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2 / 3)

(2)腦部表現:頭痛、頭暈常見。多由於情緒激動,過度疲勞,氣候變化或停用降壓藥而誘發。血壓急驟升高。劇烈頭痛、視力障礙、惡心、嘔吐、抽搐、昏迷、一過性偏癱、失語等。

(3)心髒表現:早期,心功能代償,症狀不明顯;後期,心功能失代償,發生心力衰竭。

(4)腎髒表現:長期高血壓致腎小動脈硬化。腎功能減退時,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紅細胞。尿濃縮功能低下,酚紅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礙。出現氮質血症及尿毒症。

(5)動脈改變。

(6)眼底改變。

2.急進型高血壓也稱“惡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病的1%,可由緩進型突然轉變而來,也可突然起病。惡性高血壓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30~40歲為最多見。血壓明顯升高,舒張壓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狀。視力迅速減退,眼底有視網膜出血及滲出,常有雙側視神經乳頭水腫。迅速出現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不全。也可發生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和高血壓危象,病程進展迅速,多死於尿毒症。

(四)診斷及分期

1.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血壓判別標準

(1)正常血壓:收縮壓≤18.64Kpa(140mmHg),舒張壓≤12.1Kpa(90mmHg)。

(2)成年人高血壓:收縮壓≥21.3Kpa(160mmHg),舒張壓≥12.65Kpa(95mmHg)。

(3)臨界高血壓,指血壓介於上述二者之間。

另外,患者如果有高血壓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壓藥,血壓雖已低於140/90mmHg,亦應診斷為高血壓。

2.高血壓病的分期

(1)Ⅰ期:較輕症狀。

(2)Ⅱ期:心肝腎功能性損害。

(3)Ⅲ期:心肝腎器質性損害。

大多數病人是沒有症狀的,而且其血壓水平與其症狀表現不平行。

(五)治療

1.一般治療高血壓發病與中樞神經功能紊亂有關,應注意勞逸結合。

2.降壓藥物治療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目前應用巰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2)鈣拮抗劑:是一組化學結構不同,作用機製也不盡相同的藥物。由於抑製鈣離子通過細胞膜上鈣通道的內流,因而稱為鈣通道拮抗劑。常用藥物有異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3)血管擴張劑: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常用藥物有硝普鈉、長壓定、肼苯達嗪。

(4)作用於交感神經係統的降壓藥:

①中樞性交感神經抑製藥:有可樂寧、甲基多巴等藥物。

②交感神經節阻滯劑:常用藥物有阿方那特,多用於高血壓腦病的治療。

③交感神經節後阻滯劑:使交感神經末梢中去甲腎上腺素貯存耗竭,而達降壓的目的。常用藥物有胍乙啶、利血平等。

④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包括α受體阻滯劑和β受體阻滯劑兩類。前者代表藥有呱唑嗪、多沙唑嗪;後者有柳胺苄心定、醋丁酰心安。

(5)利尿降壓藥:包括噻嗪類藥物、氯噻酮、速尿、氨苯喋啶等藥物。

3.藥物治療原則

(1)個體化:根據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點,病程進展和並發症,而采用不同的藥物,不同的劑量。

(2)聯合用藥。

(3)分級治療:對一般高血壓,先用副作用少的藥物,如未取得滿意療效可逐步加用一種或多種作用機製不同的藥物。可考慮分級治療。

Ⅰ級: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可選用一種藥物,一種無效可改用另一種。

Ⅱ級:聯合用藥,兩種藥物並用,自小量開始,有效為止,若無效轉入三級。

Ⅲ級:聯合用藥,三種藥物並用。

Ⅳ級:三級治療效果不佳者,可換用胍乙啶或可樂寧。

(六)高血壓保健處方“三個三”

高血壓病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嚴格防治高血壓病及其並發的心腦血管病如心絞痛、心梗和中風等,對高血壓病人的健康長壽格外重要。專家提出的健康處方“三個三”,就是“三個半分鍾”、“三個半小時”和“三杯水”。

1.三個半分鍾夜間起床時,醒來睜開眼睛後,繼續平臥半分鍾;再在床上坐半分鍾;然後雙腿下垂床沿半分鍾,最後才下地活動。因為,在臨床上發現:腦血栓、腦溢血、心髒猝死等常發生在夜間。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顯示,許多病人的心髒跳動一天都很平穩,唯獨夜裏有幾次大的波動,且大多數在病人夜間起床上廁所時,由於體位的突然變化,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特別是老年人的神經調節慢,更容易發生危險,即使是普通人,也應該注意避免因體位突然變化造成昏厥。“三個半分鍾”簡單易學,一看就會。不花一分錢,隻要把它付諸實際,至少可以使50%的心腦血管病人免於猝死。

