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1 / 3)

第一節 心悸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中醫學中,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引起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症。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胸悶,甚至眩暈、喘促、暈厥;脈象或數或遲,或節律不齊。心悸是心髒常見病症,本病以虛證居多,亦由虛致實,虛實夾雜,包括驚悸和怔忡。驚悸的發病多與情緒有關,多為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而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髒受損所致,呈持續性,病情較重,且驚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現代醫學中,心悸屬於西醫心律失常範疇。心髒內的激動源或者激動傳導不正常,引起整個或部分心髒的活動變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的激動順序發生紊亂,引起心髒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就叫心律失常。

(二)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寧,引起心神動搖,悸動不安,其發病與脾、腎、肺、肝四髒功能失調相關。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虛實兩方麵。虛即指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實則指痰火擾心,水飲淩心,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本病為本虛標實,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虛,其標是氣滯、血瘀、痰濁、水飲。具體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體質虛弱素體不強,久病或勞欲過度,或各種失血,造成氣血陰陽的虧虛,以致心失所養,發為心悸。

2.久病體虛熱病傷陰,或房事過度,均可導致腎陰虧損,心火妄動,擾亂心神,形成心悸。

3.飲食勞逸不當勞倦太過傷脾,或久坐久臥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少,心失所養,神不潛藏,引起心悸。或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蘊熱化火,或傷脾而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虛膽怯之人,如驟遇驚恐,或情懷不釋,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致七情擾動,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或長期憂思驚恐,精神情緒過度緊張,心氣虛怯,陰血暗耗,不能養心;或心氣鬱結,生痰動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為心悸。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怯,陰虛於下.火逆於上,亦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若鬱熱內蘊,複加恚怒,變生肝火,肝火擾心;或痰火擾動心神,心神失寧,也易導致心悸。

5.感受外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複感外邪,內舍於心,邪阻心脈,阻塞經脈,心血運行受阻;或風、寒、濕、熱等外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氣或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症。

6.藥物過量藥物過量,可以損害心氣,甚則損傷心體,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過量或失當,均能引起“脈結代.心動悸”一類證候。

現代醫學認為,在心髒搏動之前,先有衝動的產生與傳導。心髒的起搏傳導係統均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竇房結的自律性最強,頻率最快,它是正常情況下心髒搏動的起搏點.控製著整個心髒的活動。傳導係統的其它部分則為心髒的潛在起搏點,在竇房結功能受到抑製時.可發生衝動,建立逸搏心律,起到代替竇房結的作用。心髒衝動的形成和傳導的任何異常,均能使心髒搏動的規律發生紊亂,形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即心髒的一切起搏及傳導異常。正常的心搏起源於竇房結,由於心髒內衝動發生與傳導異常,而使整個心髒或其中一部分活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劃,或者部分活動的程度發生紊亂,即可出現心律失常,又稱心律紊亂。

(三)臨床表現

心悸的基本特點為自覺發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暈厥。其脈象表現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並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尤為常見。

(四)診斷

1.自覺心慌不安,心跳劇烈,神情緊張,不能自主,心搏或加快,或緩慢,或心跳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止。

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多汗,顫抖,乏力,頭昏等。中老年發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

3.發作常由情誌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4.可見有脈象數、疾、促、代、沉、遲等變化。

5.測血壓、X線胸部攝片及心電圖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五)治療

在確切診斷尚未明了之前,一般不宜針對心悸作出特別的治療。事實上,並非所有心悸均需要治療;而且,在狀況未明前使用藥物以求壓製心律不齊的做法是具有危險性的,因為這類對抗心律不齊的藥物本身亦有可能導致心律不整。而在明確診斷後,應一方麵根據原發疾病,例如感染病、貧血、甲狀腺疾病等,進行治療;另一方麵視心悸的嚴重程度再對症處理。

(六)預防

1.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

2.對心虛膽怯及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引起的心悸,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對水飲淩心、心血瘀阻等重症心悸,應囑其臥床休息,保持一定生活節律。

3.患者應飲食有節,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過饑、過飽、煙酒、濃茶,宜低脂、低鹽飲食,心氣陽虛者忌過食生冷,心氣陰虛者忌辛辣,痰濁、瘀血者忌過食肥甘,水飲淩心者宜少食鹽。

4.心悸病勢纏綿,應堅持長期治療,獲效後亦應注意鞏固療效,可服人參等補氣藥!改善心氣虛症狀,增強抗病能力。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5.及早發現變證的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主穴:神門、內關、三陰交、心俞、足三裏。

