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消化係統疾病(1 / 3)

第一節 胃痛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誌、髒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鬱滯,胃失所養,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處疼痛為主症的病症。該病在脾胃腸病症中最為多見,人群中發病率較高,應盡早診斷治療。

(二)病因病機

胃痛病位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膽腎也與之相關。其發病主要是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養所致。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寒邪客胃氣機凝滯,胃氣不和,收引作痛。

2.飲食傷胃胃中氣機阻滯,胃氣失和而疼痛。

3.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情誌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發胃痛。

4.脾胃虛弱寒痛是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致使胃失溫養作痛;熱痛為胃陰耗傷,胃失濡養,致使胃痛。

(三)臨床表現

病變部位在心下胃脘,有時還可分為上脘、中脘、下脘,其疼痛性質常因病因病機不同而不同,可為脹痛、刺痛、鈍痛、隱痛、灼痛、絞痛、悶痛,而以脹痛、刺痛、隱痛常見,疼痛可為持續性,也可為發作性,可無壓痛,或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飲食失調、情誌不舒等誘因而發作或加重,並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吞酸嘈雜等症狀。

(四)診斷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悶或脹滿,惡心嘔吐,吞酸嘈雜等。

2.起病常與情誌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

3.起病或急或緩,常有反複發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線鋇餐透視,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症、潰瘍等病變。

(五)治療

胃痛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及相應的藥物治療。

1.一般治療主要為日常生活注意,包括勿暴飲暴食、勿平躺、勿睡前吃晚餐、消除生活壓力、減肥等方麵。

2.藥物治療可根據病情選用幫助消化、抑製胃酸的藥物,還可配合理氣和胃止痛的中藥、中成藥以增強療效。另外,還應避免服用一些對胃腸刺激較大的藥物。

(六)預防

對胃脘痛患者要重視精神與飲食方麵的調攝,保持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勞逸結合,切忌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飲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可減輕胃痛發作,進而達到預防胃痛的目的。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裏、合穀、內關、公孫、脾俞、胃俞。

配穴:肝氣犯胃者加太衝,陽陵泉,期門;脾胃虛寒者加胃上穴、天樞、氣海。

2.定位

中脘—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橈側緣。

內關—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公孫—趾趾本節後1寸,赤白肉際處。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太衝—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陽陵泉一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期門—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

胃上穴—臍上2寸,旁開4寸。

天樞—腹部,臍中旁開2寸。

氣海—臍下1.5寸。

(二)自我按摩法

1.旋摩右手掌放於右下腹,左手掌重疊於右手背上,從右下腹起,順時針在全腹反複環摩,手法要快而輕柔,使局部有較強的溫熱感,摩100~200次。

2.摩脾胃兩手掌重疊放在腹部,從左肋下旋摩至右肋下,反複50~100次。

3.拇指揉在中脘、氣海、足三裏、內關等穴反複揉壓,每穴各2分鍾。

4.疏通用兩手四指從兩側腹後向前移動,大拇指合攏於腹部。再用右手抓住腹肌。再以左手全掌從劍突下往下推,反複6遍。

5.擦腰背由他人操作,沿第一胸椎,挾脊兩旁向下推至骶部9次,再點壓脾俞、胃俞、肝俞各1分鍾。

第二節 嘔吐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症。一般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幹嘔。嘔與吐常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並稱嘔吐。

(二)病因病機

嘔吐病位在胃,還與肝脾有關。其病機無外乎虛實兩大類。實者由外邪、飲食、痰飲、鬱氣等邪氣犯胃,致胃失和降,氣逆而發;虛者由氣虛、陽虛、陰虛等正氣不足,使胃失溫養、濡潤、胃虛不降所致。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外邪犯胃邪犯胃腑,氣機不利,胃失和降,水穀隨逆氣上出,發生嘔吐。

2.飲食不節傷食滯脾,食滯內停,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生嘔吐。

3.情誌失調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4.脾胃虛弱脾胃素虛,病後體虛,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盛受水穀,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積胃中,上逆成嘔。根據具體情況又可分為脾陽虛、胃陰虛。前者為不能腐熟水穀,致寒濁內生,氣逆而嘔;後者因胃陰不足,胃失濡養,不得潤降,而成嘔吐。

(三)臨床表現

其主症為嘔吐,具體症狀不盡一致,或幹嘔,或無聲而嘔吐,或聲高而嘔吐,甚或嘔吐如噴;或食後即吐,或良久複出,或不食幹嘔;或嘔吐新人之食,或嘔吐涎沫;嘔吐之物或多或少。同時,常有聞及特殊氣味、飲食不節、情誌不遂、寒暖失宜等誘因,並常伴有脘腹滿悶不舒、厭食、反酸嘈雜等症狀。