2.三個半小時早上走半小時;中午睡半小時;晚上散步半小時。生命在於運動!許多人沒有把運動擺在與膳食、睡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在國際睡眠會議上強調了午睡的好處,但午睡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最好的運動是步行,特別提醒心腦血管病人;步行運動要注意“三五七”。“三”是指每天要步行三千米以上,且保證30分鍾,並堅持做到有恒、有度,過分激烈的運動對身體不利。“五”是指一星期要運動五次以上。“七”是指運動後心率+年齡=170。例如:50歲的人,運動後心率達到120次(當然,身體極好者可達到190次;身體不好者不要超過150次)。這樣中等量的運動能保持有氧代謝,運動量過大,心率過快、會變成無氧代謝,不利於身體健康。

3.三杯水就是晚上睡前飲一杯溫開水,半夜醒來飲一杯溫開水,早晨起床飲一杯溫開水。因為夜間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睡前飲一杯水可稀釋血液。半夜醒來,尤其是夏季睡覺出汗多,半夜起床也要飲一杯水。當然,不必刻意半夜飲水而影響了休息。早晨起床飲一杯水,因為早晨8到10點是血壓高峰期,心腦血栓極易形成,飲一杯水可以稀釋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另外,還可起到通便的作用。

高血壓病人的“三個三”,簡單易行,行之有效,養成習慣,對健康長壽將大有裨益。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百會、風池、翳風、脾俞、肝俞、腎俞、中脘、氣海、合穀、內關、陽陵泉、足三裏、豐隆、三陰交、太衝。

2.定位

百會—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風池—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翳風—耳垂後方,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氣海—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合穀—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內關—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裏—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豐隆—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二橫指(中指)。

三陰交—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方。

太衝—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二)自我按摩法

1.推頭用雙掌四隻手指腹側,從前發際推經百會穴、大椎穴處加大力度點按。然後推頭部兩側的足少陽膽經,自前發際推到後發際,著重推其中的風池穴。最後用四指分抹前額,從印堂至太陽穴。每部位各推5分鍾。

2.推背反手向後,用四指從上向下推脊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先推離脊椎1.5寸處,後推離脊椎3寸處。然後點按腎俞、命門穴。每條經線推5分鍾,每穴點按18次。如有他人幫助,此法可由他人操作。

3.揉腹用右手貼於腹部,左手覆蓋於右手上,用掌揉摩整個腹部約5分鍾。

4.掐法點穴用掐法點肩井、少海、神門、合穀、足三裏、三陰交、委中、承山、複溜、行間。每次選其中4穴,也可用按摩器點振。

第四節 腦血管意外(中風)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概念及流行病學情況腦血管意外,又名中風,是由於突然腦供血減少造成的腦功能缺失。像體內所有器官一樣,腦組織需要恒定的富含氧氣的血液供應。供氧量的下降或缺乏會損傷並破壞腦細胞,其結果,輕則造成暫時性頭暈,重則可以在幾分鍾內死亡。中風位於心髒病和癌症之後,高居死亡率排行榜的第三位。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類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其特點是發病快,恢複慢,死亡多,致殘重。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和軀體上的痛苦,也給人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我國的大規模人群調查結果顯示腦卒中的發病率為109.7~217例/10萬人,死亡率為116~141.8例/10萬人。由此推算,我國每年約有130~260萬新的中風患者,而因此死亡的人數約為140~170萬人。中風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差別是比較大的。按不同經緯度進行比較,以每5度為一組進行統計,結果顯示:中風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由北到南逐漸降低,由西到東逐漸降低的大體趨勢。而地處高原的西藏地區,腦血管病多為出血性,病死率很高。腦卒中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45歲以後明顯增加,65歲以上人群增加最為明顯,75歲以上者發病率是45~54歲年齡段的5~8倍。