配穴:心率快加間使;心率慢加素髂;心率不整(早搏)加曲澤、尺澤、大陵;胸悶加膻中;痰多胸翳加豐隆。

2.定位

神門一腕部,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內關一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三陰交一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心俞一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裏一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間使一前臂掌側,曲池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素髎一麵部,鼻尖的正中央。

曲澤一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尺澤一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大陵一腕掌橫紋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膻中一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豐隆一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二橫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掐郤門穴(腕橫紋上5寸,兩筋之間)用拇指指峰掐按對側郤門穴2分鍾,使局部有酸脹感。再揉按內關2分鍾。

2.摩揉膻中用右手的食、中、無名指,三指並攏,摩揉膻中3分鍾。

3.摩揉左胸用右手在左胸部摩揉心前區3分鍾,使心前區有熱感為宜。順勢用中指點揉中府穴(乳外2寸,平第一肋間),乳根穴(乳頭直下,平第五肋間)各18次。

4.拿極泉穴用拇、食二指,捏拿對側腋窩下的極泉穴(舉臂開腋,在腋窩中間)3次,使麻感向手指放射。然後再拿對側肩井(肩部最高處,大椎穴與肩峰之間連線中點)3次。

5.按足三裏用拇指分別按揉兩側足三裏2分鍾。

6.按內關穴用拇指按壓對側內關穴3分鍾,使之有較強的酸麻脹感。

7.捶前胸部用空心拳,捶擊心前區(左胸部)18拳,力度以能忍受為度。

8.按壓膻中用右手掌放置膻中處,左手掌重疊於右手背上,按壓、放鬆,交替18次。

9.深呼吸法先深吸氣,並極力屏氣,然後作深呼吸動作。

第二節 冠心病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是指供給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種心髒病,亦稱缺血性心髒病。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本病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程度和支數有密切關係,但少數年輕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雖不嚴重,甚至沒有發生粥樣硬化,也可以發病。也有一些老年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雖較嚴重,並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臨床表現。因此,冠心病的發病機理十分複雜,總的來看,以器質性多見,冠狀動脈痙攣也多發生於有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後,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城市多於農村,平均患病率約為6.49%,而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並且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21世紀我國麵臨心血管疾病的挑戰,能否扼製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關鍵在於預防。

(二)病因病機

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冠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心肌損害。本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肌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麵有關。

1.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2.性別在美國多種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據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於女性。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2:1。但女性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而LDL則升高,此時,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

3.職業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4.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國——德國的研究人員認為:“胖就是因為吃得多”,所以,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

5.血脂由於遺傳因素,或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代謝紊亂而致血脂異常。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壓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升高所致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見者為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7.吸煙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8.肥胖超標準體重的肥胖者(超重10%為輕、20%為中、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認為,應該重視研究評價體重的方法。不能單看體重指數,而應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這一事實已被公認。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遺傳家族中有在年輕時易患本病者,其近親患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這種情況的家族。

(三)分類及臨床表現

1.分類世界衛生組織對冠心病分類如下:

(1)原發性心髒驟停。

(2)心絞痛。

(3)心肌梗塞。

(4)缺血性心髒病中的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

2.臨床表現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1)一種為無症狀冠心病或稱隱匿型冠心病,這類病人隻是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住院作常規檢查時發現心電圖有缺血型改變。

(2)另一種病人由於年齡、性別、環境、病情進展等情況的差異,其所表現的症狀呈多樣化。如心絞痛型冠心病,常表現為發作性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後出現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可波及心前區,其發作頻率可1日多次,亦可數天或數周1次。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則表現為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大約有50~81.2%病人在發病前會有周身乏力、胸部不適的症狀。也有的病人突然起病,起病的方式以新發的心絞痛或舊有的心絞痛突然加重為常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由於心肌的血液長期供應不足,以致纖維組織增生所致。心髒增大、心力衰弱、心律失常為本型冠心病的三大主體症狀。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極大的一種類型。冠心病猝死是由於在冠狀動脈疾病的基礎上一時性心肌功能障礙和電生理紊亂,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四)診斷

主要可參考以下幾個方麵。

1.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症狀和體征。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症狀,根據心絞痛發作時的部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等特點和伴隨症狀及體征便可鑒別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說,典型的症狀和體征對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診斷至關重要。

2.心電圖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

3.核素心肌顯像根據病史,心電圖檢查不能排除心絞痛時可做此項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可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的部位和範圍大小。結合運動試驗再顯像,則可提高檢出率。

4.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可以明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等,並可據此指導進一步治療所應采取的措施。同時,進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對心功能進行評價。冠狀動脈造影的主要指征為:①對內科治療下心絞痛仍較重者,明確動脈病變情況以考慮旁路移植手術;②胸痛似心絞痛而不能確診者。

