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慢性腎炎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是一組病因不同,病理變化多樣的慢性腎小球疾病。臨床特點為病程長,病情逐漸發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於患病2~3年或20~30年後,終將出現腎功能衰竭。
(二)病因病理
1.病因病因不清,其發病是一個自身免疫反應過程。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機體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複侵襲;機體又不能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以清除致病物質(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續存留機體內,並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腎組織,產生慢性炎症過程。此外,非免疫介導的腎髒損害在慢性腎炎的發生與發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健存腎單位代償性血清灌注壓增高,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可引致腎小球硬化。疾病過程中的高血壓,長期存在,可導致腎小動脈狹窄,閉塞,加速腎小球硬化。
2.病理慢性腎炎的病理改變是兩腎彌漫性腎小球病變。由於慢性炎症過程,腎小球毛細血管逐漸破壞,纖維組織增生;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形成無結構的玻璃樣小團。由於腎小球血流受阻,相應腎小管萎縮,纖維化,間質纖維組織增生,淋巴細胞浸潤。病變較輕的腎單位發生代償性肥大;在硬化的腎小球間有時可見肥大的腎小球。隨著病變逐漸發展,最終導致腎組織嚴重毀壞,形成終末期固縮腎。
(三)臨床表現
1.前驅症狀患者並無急性腎炎或鏈球菌感染史,難於確定病因。
2.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開始無明顯症狀,僅於查體時發現蛋白尿或血壓高。多數患者於起病後即有乏力、頭痛、浮腫、血壓高、貧血等臨床症候,少數患者起病急、浮腫明顯、尿中出現大量蛋白,也有始終無症狀直至出現嘔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現方就診。
3.高血壓有不同程度高血壓,多為輕、中度,持續存在。
4.尿的改變是慢性腎炎必有的症狀,尿量多數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數可出現少尿,常伴有浮腫;腎小管功能損害較明顯者,尿量增多,並伴有夜尿多,浮腫不明顯,甚至出現脫水征象。
5.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可有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疲乏、失眠等,這與高血壓貧血、某些代謝及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有關。
6.貧血與腎髒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致紅細胞的分化、成熟、釋放減少有關。
7.其它常因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而出現心功能不全,尿中長期蛋白丟失,引起低蛋白血症。有些患者以浮腫、或高血壓、或反複發作為其突出表現,臨床上習慣將慢性腎炎分為普通型、高血壓型及急性發作型。但這三型不是絕然分開,常有重疊和轉化。
(四)檢查
1.尿常規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尿蛋白微量一+++不等。尿中常有紅細胞及管型(顆粒管型、透明管型)。急性發作期有明顯血尿或肉眼血尿。
2.血液檢查常有輕、中度貧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電解質無明顯異常。
3.腎功能檢查腎小球濾過率、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
(五)診斷
慢性腎小球腎炎診斷標準:
1.起病緩慢,病情遷延,時輕時重,腎功能逐步減退,後期可出現貧血、視網膜病變及尿毒症。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腫及高血壓等表現,輕重不一。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誘發急性發作,出現類似急性腎炎的表現。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動緩解期。
4.根據臨床表現可進一步區分為:
(1)普通型:有腎炎的各種症狀,但無突出表現。
(2)高血壓型:除一般腎炎症狀外,還有高血壓的突出表現。
(3)急性發作型:在慢性過程中出現急性腎炎綜合征表現。
凡具有上述臨床表現,持續1年以上者,均應考慮本病。腎穿刺活組織檢查不僅有助於確診,而且能估計預後指導治療。
(六)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慢性腎炎的方法,原則上是對症治療,包括休息,少量吃鹽,適當限製蛋白質食物,利尿減輕水腫;降低高血壓,預防治療心力衰竭等,不使用有腎毒性的藥物。適當使用營養保護腎髒的藥物。利尿,降低高血壓,預防心、腦並發症,是治療的重點。
1.一般治療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信心,防止感染,加強休息,避免強體力活動,但要做適當有益活動。
2.水腫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者,要限製鈉的攝入量,適當控製飲水量,對有大量蛋白尿,患者應提高蛋白質攝入量。腎功能不全者,則應給予優質蛋白質,每日40g左右。除高脂血症者外,脂肪不限,應給足夠維生素。
3.利尿劑的應用輕度浮腫不必給利尿劑,中度以上浮腫者可按病情選用,可單獨或聯合應用,劑量宜由小到大,逐漸消腫以防止電解質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