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感冒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感冒俗稱傷風,是感觸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感冒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本病不僅與咳嗽的發生、發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發作關係密切,而且與心悸、胸痹心痛、水腫、痹病等多種疾病的病情發展與惡化有關。對小兒、老年體弱者威脅最大。尤其是時行感冒,常暴發流行,迅速傳染,急驟起病,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須積極防治。
(二)病因病機
1.中醫學中醫學認為感冒病位主要在肺衛。肺主皮毛,由於肺的宣發功能而使皮毛得到溫潤,若皮毛受病,則肺衛功能失調;肺開竅於鼻,肺氣不利,宣發不行,發為感冒。主要與以下兩方麵關係密切。
(1)風邪:是感冒的主要病因。其致病與氣候驟變、淋雨受涼、出汗後傷風等有密切關係。氣候突變、冷熱失常、溫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發病率增加。風邪侵襲人體,往往非單獨傷人,而在不同的季節,常兼挾其它時令之氣,相合致病。其多導致普通感冒,以一般症狀為主。
(2)時行病毒:主要是指具有傳染性的時行疫邪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多由四時不正之氣,天時疫癘之氣流行而造成。其多導致時行感冒,以全身症狀為主。
2.現代醫學一般感冒多為病毒性,細菌性較少見,並多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普通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又有所區別。
(1)普通感冒:感受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所致,以局部症狀為主。
(2)流行性感冒:感受流感病毒所致,以全身症狀為主。
(三)臨床表現
感冒起病較急,臨床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為主要表現,其病以衛表的症狀最為突出。症狀表現常呈多樣化,以鼻、咽部癢、幹燥、不適為早期症狀,繼而噴嚏、鼻塞、流涕等。輕則上犯肺竅,症狀不重,易於痊愈;重則高燒、咳嗽、胸痛,呈現肺衛症候。
時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狀較重,高熱,體溫可達39~40℃,全身酸痛,待熱退之後,鼻塞流涕、咽痛、幹咳等肺係症狀始為明顯。重者高熱持續不退,喘促氣急,唇甲青紫,甚則咯血,部分患者出現神昏譫妄,小兒可發生驚厥,出現傳變。
(四)診斷
1.臨床表現初起多見鼻道和衛表症狀。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聲重而嘶,惡風,惡寒等。鼻涕開始為清水樣,2~3日後鼻涕變稠,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現胸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症。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多人同時突然發病,迅速蔓延,首發症狀常見惡寒、發熱,體溫在39~40℃,周身酸痛,疲乏無力。初起,全身症狀重而肺係症狀並不突出,1~3日後出現明顯的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痛等,病情較一般感冒為重,體力恢複較慢。若為散在性,因與諸多溫病早期症狀相類似,不易確診,但及時掌握疫情,對診斷有幫助。
2.病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人,病程較短,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發病季節四時皆有,以冬春季多見。
4.檢查可結合血液分析等常規檢查,有利於診斷。
(五)治療
普通感冒治療主要為一般治療及對症治療,再適當應用抗生素。流行性感冒還應給予抗病毒治療。其間,均可配合中藥治療,以提高療效。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生。流行性感冒需按呼吸道病人隔離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
2.對症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酌情選用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
3.磺胺和抗生素的應用主要作用是防治繼發性細菌感染。下列情況時可考慮應用磺胺與抗生素:①繼發細菌感染;②有風濕病史者;③抗抵力差的幼兒、老人,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4.抗病毒治療
(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對各型流感病毒均有療效,用藥治療24小時有73%患者體溫恢複正常,副作用少。以0.5%溶液滴鼻,同時口含2mg片劑,每2小時1次,退熱後減至每日4次,連續2日。
(2)金剛烷胺和甲基金剛烷胺:隻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其機製是抑製病毒增殖,使患者排毒量減少,排毒期和病程縮短。早期用藥療效好。金剛烷胺口服0.1克,每日2次,小兒4~5mg/kg/日,分2次服,共服3~5日。有口幹、頭暈、嗜睡、失眠和共濟失調等副作用。甲基金剛烷胺較金剛烷胺療效高,半衰期長,副作用少。治療量為0.1克,每日2次,口服。
5.中藥治療清熱感冒衝劑、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抗病毒口服液等均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六)預防
公認有效預防感冒的唯一措施是經常洗手,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更要這樣,並避免與患感冒的人接觸。大多數專家並不認為感冒的康複必須是臥床休息,但呆在家中有助於限製感染者同其他人接觸而最大限度的減少病毒的傳播。大多數感冒3天到1周痊愈。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主穴:風池、合穀、列缺、大椎。
配穴:鼻塞不通加迎香;頭痛加太陽;咽痛加少商;高熱加曲池。
2.定位
風池—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緣。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處。
大椎—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太陽—眉梢與目外眥中點,向後一寸凹陷處。
少商—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曲池—肘橫紋外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二)自我按摩法
1.快速擦手心兩手心快速互擦,每分鍾達300次,直至兩手發燙,有熱流向上肢傳導為止。
2.環摩麵部用擦燙的手按在前額,先逆時針方向由額至頭部、耳邊、下頜,繞到對側回到額。
3.推鼻用兩手中指、無名指在鼻兩側(迎香穴)作快速上下推擦,每分鍾200次左右,用力不宜太猛,使熱感向鼻腔內傳導。
4.按揉迎香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迎香穴上,按揉1分鍾,使該處產生酸脹感。
5.點振風池用雙手拇指分別用力按壓風池穴,並進行有規律的振動,使之產生明顯酸脹作用,點振1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