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消化係統疾病(3 / 3)

②二期內痔:有間歇性便後滴血史,感染時則有肛門脹痛、墜脹和裏急後重等症狀,痔核較大,排便時脫出肛外,但便後能自行複位。窺鏡下可見粘膜變厚,痔核表麵呈紫紅色,並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時,因糞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

③三期內痔:痔核體積增大,有結締組織增生,粘膜變厚,暗紅色,表麵粗糙。脫出後不能自然複位,需用手推回或平臥後始能複位。若痔核經常脫出,就會引起括約肌鬆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時,都可能脫出。如脫出後未能及時複位,由於括約肌痙攣、擠壓,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腫脹,內有血栓形成,甚者壞死,疼痛劇烈,此為嵌頓性內痔。如表麵發生潰爛壞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劇烈疼痛外,還會出現發燒、小便困難,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潰爛痔核表麵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狀。患者由於反複出血,還會產生繼發性貧血,有時血紅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因此,凡原因不明的貧血病人,應注意檢查有無內痔。

(3)症狀內痔初起時,症狀不明顯,僅在體格檢查時,才被發現。但隨著痔核逐漸增大,症狀亦會逐漸加重。常見內痔的症狀如下:

①便血:排便中或便後出血,色鮮紅,有時大便表麵附有少量血液,或將手紙染紅,有時為滴血或射血。由於糞便擦破粘膜,或因排便時過於用力,血管內壓力增高,以致曲張靜脈血管破裂,便時則有噴射狀出血。如長期反複出血,或多次大量出血者,還可引起貧血。

②脫出:由於痔核體積增大,排便時受到糞便的擠壓,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脫出肛外,有時是1~2個痔核同時脫出,有時是全部痔核並帶有直腸粘膜一齊脫出。最初僅在排便時脫出,便後能自行複位。症狀較重者,脫出後需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方能複位。症狀更嚴重者,除排便時脫出外,凡用力、行走、咳嗽、噴嚏、下蹲等,都可能脫出。脫出的痔核,極易受感染,每因發炎、水腫、疼痛而發生嵌頓,以致複位困難。

③疼痛:單純內痔,一般無疼痛,有時僅感覺肛門部墜脹或排便困難。如發炎腫脹者,痔內有血栓形成或嵌頓,則有疼痛;如脫出未及時複位者,則疼痛加重;如發生嵌頓,有潰爛壞死,引起肛緣發炎水腫,則疼痛劇烈,病人坐臥不安。

④粘液流出:直腸粘膜長期受痔核的刺激,引起分泌物增多;晚期內痔,因肛門括約肌鬆弛,常有分泌物由肛門流出。輕者大便時流出,重者不排便時也自然流出,汙染內褲,病人極不方便。在內痔脫出時,分泌物更多。

⑤搔癢:因分泌物或脫出痔核的刺激,使肛門周圍潮濕不潔,發生濕疹和搔癢,搔癢有時是由於內痔脫出因反射作用而引起的。

⑥內痔發作:內痔平時症狀輕微,無大痛苦,如有便秘或腹瀉,或過於勞累,就會忽然加重,稱為內痔發作。在內痔發作時,痔核突然腫脹、突出、灼熱,疼痛,有搏動及異物填塞的感覺。因受幹燥糞便的擠壓,易破潰出血,裏急後重。發作持續3~5天,如治療得法,腫脹逐漸消散,血栓被吸收,痔核變軟縮小。有時腫脹不見消散,由於感染、化膿、潰爛或因血循環受阻,痔核也可發生壞死。

