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呼吸係統疾病(3 / 3)

(一)相關知識

中醫學中,哮喘是哮與喘的總稱,喉中痰鳴為哮,氣短不足以息為喘。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宣降,氣道攣急所致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現代醫學中,哮喘屬於支氣管哮喘範疇。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小支氣管痙攣為主的喘息性疾患。主要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帶哮鳴聲的呼吸困難,聽診兩肺布滿哮鳴音,以呼氣期延長為特點。其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而以冬春氣候寒冷多變時為多見。全世界約有1.5億哮喘患者。每年死於哮喘病的人有18萬之多。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主要慢性疾病。在我國哮喘的患病率為1%,兒童可達3%左右,全國約有1000萬哮喘患者。

(二)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哮喘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誌、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內因為痰飲內伏。誘因為氣候、飲食、情誌、勞累等因素。

現代醫學認為,哮喘發作的原因很複雜。主要是,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抗原後,使平滑肌立即發生痙攣,此為速發性哮喘反應。更常見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觸抗原數小時乃至數10小時後方始發作哮喘,稱為遲發性哮喘反應,這是氣道變應性炎症的結果。氣道粘膜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腺體分泌增多、粘液纖毛清除功能障礙,加上管腔內粘液栓阻塞也是哮喘發作的重要機製。

(三)臨床表現

發作性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本病呈發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間、清晨為最常見。先兆症狀有發作前常有鼻癢、咽癢、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發作症狀為病人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急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病人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躁汗出,甚則麵青肢冷。

根據發病的情況不同,可分為以下三型:

1.吸入型(又稱外源性)多有明確季節性,幼年發病,有家族過敏史。發病前多有鼻癢、咽癢、甚至眼耳癢。緩解期無症狀。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及IgE增高。

2.感染型(又稱內源性)無明顯季節性,誘發原因多為反複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常在成年期發病。發病時伴咳嗽、膿痰、血中自細胞計數升高,而IgE正常。我國農村較多見。

3.混合型兼有兩型特點,病史較長,起病常為吸入型,以後反複發作,逐步成為終年哮喘而無緩解季節。老年患者常並發慢性支氣管炎,而與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很難區分。

(四)診斷

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青紫。

2.呈反複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誌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噦音。

5.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塗片可見嗜酸性細胞。

6.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體征。

(五)治療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消除病因應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發作的變應原和其他非特異性刺激,去除各種誘發因素。

2.控製急性發作哮喘發作時應兼顧解痙、抗炎、去除氣道粘液栓,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繼發感染。一般可單用或聯用擬腎上腺素藥物、茶堿(黃嘌呤)類藥物、抗膽堿能類藥物、鈣拮抗劑、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色甘酸二鈉、酮替芬等藥物。

3.促進排痰可選用祛痰劑,或給予氣霧吸入、機械性排痰等處理,並應積極控製感染。

4.重度哮喘的處理重度哮喘病情危重、病情複雜者必須及時合理搶救。

5.緩解期治療目的是鞏固療效,防止或減少複發,改善呼吸功能。可進行脫敏療法以減輕或減少哮喘發作。或給予色甘酸二鈉、必可酮霧化劑吸入、酮替酚口服,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對外源性哮喘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其他如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曲尼斯特等均屬H1受體拮抗劑,且無中樞鎮靜作用,可作預防用藥。並增強體質,參加必要的體育鍛煉,提高預防本病的衛生知識,穩定情緒等。

(六)預防

1.祛除宿疾伏痰,當為預防哮喘發作之首務。

2.在生活調攝上囑其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導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

3.平時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腥發物等。

4.宜戒除煙酒。

5.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6.每晚臨睡前以2~3個生核桃肉(連核桃肉的紫衣),與1~3片生薑一同細嚼,嚼爛後咽下,若同時加1片生曬參則效果更佳。

7.有條件可吞服人(或動物)的胎盤粉3克。從每年8月份起服到11月份,有預防哮喘發作的作用。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天突、中府、膻中、大椎、定喘、風門、肺俞、孔最、內關、太淵、合穀、足三裏、豐隆。

2.定位

天突—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中府—胸部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

膻中—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大椎—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大椎旁開0.5寸。

風門—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孔最—前臂內側,腕橫紋上7寸,尺澤與太淵連線上。

內關—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太淵—腕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合穀—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豐隆—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兩橫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擦肺經用手掌魚際擦兩手臂內側前緣(肺經),然後用拇、食、中指捏曲池、合穀、肩井,每穴各1分鍾。

2.平擦胸腹部兩手摩擦發熱,用掌平擦胸部、腹部,自上而下,從天突起,經膻中、中脘,直至氣海、關元,擦3分鍾。以膻中、中脘為重點。

3.拿風池、定喘用拇、中、食指捏風池、定喘穴,各一分鍾。

4.點穴對前述諸穴逐一進行點按,以酸脹為度,每穴1分鍾。

5.拍打大椎反複拍打大椎穴一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