2.腦組織和腦血管的相關知識

(1)腦組織:成人腦重量約在1500克左右,占體重的2~3%;流經腦部的血流量約為750~1000毫升/分鍾,占心輸出量的15~20%。也就是說占人體重量2~3%的腦組織需要的血流量卻占全身的15~20%,可見腦組織對血液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同時腦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對能量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腦組織的能量來源幾乎完全依賴於氧氣和葡萄糖的代謝。腦組織氧氣的消耗量遠較其他組織為多,約為50毫升/分鍾,占整個機體總耗氧量的20~30%,為安靜時肌肉耗氧量的20倍以上。在正常肝髒所供給的葡萄糖中,70%被腦組織利用。葡萄糖和氧氣一樣都是通過血液循環被運送到腦組織的,一旦腦血流量不足或血糖過低可出現神經及精神症狀。如乏力、多汗、麵色蒼白、嗜睡、暈厥、昏迷等,嚴重者可發生死亡。所以,正常的腦部血液供應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特別是維持機體高級神經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2)腦血管:人的腦組織是一個整體,腦部血管的組成與聯係是非常巧妙的。有四條動脈血管通過頸部進入腦內為其提供血液。其中前麵的兩條稱為頸內動脈,並延伸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組成腦的前循環;後麵的兩條稱為椎動脈,並延伸為大腦後動脈,組成腦的後循環。

腦的前循環和後循環之間的聯係是非常巧妙的。左右兩側的大腦前動脈被前交通動脈聯通起來;同側的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後動脈分別被後交通動脈聯通起來。這樣在腦底部就形成了一個六角形,這種有趣的結構,醫學上稱為腦底動脈環。因此,整個腦部的動脈血管通過腦底動脈環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環行血管的任何一端供血減弱時,都可以相互調節,確保腦部供血的穩定性。腦動脈血管的供血是有明確分工的。頸內動脈係統即腦的前循環,供應大腦半球前3/5部分和眼部的血液;椎基底動脈係統即腦的後循環,供應大腦半球後2/5部分、丘腦、腦幹及小腦的血液。

(3)腦血管與腦組織的關係: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腦組織的代謝特別旺盛,其能量來源主要依賴於氧氣和葡萄糖,氧氣和葡萄糖都是經過動脈血管輸送到腦組織的。而人的腦組織對氧氣和葡萄糖的儲存幾乎為零,因此腦組織需要連續不斷供應氧氣和葡萄糖。

有研究表明任何原因阻斷腦血液循環都會使腦神經細胞代謝受到影響,引起腦組織的損害。腦血流被阻斷的時間越長,腦損害的程度也就越重。

腦組織血流阻斷30秒鍾,腦神經細胞代謝開始受到損害。

腦組織血流阻斷2分鍾,腦神經細胞停止代謝,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昏迷。如血流恢複,腦神經細胞可恢複代謝功能。

腦組織血流阻斷5分鍾,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開始出現永久性不可恢複的損傷。

腦組織血流阻斷10~15分鍾,小腦開始出現永久性損傷。

腦組織血流阻斷20~30分鍾,腦幹的呼吸、循環中樞開始出現永久性損傷,人的呼吸、心跳相繼停止。

(二)疾病分型

中風主要有三種類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卒中、出血生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上述三種情況都會中斷對部分腦組織的血液及氧氣供應導致中風。偶然的情況,腦腫瘤擠壓周圍的某支腦動脈,中斷對其分布區的供血也會引起中風。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指曆時短暫並經常反複發作的腦局部供血障礙,導致供血區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鍾至1小時,不超過24小時即完全恢複,但常有反複發作。故有人形象的稱之為“大腦間歇性跛行”。TIA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微小栓子阻塞及腦血管痙攣等有關。TIA好發於中老年人,以50~70歲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突然,病情多於5分鍾左右達到高峰,持續時間短,恢複快,不留後遺症狀,可反複發作,每次發作的症狀相對較恒定。TIA是公認的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近期頻繁發作TIA是腦梗死的特級警報,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

2.缺血性卒中又稱“腦梗死”,它實際就是一種腦死亡,隻不過不是發生在全腦,而是發生在腦組織的某一部分。是由於腦部供血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分為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這兩種疾病導致腦組織壞死的原因是阻塞了供應該區域的血管。腦梗死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

(1)腦血栓形成:是指在腦動脈內膜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其供血範圍的腦梗死性壞死,因而產生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及體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急性腦血管病中常見的類型。最常見的病因為腦動脈粥樣硬化。

(2)腦栓塞:是指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係統使血管腔急性閉塞引起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缺血壞死及腦功能障礙。栓子主要來自心髒(風濕性心髒病為主)、其他部位(主動脈弓、頸動脈或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附著物脫落為常見原因,另外還有脂肪、蟲卵、空氣等因素)和來源不明的栓子等三方麵。腦栓塞比腦血栓形成少見,約占腦梗死的15%。栓塞的血管以大腦中動脈最為常見。

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雖然都是血管堵塞、但發生的機製是完全不一樣的。腦血栓形成是在病變的腦血管處發生了血液凝固。腦栓塞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經血液循環流入腦動脈,引起腦血管急性閉塞。栓塞的部位與腦血管是否有病變無關,而與血管的口徑相關。