2.外痔位於齒線以下,由痔外靜脈叢曲張,或肛緣皺襞皮膚發炎、肥大,結締組織增生,或血管破裂、血栓瘀滯而形成的腫塊,表麵蓋以皮膚,稱為外痔。在肛緣可以看見,不能送人肛內,不出血,有的可無明顯症狀,有的則以疼痛、發癢或異物感為主要症狀。臨床常分為結締組織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1)結締組織外痔:結締組織外痔因其形態而命名,又稱贅皮痔,皮膚下垂物和贅皮性外痔。這種外痔是肛門緣皮膚皺襞增厚肥大,有結締組織增生,痔內無曲張靜脈,血管甚少,底寬尖長,呈黃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見,大小形狀不等。有時隻有一個,在肛門後部或前部正中,有時數個圍繞肛門一周。其形成原因常有便秘。當幹大便通過肛門時,過度牽拉肛門部皮膚,撕傷肛門皺襞,引起感染發炎、水腫、纖維組織增生。炎症消散後,皺襞不能恢複正常,這樣多次損傷,則使皺襞增生肥大,成為外痔。肛門和直腸的各種炎症,如直腸炎、肛門狹窄、內痔、肛竇炎、肛瘺、肛裂等,也是生成結締組織外痔的原因。另外,肛門部手術,如痔切除術、肛竇切除術等,因切去皮膚、縫合、結紮等操作不當,也會影響肛門部淋巴和血液回流,常引起結締組織外痔。其症狀,如無炎症發生,病人僅覺局部有異物感或排便後肛門部不易清潔,常有少量分泌物和糞便積存,刺激肛門部,可發生濕疹和搔癢。如有發炎,則感疼痛,坐立行走不便。初起隻是皺襞腫大,中間有糞便和分泌物積存,皮膚暗紅色,有表皮脫落;因反複的炎症刺激,則肛門外皮膚有突起,質軟,色黃,常在肛門後中線上,也有時在肛門前方或兩側,容易受刺激而產生疼痛。

(2)靜脈曲張性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是齒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曲張,在肛門緣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棱形柔軟腫塊。如有水腫,則形狀變大。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墜脹或有異物感。多與三期內痔和混合痔並發。其形成原因較多,凡是引起痔瘡形成的各種病因,都可引起靜脈曲張性外痔,其主要因素是:由於飲食不節,久坐或久站,長期便秘或腹瀉刺激,腹壓長期持續增高,加之感染損傷,以致痔外靜脈叢擴張、瘀血、屈曲而形成。本病發病緩慢,初起隻感覺肛門部腫脹不適,排便時腫脹加重,如有發炎等並發症,則發生腫痛等症狀。檢查可見在肛管前後或圍繞肛門有腫塊隆起,表麵蓋以皮膚,皮下有擴大曲張的靜脈叢。

(3)炎性外痔:此種外痔常因肛門受損後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門皺襞發炎和水腫所致。本型病人自覺肛門部灼痛、濕癢,便後或活動過多後症狀加重。檢查時,可見肛門皺襞充血、腫脹,並有少量分泌物。

(4)血栓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因排便時用力過猛,劇烈活動或用力咳嗽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塊,在肛門部皮下生成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大小不等,位於肛管內或肛緣外。腫塊初起時較軟,幾天後變硬。如未發炎,腫塊可在3~4周內完全吸收消散,不留痕跡;如反複發炎,腫塊內結締組織增生,可變成結締組織外痔;如發生感染,可生成膿腫。本型排便或用力後,在肛門緣皮下忽然起一圓形或橢圓形腫塊,病人感覺異常疼痛,活動或排便時疼痛加重。因括約肌痙攣,感覺直腸下部、肛門有異物感,妨礙行走,坐臥不安。腫塊表麵顏色稍暗,有時呈紫紅色,稍硬,觸痛明顯,有時經2~3天血塊吸收,疼痛減輕,可以自愈。有時感染化膿,表皮破潰,就會生成肛瘺。

3.混合痔位於齒線上下,由同一方位的痔內,外靜脈叢曲張,互相溝通擴張,齒狀線溝消失,上下痔核成為一整體者,稱為混合痔。有內痔和外痔兩種特征。

(四)痔瘡對人體的危害

痔瘡最主要的症狀是便血和脫出。大便時反複多次的出血,會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麵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後氣促、浮腫等,一些患者可出現神經係統症狀如易激動、興奮、煩躁等,有人認為是細胞內含鐵酶缺乏所致。以上這些症狀均可通過糾正貧血、治療痔瘡後消失。因此若發現患有痔瘡,應盡早治療,以免出現上述症狀,使治療複雜化。

