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e抗原(HBeAg):陽性,表明血中仍有HBV存在和複製,傳染性較強。若持續陽性,提示預後不良,容易轉為慢性。是判斷預後好壞和傳染性大小的重要標誌。
④e抗體(HBeAb):陽性,說明HBV複製不活躍,傳染性降低或終止,病情開始恢複,是HBV感染時間較長的標誌。但如果HBV-DNA陽性,說明血中仍有HBV或已變異,不僅有傳染性,且危害更大。
⑤核心抗原(HBcAg):一般被表麵抗原包裹,難以檢測到,故稱兩對半。
⑥核心抗體(HBcAb):有IgG和IgM兩種類型。前者為主要部分,可長期存在,低滴度為過去感染的標誌;高滴度表示HBV複製。後者隻存在於急性期、發作期,陽性可作為HBV新近感染或持續複製的標誌。
兩對半檢查中1、3、5三項陽性(俗稱大三陽)隻能說明體內存在HBV,而且數量也較多,但不等於肝髒的炎症和損害就重。肝髒的損害及程度要看肝功能的檢驗結果。而且一般情況下,表麵抗原的滴度與肝髒病變是成反比的:滴度高肝髒可無明顯病變,滴度低肝髒可能有嚴重損害,一般肝硬化病人的滴度並不高。
(4)HBV攜帶者:常在母嬰傳播、生活密切接觸及微量血液注射等情況下出現。一般無肝炎的症狀、體征,檢查有HBV感染標誌(1、3、5,一項或幾項陽性)。其有傳染性,應注意定期複查。
(5)乙肝患者日常生活注意:定期複查,正確用藥(勿亂用藥),正確生活習慣(避免過多吃肉、糖而發胖,導致脂肪肝,加重肝髒負擔),戒煙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提高免疫力)。
(6)治療:大三陽患者(1、3、5三項陽性)應以e抗原轉陰,產生e抗體,並使HBV停止複製為目的,可進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療,以改善肝炎情況,防止肝纖維化發生。小三陽患者(1、4、5三項陽性)如果肝功能正常,HBV-DNA陰性,可不用治療,定期複查。
(7)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0,1,6方案:0月30μg,1月10μg,6月10μg),至表麵抗體陽性為止。
乙肝尚無根治的藥物,但經過正確的治療及日常生活注意,可以很好的控製病情,阻止向肝硬化及肝癌發展。
(三)肝硬化
由肝纖維化發展而來。肝纖維化是肝內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及基質成分等)異常增生,小葉內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沉積。繼續發展,可出現間隔,有假小葉形成,肝正常結構遭破壞,最終形成肝硬化。
1.臨床表現早期症狀常不明顯。代償期可有乏力、不願吃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左上腹隱痛或不適、腹瀉等症狀,並出現肝髒腫大,表麵平滑,中等硬度,脾腫大,可出現蜘蛛痣和肝掌。失代償期可出現嚴重腹脹、低熱,並出現腹水,嚴重的可出現黃疸、出血、意識障礙,麵色灰暗,色素沉著,麵部和頸部手臂有毛細血管擴張和蜘蛛痣,肝髒堅硬,表麵可摸到結節。其中蜘蛛痣、肝掌、腹水為較典型表現。
2.門脈高壓正常時,肝髒的血液75%來自門靜脈,其彙集了胃腸道、脾、胰和膽囊的血液。肝硬化時,門靜脈血流受阻,血液瘀阻在門靜脈係統內,引起壓力升高。長期如此,可引起一係列並發症,如:充血性脾腫大,胃腸、腹膜的慢性充血,胃底和食管、腹壁、臍靜脈變粗曲張。B超可提示門靜脈增寬,即為門靜脈高壓。
3.並發症常見的有肝性腦病(又稱為肝昏迷,是因為肝髒解毒能力下降導致中樞神經損害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因為門脈高壓引起胃底或食管靜脈叢曲張破裂所致)、感染(氣管炎、肺炎、腸道感染)、原發性肝癌等。
4.治療一般為對症治療,加上日常生活注意。可多吃含硒豐富的植物(蘑菇、大蒜),有預防肝癌的作用。
(四)其它肝病
1.脂肪肝是指在肝細胞內蓄積脂肪過多。正常時肝內脂肪隻占3~5%,如果超過了5%,即稱為脂肪肝。一般不會出現症狀,但如果脂肪過度堆積,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損傷肝細胞,可導致肝功能異常。少數患者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
2.肝囊腫是因為先天或後天梗阻引起的部分肝細胞壞死、液化、囊變的一種疾病。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症狀,與肝癌有本質區別。
(五)檢查
除前述的乙肝兩對半檢查外,還可作如下檢查:
1.肝功能檢查包括丙氨酸轉氨酶(ALT,又稱穀丙轉氨酶,GP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又稱穀草轉氨酶,GOT)、堿性磷酸酶(ALP)、γ穀氨酸轉肽酶(γ-GT)、總蛋白(TP,包括白蛋白A、球蛋白G、A/G)、總膽紅素(TB,包括直接膽紅素DBIL和間接膽紅素IBIL)、總膽固醇(Ch)等項目。
2.聚合酶鏈反應(PCR)基因擴增技術。
3.甲胎蛋白檢測(AFP)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有意義。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期門、日月、中脘、肝俞、膽俞、支溝、內關、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太衝、行間。
2.定位
期門一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
日月一胸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
中脘一腹部,臍中上4寸。
肝俞一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一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支溝一前臂背側,腕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內關一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陽陵泉一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裏一小腿前,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三陰交一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