(四)診斷

1.嘔吐以嘔吐食物、痰涎、水液諸物,或幹嘔無物為主症,一日數次不等,持續或反複發作。常兼有脘腹不適,惡心納呆,泛酸嘈雜等症。

2.起病或急或緩,常先有惡心欲吐之感,多由氣味、飲食、情誌、冷熱等因素而誘發,或因服用化學藥物,誤食毒物而致。

3.上消化道X線檢查及內窺鏡檢查,常有助於診斷及鑒別診斷。

(五)治療

輕的嘔吐對健康影響不大,無須治療。重的嘔吐不僅吐出大量水分,而且吐掉電解質,出現脫水和酸堿失衡的症狀,必須作緊急處理。

1.禁食6~8小時輕度或中度脫水可服“口服補液鹽”,多次少量服,多數病人能糾正脫水和酸中毒。如不能糾正,最好的辦法是根據血生化檢驗進行靜脈輸液矯治。

2.治療原發病外科梗阻性疾病,應施行手術解除梗阻段。如為內科性嘔吐,即應治療原發病。

3.服用止吐藥最安全最有效的藥物為嗎丁啉,每次每公斤體重0.3毫克,每日3次,飯前15~30分鍾服用。

4.再發性嘔吐在禁食期間可少量多次飲涼開水或冰水。喝溫水易引起嘔吐。

(六)預防

避免風寒濕之邪或穢濁之氣的侵襲,避免精神刺激,避免進食腥穢之物,不可暴飲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嘔吐劇烈者應臥床休息。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內關、公孫、足三裏、中脘、天樞、膈俞、膻中、太衝。

2.定位

內關—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公孫—趾本節後1寸,赤白肉際處。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

中脘—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天樞—腹部,臍中旁開2寸。

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膻中—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太衝—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二)自我按摩法

1.掐揉穴位用拇指用力掐揉內關、公孫、足三裏、中脘、天樞穴各1分鍾。

2.擦腹直肌將雙掌置於兩側腹直肌處,由上至下行擦法,約1分鍾,擦至腹部微熱微紅。

3.叩背法半握拳,輕叩胸3至胸12脊椎兩側膀胱經約1分鍾。

4.提拿脊背患者俯臥,他人由命門穴開始,提拿脊柱兩側骶脊肌,止於大椎穴處,反複20次。

第三節 泄瀉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症。泄瀉主要由於濕盛與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病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為多見。泄瀉易反複發作,有的隨個人體質、季節、地域之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兼證。古有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泄,將大便清稀如水而下者稱為瀉之說,現臨床一般統稱為泄瀉。另外,根據發病的緩急,現多分為急慢性兩類。

(二)病因病機

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急慢性泄瀉的發病又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急性泄瀉飲食生冷不潔或受寒濕暑熱,使邪客於腸胃,邪滯交阻,氣機不和,胃腸的受盛和傳導功能失常,致使水穀相混、清濁不分,發為泄瀉。

2.慢性泄瀉脾胃素弱,久病氣虛,使得中焦健運衰退,食物難以消磨,宿食內停“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助脾熟腐水穀,完穀不化,水濕積滯泛溢腸間,均發生泄瀉。

(三)臨床表現

泄瀉的病變部位在腸,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征(便次增多、便質改變)。急慢性泄瀉表現又有所區別,具體如下:

1.急性泄瀉發病較急,便次與數量增多。如偏於寒濕,則便質清稀,水穀相雜,腸鳴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脈遲,舌淡苔白滑。如偏於濕熱,則所下黃糜熱臭,腹痛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脈象濡數,舌質黃膩,或兼身熱口渴。

2.慢性泄瀉發病較緩,或由急性泄瀉轉變而成,每日便次較少。可有脾虛、腎虛之不同。前者麵色萎黃,或神疲肢軟,喜溫畏寒,不思飲食,大便溏薄,脈濡軟無力,舌嫩苔白。後者每於黎明之前腹中微痛,痛即泄瀉,或腸鳴而不痛,每晨一次或數次,脈沉細,舌淡苔白,又稱為五更瀉。

(四)診斷

1.以大便糞質清稀為診斷的主要依據。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或次數不多,糞質清稀,甚則如水狀;或完穀不化。

2.常兼有腹脹腹痛,起病或急或緩,常先有腹痛,旋即泄瀉,經常有反複發作病史,多由寒熱、飲食、情誌等因素誘發。

3.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結腸X線及內窺鏡檢查有助於診斷與鑒別診斷。

4.需排除某些生理習慣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症中出現的泄瀉症狀。

(五)治療

泄瀉的治療一般可分為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方麵,具體如下:

