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降血壓可視病情適當給予降壓藥物。
5.抗凝療法及抗氧化劑的應用研究顯示,這類藥物有良好的穩定腎功能、減輕腎髒病理損傷的作用。
6.中醫中藥治療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活血化瘀類中藥。
7.聯合療法慢性腎炎使用單一藥物治療,療效常不滿意,聯合療法采用抗凝藥物、抗氧化劑、中藥及對症施治,可提高療效。
(七)預後
慢性腎炎患者的自然病程變化很大,部分病人的病情比較穩定,經5~6年,甚至20~30年,才發展到腎功能不全期,少數病人可自行緩解。另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因持續發展或反複發作,致使2~3年內即發展到腎功能衰竭。一般慢性腎炎持續性高血壓及持續性腎功能減退者預後較差。總之,慢性腎炎是具有進行性傾向的腎小球疾病,預後比較差。腎活檢的病理學分型對預後的判斷比較可靠。
(八)預防
1.注意休息,避免過於勞累。防止受涼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2.有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齲齒時應及時診治。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感染。這些都是可能導致本病複發或活動的誘因。
3.浮腫明顯、大量蛋白尿而腎功能正常者可適量補充蛋白質飲食。無水腫及低蛋白血症時,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限製在每公斤體重0.6克(每瓶牛奶約含6克蛋白質,每隻蛋約含6克蛋白質,每50克米飯約含4克植物蛋白質)。
4.有水腫、高血壓和心功能不全者,應進低鹽飲食,每天攝鹽量應少於5克。
5.避免服用腎毒性或易誘發腎功能損傷的藥物,如慶大黴素、磺胺藥及非固醇類消炎藥,含非那西丁一類的解熱鎮痛藥等。
6.經常檢查尿液,如尿中紅細胞每高倍視野超過10個,要臥床休息。
7.對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鈣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應及時給予適當治療,防止加重腎髒損害。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關元、水分、水道、中極、腎俞、膀胱俞、列缺、合穀、委陽、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水分—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水道—下腹部,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中極—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4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
膀胱俞—腰部,第2骶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處。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緣。
委陽—胭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二)自我按摩法
1.摩腹以關元穴為中心,在下腹部作摩腹動作,操作5分鍾。
2.點穴點按前述諸穴,以酸脹為度,每穴1分鍾。
3.擦腎俞雙手背伸,擦雙側腎俞穴,以局部透熱為度。
第二節 前列腺增生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患者常見的一種疾病,是隨著性腺的發育,前列腺組織受雄激素刺激增生肥大。50歲的男性30%以上有前列腺增生,60歲以後才出現臨床症狀,增大的前列腺組織,壓迫尿道,使前列腺尿道部變細變長,引起排尿不暢,排尿困難。早期出現排尿無力,尿線變細,夜尿增多,排尿淋漓不盡,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尿瀦留,甚至腎積水,嚴重者出現尿毒症。
(二)病因病機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現多認為前列腺增生與體內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平衡失調關係密切。睾丸酮是男性主要雄激素,在酶的作用下,變為雙氫睾丸酮,雙氫睾丸酮是雄激素刺激前列腺增生的活性激素。雌激素對前列腺增生亦有一定影響。
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狀與以下3方麵的變化有關:
1.逼尿肌的病變梗阻發生以後,膀胱逼尿肌發生顯著變化,逼尿肌內的神經末梢減少,膀胱體積增大,但肌肉的收縮強度相對減弱。
2.前列腺動力因素人類的前列腺含有較多的α1-A受體,其可刺激平滑肌收縮,張力增加,引起膀胱出口部梗阻。
3.前列腺靜力因素即前列腺體積的逐漸增大對膀胱頸造成壓迫而出現梗阻症狀。
(三)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為小便次數增多,尤其夜間頻繁排尿,少則3~4次,多則7~8次。小便急,卻不能及時排出,需要等待一些時間,逐漸用力才能排出。漸漸出現小便射程不遠,尿流變細。後期尿流不能成線而呈點滴狀,可出現突然不能排尿,下腹部脹痛難忍,尿意強烈但排不出。另外,長期排尿困難引起的腹壓增加,又可造成痔瘡、脫肛、便血、疝氣等發生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