3.出血性卒中

(1)腦出血: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腦組織被堅硬的顱骨包圍著,血液不能外流,凝固在腦內,壓迫腦組織,後果十分凶險。腦出血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腦出血常見的原因有長期高血壓(是引起腦出血的最常見的原因)、非高血壓患者的急性血壓增高(尤其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寒冷刺激、腦過度灌注、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或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澱粉樣腦血管疾病(是60歲以上老年人非高血壓腦出血的常見病因)。

(2)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組織表麵有一層很薄的膜,膜上有豐富的小血管形成網狀結構類似蜘蛛網,稱蛛網膜。這些小血管可因多種原因發生破裂,而引起出血,血液流入蛛網膜與腦組織表麵的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即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顱內動脈瘤破裂最為常見,其次是腦動靜脈畸形。蛛網膜下腔出血占出血性腦卒中的20%。

(三)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多有誘因(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誌相激、跌仆努力等)。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狀。多急性起病。其主症為神昏、半身不遂、語言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其次症狀為頭痛、頭暈、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呃逆。好發40歲以上。

1.中風病的分期中風一般可分為急性期、恢複期及後遺症期三期。

(1)急性期是指發病後兩周至一個月以內。

(2)恢複期是指大發病兩周或一個月至半年以內。

(3)後遺症期是指發病半年以上。

2.先兆症狀約70%以上的中風患者在發生中風之前,常有下列先兆症狀:

(1)頭暈:突然頭暈,特別是眩暈。

(2)頭痛:原有頭痛突然加重或持續不易緩解,尤其是頭痛為跳痛或後頭脹痛者。

(3)耳鳴:突然出現一側或雙側耳鳴,可以伴有重聽或眩暈。

(4)麻木:一側肢體、麵部或口周的陣陣麻木。

(5)運動障礙:一側肢體突發無力或不靈活,走路不穩、易摔跤,或一側口角無力、流口水。

(6)語言障礙:說話吐字不清,嘴和舌間不靈活。

(7)視覺障礙:單眼或雙眼陣陣視物不清,甚至暫時看不見。

(8)意識障礙:突然出現昏沉、嗜睡,或者近來常有暈倒的現象。

(9)精神障礙:突然出現記憶障礙、性格改變或精神失常。

(10)抽搐: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抽搐。

以上這些症狀有些反映了血壓的突然變化,有些因腦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或者實際上已經代表了小中風的發生,所以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當然,這些症狀可以是中風先兆,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但是,如果是有中風危險性因素或中風體質的人出現這些症狀,就要充分考慮中風先兆的可能。

(四)與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疾病

1.高血壓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億人口。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而且是可控製的危險因素之一。據統計有高血壓的腦血管疾病患者數比無高血壓者高7倍。

高血壓對腦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使腦動脈張力增高,血管壁及血管內膜損害。

(2)引起腦血管內壓力增高,使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容易滲入到血管壁中,形成粥樣斑塊,並且斑塊易脫落形成栓子,引起腦栓塞。

(3)高血壓患者血液中能夠引起血管收縮的化學物質增多,它們使得動脈管壁進一步損傷,誘發血小板粘附、聚集,導致血栓形成。

(4)使得腦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導致本病發生。

(5)可引起腦部小動脈管壁向外擴張、突起,形成動脈瘤。當壓力突然升高時,動脈瘤破裂,導致腦出血。

2.高脂血症腦血管疾病大多發生於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而高脂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極密切的關係,它可引起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已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導致腦出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發生脫落可堵塞血管,引起腦栓塞。高脂血症是導致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調節血脂代謝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和外周血管並發症為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在大於65歲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約13%有腦血管疾病的病史,明顯高於非糖尿病人群。而糖尿病患者腦卒中的死亡率幾乎是非糖尿病的3倍。糖尿病引起的嚴重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因此,積極治療糖尿病對預防腦血管病有著重要的意義。糖尿病病人由於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葡萄糖的利用受到抑製,隻有靠分解體內的脂肪來提供和補充能量,導致脂質代謝紊亂,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還可導致微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損害,以及形成微血管瘤,這些都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因素。

4.心髒病心髒病與腦血管疾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如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就有一個共同的病理特征——動脈硬化)。心髒病和腦血管疾病不僅發病率高,而且都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這兩種疾病常常互為誘因、相互影響、相互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患有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對心髒病的預防;反之患有心髒病的人更應該注意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從而控製這兩種疾病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