝血不足,筋失所養,還可出現手足振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瘛縱等症,故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運動雖是筋的功能,但筋的榮養來源於肝。肝散其精以養筋,筋得其養而能運動有力。反之,若肝氣衰,不能供給筋以充分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如老年人動作遲緩,與肝不養筋有關。“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爪為筋之餘,筋為肝所主。肝與筋的虛實情況,常反映於爪甲。凡筋力健壯者,爪甲多堅韌;筋衰無力者,爪甲多薄而軟。肝有病者,爪甲常脆裂,或枯無光澤,或爪甲變形。
(4)在竅為目:目,又稱“精明”,肝的經脈上聯於目係,“肝受血而能視”。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的視力,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肝血的營養。因而,肝的陰血不足,則兩目幹澀,視物不清或夜盲;肝經風熱,則見目赤癢痛;肝火上炎,則見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則見頭目眩暈;肝風內動,則見目斜上視。
(五)腎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其經脈絡膀胱,與膀胱為表裏,在體合骨,開竅於耳。其功能是:腎藏精,為發育生殖之源,主骨生髓,主水液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腎之生理功能極為重要,為人體生命之源,故古人稱腎為“先天之本”。
1.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對於精氣有閉藏的功能,有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前者稟受於父母,是生育繁殖的根本;後者,源於水穀,由脾胃化生,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二者來源雖異,但均同歸於腎。
藏精,是腎的重要功能。不論對人體本身的生長發育,以及繁衍後代,均於腎藏精的作用有關。腎所藏之精足則腎氣盛,藏精不足則腎氣衰,因此腎氣之盛衰與人體發育有密切關係。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論及女子七歲,男子八歲左右,腎氣漸充,就有齒更發長的變化;女子十四歲,男子十六歲左右,腎氣旺盛,生殖機能開始成熟,於是女子有月事以時下,男子有精氣溢泄的變化。陰陽相和,就能生育子女;女子三十五歲,男子四十歲以後,腎氣漸衰,生氣日減而五髒六腑的精華日損;女子四十九歲,男子六十四歲左右,天癸竭,月經閉止,精少,不能再生育子女,同時形體也隨之逐漸衰老。
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對機體各方麵的生理活動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腎中精氣,又稱為腎陰、腎陽。對機體各個髒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濡潤作用的稱為腎陰(元陰、真陰);對機體各個髒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稱為腎陽(元陽、真陽)。故病理狀態下,腎陰虛,則見虛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舌質紅,少苔或無苔等症;腎陽虛,則見疲憊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長或遺尿、失禁、水腫以及性功能減退等症。
同時,由於腎中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腎之陰陽失調而導致其他髒腑陰陽失調的情況多見。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陰所出現的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腎水不濟心火的心腎不交,心火上炎;腎陰不能滋養肺陰而出現的肺燥幹咳、咯血;腎陽不溫脾陽的五更瀉;不溫心陽的心悸、脈遲、心陽不振等等。反之,其他各髒陰陽失調日久,也會累及於腎,所謂“久病及腎”也。
由於陰陽的互根性,故無論陰虛或陽虛,當其虛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累及到另一方,而出現陰陽互損,陰陽兩虛的情況。
(2)主水:腎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若腎病失其主水功能,就不能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水入於胃,由脾上輸於肺,肺氣肅降,則水下流而歸於腎,腎的蒸騰氣化,利用三焦通道,輸送到全身。這是水液由體外攝取以後在體內升降的大致過程。水有清濁,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上升於肺之水,為氣為清,清中之清者,由肺輸至皮毛;清中之濁者,從三焦決瀆下行以達於腎,歸腎之水液為濁,濁中之濁者,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再經三焦氣化上升至肺,複由肺化水下降至腎。如此循環,多餘的水分在腎的蒸騰氣化作用下,化為汗、氣、尿液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因此,腎主水的功能失常,則可出現小便異常,或尿少、尿閉;或尿多,遺尿,尿崩,甚或水腫。
(3)主納氣:納,即固攝、受納之意,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腎之納氣,是保證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重要條件,它保持了呼吸的深度。《類證治裁·喘證》雲:“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因此,腎主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平和。腎不納氣,則呼吸表淺,動輒氣喘,呼多吸少等。
2.腎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誌為恐:驚恐屬腎。《素問·舉痛論》曰:“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人受到驚嚇時,上焦的氣機閉塞不通,迫走於下焦,致下焦脹滿,甚至遺尿。
(2)在液為唾:唾即口津,唾液中較稠厚者稱為唾。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因此,多唾或久唾易耗損腎中精氣。
(3)在體為骨,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腎主骨生髓,促進人體生長發育。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以充養骨骼。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見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老人骨質脆弱,易於骨折等症。
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但均為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骨的生長和發育.,也會影響脊髓和腦髓的充盈和發育。腎又為作強之官,指動作輕勁有力,精巧靈敏。故腎精充沛,精盈髓足,就精神健旺,靈敏多智,筋骨強勁,動作有力。反之,腎虧精虛髓少,就腰背酸楚,骨軟無力,精神疲憊,頭昏健忘。
“齒為骨之餘”,牙齒的生長與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鬆動,甚至早期脫落。
頭發之營養,來源於血,故有“發為血之餘”之說。但頭發的生機,根源於腎氣,故頭發為腎之華。頭發的生長狀態,是腎氣盛衰的反映。青壯年腎氣充盛,其發光澤;老年人腎氣漸衰,其發花白而易於脫落。若見人未老而發枯,早脫,早白者,應與腎精不足和血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