太衝一足背側,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行間一足背側,第1、2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二)自我按摩法
1.推腹用一手掌由胸部膻中穴沿前正中線向下推至關元穴,共36次。
2.點穴對前述諸穴進行點按,以酸脹為度,每穴1分鍾。
3.壓背在9~12胸椎棘突的兩側尋找壓痛點,用全掌進行按壓2分鍾。力量不宜太大。
4.擦兩肋用雙手掌從兩側腋中線擦至前正中線,以局部發熱為度。
第五節 便秘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便秘,是指由於大腸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幹結,排出困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症。便秘是臨床上的常見症狀,可出現於各種急慢性病症過程中。
(二)病因病機
便秘的病位在大腸,為大腸傳導失常所致。根據具體病情的不同,又可分為熱秘、氣秘、虛秘、寒秘四種。具體如下:
1.熱秘是邪熱傷津,腸腑燥熱,或過食辛辣熏燥,腸腑積熱,使得通降失常而發病。
2.氣秘是情誌不暢,使得肝氣鬱滯,氣不行津而發病。
3.虛秘是飲食內傷,脾氣虛弱,氣虛失運,致使血虛失潤而發病。
4.寒秘是年老體虛,脾腎陽虛,致使陰寒內結而發病。
(三)臨床表現
便秘以大便次數減少;或排便次數不減,但糞質幹燥堅硬,排出困難;或糞質並不幹硬,也有便意,但排出無力,排便時間延長為共同特征。熱秘、氣秘、虛秘、寒秘又各有不同表現。其中,熱秘還兼見痞、滿、燥、實;氣秘兼見脅腹脹痛;虛秘兼見頭暈心悸,神疲氣怯;寒秘兼見畏寒喜暖。
(四)診斷
1.便秘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周期延長;或糞質堅硬,便下困難;或排出無力,出而不暢。
2.常兼有腹脹、腹痛、納呆、頭暈、口臭、肛裂、痔瘡、排便帶血以及汗出氣短、頭暈心悸等兼雜症。
3.發病常於外感寒熱、飲食情誌、髒腑失調、坐臥少動、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起病緩慢,多表現為慢性病變過程。
4.纖維結腸鏡等有關檢查,常有助於部分便秘的診斷。.
5.其他內科疾病中所出現的便秘症狀應除外,本病症中老年多發,女性多見。
(五)治療
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一般治療多吃蔬菜、水果、玉米、大豆等食物,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加強鍛煉。
2.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肛周疾病等。
3.藥物治療交替使用各種瀉藥,並避免用強烈的瀉藥。酌情使用溶劑瀉劑、潤滑性瀉劑(如石蠟油)、高滲性瀉劑(乳果糖、山梨醇等)、刺激性瀉劑(蓖麻油、蒽醌類藥物)。
(六)預防
對於習慣性便秘,應保持心情舒暢,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經常運動,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和按時大便的習慣。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天樞、關元、上巨虛、大腸俞、支溝、承山、足三裏、中脘、下巨虛。
2.定位
天樞—腹部,臍中旁開2寸。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上巨虛—犢鼻下6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大腸俞—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支溝—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承山—小腿後麵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中脘—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下巨虛—犢鼻下9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摩腹取仰臥位,兩手掌重疊,以神闕穴(臍中間)為圓心,在中、下腹部,沿順時針方向摩腹,以腹內有熱感為宜,約2分鍾。
2.叩腹站立,抬起左腿,使大腿與上身成90度角,然後用右手空心拳叩下腹部,左手空心拳叩腰骶部,叩5分鍾,換另一腳。
3.振腹站立,腳尖著地,腳跟抬起,全身上下顫動5分鍾,注意腳尖不要離地。
4.揉穴用拇指按揉雙側支溝、足三裏、大橫、天樞、陽陵泉各1分鍾。
5.擦骶雙手掌反向骶後,反複擦骶部5分鍾。
第六節 痔瘡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概念及流行病學情況痔瘡,是人類特有的常見病、多發病。據有關普查資料表明,痔瘡等肛門直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痔瘡占所有肛腸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內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發病率為67%,男性的發病率為53.9%,以女性的發病率為高(由於女性患者一般不願接受痔瘡治療,故部分臨床治療痔瘡的統計數據顯示,男性痔瘡患者多於女性);任何年齡都可發病,其中20~40歲的人較為多見,並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說。其發病原因頗多,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從而影響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髒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曲張、隆起、靜脈壁張力下降而引起痔瘡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下行遲緩或因習慣性便秘,從而壓迫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也可導致痔瘡發病率增高。據臨床觀察及統計普查結果分析,不同職業患者中的患病率有顯著差異,臨床上機關幹部、汽車司機、售貨員、教師的患病率明顯較高。