痔瘡的另一個主要症狀是內痔脫出。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受到括約肌的夾持,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仍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痔核變硬、疼痛,難以送回肛門內。傳統的看法稱“絞榨性內痔”。但臨床所見外痔,形成血栓的更多見,故多伴有疼痛,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亦稱為“嵌頓痔”。長時間的痔核嵌頓,還會出現壞死及感染。故也應及早治療。

總之,痔瘡對人體有諸多危害,應引起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重視,認真對待每一個痔瘡患者。痔瘡患者也不必過於緊張,隻要能夠早期治療和適當處理,均可避免以上嚴重合並症的發生。

(五)治療

1.一般處理

(1)保持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長期從事久坐、久立的工作,要注意經常變換體位,做到勞逸結合。

(3)出現痔核脫出,應及時溫水坐浴、洗淨後送回肛內,防止發生嵌頓。

(4)及時治療腸道慢性疾病,如腹瀉、痢疾、腸炎等。

2.治療原則無症狀靜止期的痔,隻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並發症出現,不需治療。另外還有注射療法,冷凍療法等。當痔經非手術療法失敗或痔周圍支持的結締組織廣泛破壞,痔出血,血栓形成,痔脫出引起症狀或嵌頓等,應采取手術治療。

3.治療方法應根據痔核的類型,輕重程度,有無合並症和患者的身體情況來決定,歸納起來可分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兩大類。一般來說,各種痔的早期、症狀不嚴重時可采取非手術療法,如:日常生活調護、中西藥內服、外用等,可取得滿意的效果;而痔瘡中晚期,出血量較大、疼痛劇烈的,則以手術治療效果比較滿意,遠期療效肯定,非手術療法效果比較差。此外,尚有紅外線照射、激光及冷凍等治療方法,以紅外線照射近期療效比較明顯,遠期療效尚未十分肯定;至於激光切除,由於切除時切口周圍組織發生變性,壞死,術後易並發感染、出血、瘢痕狹窄等,所以目前很少采用,冷凍療法對內痔有良好效果,對外痔療效差,術後反應和並發症也不少,故不常采用。

4.體育療法體育療法對防止瘀血有很大作用。適當地從事體育運動,能減低靜脈壓,加強心血管係統的機能,消除便秘,增強肌肉力量,這些對痔瘡的防治有著重要的作用。

(1)提肛運動:全身放鬆,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吸氣,舌舔上齶,同時肛門向上提收。像忍大便的樣子,提肛後稍閉一下氣不呼,然後配合呼氣,全身放鬆。每日早晚兩次,每次做十幾下。

(2)舉骨盆運動:仰臥屈膝,使腳跟靠近臀部,兩手放在頭下,以腳掌和肩部作支點,使骨盆舉起,同時提收肛門,放鬆時骨盆下放。熟練後,也可配合呼吸,提肛時吸氣,放鬆時呼氣。此法每日可堅持做1~3次,每次20下。

(3)旋腹運動:仰臥,兩腿自然伸展,以氣海穴為中心,用手掌作旋轉運動。逆時針旋轉20~30次,順時針旋轉20~30次,先逆後順旋轉。

(4)交叉起坐運動:兩腿交叉,坐在床邊或椅子上,全身放鬆;兩腿保持交叉站立,同時收臀夾腿,提肛;坐下還原時全身放鬆,這樣連續作10~30次。

(5)體前屈運動:兩腿開立,兩掌鬆握,自胸前兩側上提至乳處,同時反頭挺胸吸氣;氣吸滿後,上體成鞠躬樣前屈,同時兩拳變掌沿兩腋旁向身體後下方插出,並隨勢作深吸氣。如此連續操作5~6次。