1.一般治療主要是日常生活注意,應避免一些有潤腸通便作用的食物。急性泄瀉,全身失水較嚴重時,應注意水液的補充,必要時可予以靜脈補液。

2.藥物治療可針對病情適當選用抗生素,並可服用有運脾化濕作用的中成藥,如黃連素等。

(六)預防

泄瀉應以預防為主。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不飲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居處冷暖適宜;並可結合食療健脾益胃。對急性泄瀉,患者應於每次大便後用軟紙輕輕擦拭肛門並用溫水清洗,以免肛門發生感染,粘膜潰破。對重度泄瀉者,應注意防止津液虧損,及時補充體液。泄瀉痊愈後還應注意飲食調養、精神調養和體育鍛煉,防止複發。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1)急性泄瀉取中脘、天樞、上巨虛、陰陵泉。

(2)慢性泄瀉取脾俞、章門、中脘、天樞、足三裏、命門、關元。

2.定位

中脘—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天樞—腹部,臍中旁開2寸。

上巨虛—犢鼻穴下6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章門—側腹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足三裏—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命門—腰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二)自我按摩法

1.揉小腹取坐位或仰臥位,在小腹用掌揉法按順時針方向操作約2分鍾,以溫熱為度。

2.按揉氣海取坐位或仰臥位,掌心按揉氣海約2分鍾。

3.捏脊患者俯臥,他人從命門開始,捏緊脊柱部皮膚,一鬆一緊向上至大椎,重複操作9次。

4.推骶尾部患者俯臥,他人用掌根抵住尾骨,自下向上,推至命門穴,操作2分鍾,至局部微紅、微熱。

第四節 肝髒疾病

一、疾病概述

(一)基本知識

1.肝髒在我們人體的什麼部位肝髒在腹腔右上部(部分在腹腔左上部),分為左(小)、右(大)二葉,重1200~1500克。肝上界在右胸廓5~6肋之間;下界不超過肋骨下緣,有時劍突下可摸到,但不超過3cm。肝髒可隨呼吸而上下移動。其下麵有肝門,為肝動靜脈、門靜脈、肝膽管、淋巴管、神經出入口,下麵左側有膽囊。

2.肝髒有什麼功能肝髒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膽汁、儲存肝糖元及解毒等重要功能,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被稱作人體的化工廠。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均需要肝髒參加。其他物質的儲存和代謝也需要肝髒參加,如:維生素、激素、膽紅素等。另外,肝髒還有解毒和吞噬作用,能保護人體。

(二)肝炎

1.什麼是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髒炎症和肝實質細胞的變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的一組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有:不願吃飯、容易疲勞、惡心、嘔吐、肝脾腫大、肝功能檢查異常,或有黃疸、發熱。

2.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種常見肝炎至少有5種: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甲、戊型是經糞一口途徑傳播。其中,甲型多發生在夏秋季節,若防治不力,可暴發流行;戊型多發生在雨季和洪水後,很少轉為慢性。乙、丙、丁型則主要經血液傳播,無季節性,以散發為主,容易形成慢性,且部分可轉化為肝硬化,最後導致原發性肝癌。

3.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以肝損害為主的重要腸道傳染病。其發病率高,有季節性(冬春),可暴發流行,易造成水型及食物型流行。對象以兒童為主,若是成年人,病情一般較重,時間長。全球均可發病,但好發於發展中國家,我國居第一位。

(1)傳播途徑:其主要經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2)潛伏期:平均為30天。

(3)臨床表現:起病急,發病前1~5天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類似感冒症狀,進一步出現明顯全身無力、厭油、惡心、嘔吐等。常被誤診為胃炎(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隨後眼黃,尿黃如濃茶。不會轉為慢性,一般1個月左右,症狀可消失,肝功能檢查中丙氨酸轉氨酶(ALT)正常為治愈標誌。一般不會複發,可終身免疫。

(4)防治:應切斷糞一口傳播途徑,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接種,以控製暴發和流行,降低發病率。

4.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類肝炎。

(1)傳播途徑:主要為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經口傳播及日常生活接觸傳播的機率較少。空氣不傳播。

(2)潛伏期:60~120天。

(3)重要檢查:乙肝兩對半。

①表麵抗原(HBsAg):陽性,表示有過或正存在HBV感染。僅此一項不能說明HBV是否正在活動,僅是HBV感染的一個指標,不是臨床診斷的唯一依據,還應結合其他指標。陰性也不能排除。

②表麵抗體(HBsAb):是保護性抗體,有中和HBV的作用,其陽性是獲得免疫力的標誌,是乙肝治愈或快要治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