5.超聲和血管內超聲心髒超聲可以對心髒形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進行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對室壁瘤、心腔內血栓、心髒破裂、乳頭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血管內超聲可以明確冠狀動脈內的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是一項很有發展前景的新技術。

6.心肌酶學檢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上根據血清酶濃度的序列變化和特異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學改變便可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

(五)治療

冠心病的治療主要以改善冠脈循環,改善心肌缺血;減少和防治冠脈痙攣;防止誘發因素;降低高血粘狀態;有高血壓者進行降壓治療,使血壓保持適宜水平;對高血脂症給予降血脂治療;適當體力勞動,防止過度勞累;防止心律失常;改善飲食結構,少吃高膽固醇食物;預防心梗及猝死為原則。

目前對冠心病的治療有藥物治療、介人性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三種。

1.藥物治療目前較常用的藥為麝香保心丸,該藥芳香溫通,益氣強心。可作為冠心病患者日常防治和急救兩用。該藥治病、治病求本,具有保護心髒、改善心血管機能等功能。

2.介入性治療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冠狀動脈斑塊旋切術、冠狀動脈斑塊切旋磨術、冠狀動脈斑塊吸術、經皮冠狀動脈激光成形術、冠狀動脈內支架術等。目前應用最廣的介入治療是經皮冠狀動脈內成形術及冠狀動脈內支架術。

3.外科手術治療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即冠狀動脈搭橋術。此外,經臨床驗證,針刺對某些類型的冠心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六)預防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疾病的療效、預後都具有重要意義,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盡早發現冠心病,以免延誤病情。

1.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鍾,休息後自行緩解者。

2.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3.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

4.飽餐、寒冷或看驚險片時出現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6.性生活用力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者。

7.聽到周圍的鑼鼓聲或其他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者。

8.反複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人們常說要“防患於未然”,中醫學也提倡要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預防疾病的意識,得病之後,要盡早積極治療,使預防與治療有機地結合,隻有這樣,才能減少發病率和提高療效,並幫助患者早日恢複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健康。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主穴:神門、內關、三陰交、心俞、足三裏。

配穴:心率快加間使;心率慢加素髎;心率不整(早搏)加曲澤、尺澤、大陵;胸悶加膻中;痰多胸悶加豐隆。

2.定位

神門—腕部,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內關—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間使—前臂掌側,曲池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素髂—麵部,鼻尖的正中央。

曲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大陵—腕掌橫紋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膻中—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豐隆—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兩橫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自我按摩治療冠心病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若在近期出現過心肌梗塞的人,不宜做按摩法,至病情穩定後,才可配合按摩法治療。可在起床後,臨睡前各做一次。

1.抹額用兩手四指掌麵分抹額部及頭部兩側2分鍾。

2.擦耳兩手食指摩擦外耳道口稍後方的甲腔部1分鍾,使局部發熱。

3.掐穴兩手交替掐兩側內關、神門、膻中、足三裏、三陰交、湧泉穴。

4.拍胸背站立,兩臂放鬆,左右甩打胸背50~100次。

5.拿胸肌兩手拇指緊貼胸前兩手四指貼腋下,相對用手提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慢慢拿胸肌,做2分鍾。

6.梳脅肋先用雙手中指指腹在膻中穴處揉按1分鍾。然後張開五指,沿肋間從裏向外摩去,重複50次。

7.揉章門、期門用兩手大魚際肌分別揉按章門(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緣處)、期門(在乳頭下方,平第六肋間隙)各1分鍾。

第三節 高血壓

一、概述

(一)相關知識

在盡量減輕或排除各種幹擾因素,非同日3次靜息血壓(靜坐5~15分鍾)測量≥140/90mmHg(18.7/12.0kPa)則可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前者多見,目前病因尚不明;後者血壓的升高是由原發病引起。一般所說的高血壓均是指原發性高血壓。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量已達1.1億,並且還在以每年300多萬人的速度增長。

(二)病因病機

高血壓病因不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年齡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2.食鹽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有人認為食鹽<2g/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g/日,高血壓發病率3%,4~15g/日,發病率15%,>20g/日發病率30%。

3.體重肥胖者發病率高。

4.遺傳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5.環境與職業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均易發生高血壓,城市中的高血壓病發病率高於農村。

(三)臨床表現

按起病緩急和病程進展,可分為緩進型和急進型,以緩進型多見。

1.緩進型高血壓

(1)早期表現:早期多無症狀,偶爾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或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後感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可能是高級精神功能失調所致。早期血壓僅暫時升高,隨病程進展血壓持續升高,髒器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