2.相關解剖肛門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於體外的出口,齒線為其交界處。直腸上端在第三骶椎水平麵,為乙狀結腸的延續部分,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與肛管相連接,全長約12厘米。肛管長約3厘米,其下界為肛門緣,通於體外;上界為齒線,與直腸相連接。肛管周圍有內、外括約肌環繞,可防止大便失禁。直腸粘膜與肛管皮膚之間形成一條不整齊的齒狀的交界線稱為齒線,是重要的解剖標誌。齒線的上下結構有顯著不同。齒線以上為直腸,表麵覆以粘膜;齒線以下為肛管,表麵覆以皮膚。動脈供應,齒線以上為直腸上動脈;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靜脈回流,齒線以上通過直腸上靜脈叢入門靜脈係統;齒線以下通過直腸下靜脈叢入下腔靜脈係統。淋巴回流,齒線以上流入腰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齒線以下流入腹股溝淋巴結。神經支配,齒線以上為植物神經支配,痛覺不敏感;齒線以下為脊神經支配,痛覺敏感。由於齒線上下解剖結構不同,所表現出的病症也有明顯的差異,了解這些特點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二)病因病理
1.中醫學痔的發生,不單是由於局部原因,還與全身髒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具體如下:
(1)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酒色過度,濕熱內生,下注大腸所致。
(2)由久瀉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婦女妊娠而引起陰陽不和,關格壅塞,經脈流溢,滲漏腸間,以致衝發為痔。
(3)由外感風、濕、燥、熱之邪下衝肛門所致。
(4)由內傷七情,熱毒蘊積,氣血壅滯下墜,經絡不通而瘀滯結聚於肛門,以致衝突為痔。
2.現代醫學
(1)解剖學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於下部,由於重力和髒器的壓迫,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直腸靜脈及其分支缺乏靜脈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積。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容易受糞塊壓迫,影響血液回流。靜脈又經過粘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屈曲。
(2)遺傳關係:靜脈壁先天性薄弱,抗力減低,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因而逐漸擴張。
(3)職業關係: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遠行,影響靜脈回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髒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飲食不節:肛門部受冷、受熱、便秘、腹瀉、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影響靜脈血液回流,以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
(5)肛門靜脈壓力增高:因肝硬變,肝充血和心髒功能代償不全等,均可使肛門靜脈充血,壓力增高,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6)腹內壓力增加:因腹內腫瘤、子宮腫瘤、卵巢腫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飲食過飽或蹲廁過久等,都可使腹內壓增加,妨礙靜脈的血液回流。
(7)肛門部感染:痔靜脈叢先因急慢性感染發炎,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擴大曲張,加上其它原因,使靜脈曲張逐漸加重,生成痔塊。
(三)分類及相應表現
現對痔的分類,則根據痔發生的部位和症狀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
1.內痔位於齒線以上,由痔內靜脈叢擴大和曲張而形成,表麵蓋以粘膜。平時隱蔽在肛內,排便時輕者便血,重者脫出肛門外。內痔以出血和脫出為主要症狀,多為無痛軟性腫塊,長期反複出血,可引起嚴重的貧血。內痔是諸痔中發病率最高的常見病,多發於肛門右前、右後和左側,常稱為母痔;在其餘部位發生的痔,則稱為子痔。
根據內痔的病理變化和發展程度的不同,臨床上常分為三型和三期。
(1)三型分類
①血管腫型:由毛細血管增殖和擴張而成,外形如楊梅,表麵粗糙或光亮,呈鮮紅色,粘膜較薄,觸之柔軟而易出血。
②靜脈瘤型:為靜脈叢屈曲,痔核內可有血栓和擴張成球狀的靜脈瘤,表麵粘膜較厚而帶光澤,呈紫紅色,不易出血。
③纖維腫型:由於反複脫出、擦傷和炎症刺激,使內痔結締組織增生,表麵粘膜纖維化而變硬和富有彈性,呈蒼白色,不易出血。
(2)三期分類
①一期內痔:除大便帶血、滴血或射血外,無其它自覺症狀。窺鏡下可見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結節狀,質軟,色紅;指檢時,按之柔軟,粘膜表麵很薄,大便時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帶血或滴血。因痔核體積小,故不脫出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