(6)提重心運動:兩腿並攏,兩臂側上舉至頭上方,同時腳跟提起,作深長吸氣;兩臂在體前自然落下,同時腳跟亦隨之下落踏實,並作深長呼氣,此勢可連續作5~6次。

5.治痔瘡偏方

(1)生衫樹根或無花果樹葉500克煎湯,待溫度適宜後坐浴,浸洗患處,每日2次。

(2)生柿子兩至三隻,生吃。可止血。

(3)取花椒十幾粒,一茶匙食鹽,用開水衝開,坐於盆上,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鍾左右,重者可每日早晚各一次。有消腫止痛之功。

(4)將土豆洗淨後切3~5片薄片,摞在一起,於睡前敷貼在痔瘡上,蓋一層紗布用膠條固定,次日早取下,連續數日。

(5)鮮胡桃葉100克盛於瓦罐內,加清水100毫升,用紙封閉罐口,煮沸20分鍾,將藥罐放在提桶內,撕開藥罐口上封紙。立即坐在提桶上,利用蒸氣對準患處熏30分鍾,然後將藥液帶渣倒在盆內,待水溫冷卻至50℃左右,進行坐浴30分鍾,並用藥渣擦洗患部,每日3次,連用5日。

(6)木鱉子3個,冰片少許。將木鱉子去殼取肉,加少許水磨汁後,放冰糖粉少許攪拌,用棉棒蘸擦患處,一日3次。

(7)無花果2個,無花果葉1把。將無花果洗淨,火煎服(或空腹生食),每日2次。同時於每晚用無花果葉加水煮湯先洗滌,後坐浴,每日一次。

(8)韭菜根適量,洗淨煎水,倒入盆內趁熱坐熏,每日2次。

(六)預防

痔瘡的發病率很高,痔瘡患者經手術治療或其它療法治療後,複發率亦較高。究其原因,除治療不徹底外,不注意預防痔瘡的發生,也是重要的因素,預防痔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加強鍛煉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於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於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麵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鍾,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煉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於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

2.預防便秘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後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幹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後有輕鬆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於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

3.保持肛門周圍清潔肛門、直腸、乙狀結腸是貯存和排泄糞便的地方,糞便中含有許多細菌,肛門周圍很容易受到這些細菌的汙染,誘發肛門周圍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瘡癤、膿腫。女性陰道與肛門相鄰,陰道分泌物較多,可刺激肛門皮膚,誘發痔瘡。因此,應經常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每日溫水熏洗,勤換內褲,可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

4.其它腹壓增高,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臨床上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很多,如腹腔腫瘤壓迫腹腔內血管,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症,可致肛門直腸血管擴張,而引起痔瘡,此時應首先治療肝硬變。不應急於治療痔瘡,因為肝硬變緩解後痔瘡症狀是可以改善的。

預防痔瘡的方法很多,隻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去做,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痔瘡的發生,對於已經患有痔瘡的病人,也可以使其症狀減輕,減少和防止痔瘡的發作。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點穴

會陰、會陽、長強、二白、承山、百會、足三裏。

2.定位

會陰—會陰部,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會陽—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長強一尾骨端下,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二白—前臂掌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側各1穴,一臂2穴,左右兩臂共4穴。

承山—小腿後麵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百會—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足三裏—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提肛運動全身放鬆,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吸氣,舌舔上齶,同時肛門向上提收。像忍大便的樣子,提肛後稍閉一下氣不呼,然後配合呼氣,全身放鬆。每日早晚兩次,每次做二十下。

2.舉骨盆運動仰臥屈膝,使腳跟靠近臀部,兩手放在頭下,以腳掌和肩部作支點,使骨盆舉起,同時提收肛門,放鬆時骨盆下放。熟練後,也可配合呼吸,提肛時吸氣,放鬆時呼氣。此法每日可堅持做1~3次,每次20下。

3.摩腹以氣海穴(臍下1.5寸處)為中心,用手掌作旋轉運動。逆時針旋轉20~30次,順時針旋轉20~30次,先逆後順旋轉。

4.點穴對前述穴位進行點按,每穴1~2分鍾,以酸脹為度。

5.擦腎俞雙手向後用手掌擦兩側腎俞穴,以透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