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疾病(1 / 3)

第一節 糖尿病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糖尿病(英文簡稱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以持續高血糖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習慣稱之為“三多一少”,同時伴有疲乏、無力及精神不振,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療,容易並發心腦血管、腎髒、視網膜及神經係統的慢性病變和各種感染,嚴重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甚至導致殘廢或死亡。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認為糖尿病的發病與“肺”、“胃”、“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其主要病機為腎陰虛和肺胃燥熱,病因多為情誌過極,嗜酒過度,過食甘肥以及生活無節製所致。根據其“三多”症狀的輕重不同,中醫學將其分“三消”即多飲為上消,多食為中消,多尿為下消。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發達國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達5%~10%,我國的患病率已達3%。本病多見於中老年,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45歲以後明顯上升,至60歲時達高峰。性別方麵男女比例相等。職業方麵,幹部、知識分子、退休工人及家庭婦女較高,農民最低;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城市高於鄉村,身體肥胖者的患病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民族方麵以回族為最高,漢族次之。我國糖尿病絕大多數屬Ⅱ型。

(二)病因病機

糖尿病病因及發病機製十分複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

2.精神因素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及各種應激狀態,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肥胖因素目前認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因。約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比,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更為明顯。

4.長期攝食過多飲食過多而不節製,營養過剩,使原已潛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島素β細胞負擔過重,而誘發糖尿病。故有“生活越富裕,身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增多”之說。

5.感染感染本身不會誘發糖尿病,僅可以使隱形糖尿病得以外顯。

6.妊娠有關專家發現妊娠次數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多次妊娠可誘發糖尿病。

7.基因因素不管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也不論是因為遺傳易感而發病,還是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發病,歸根結底都是基因受損所致。換言之糖尿病是一種基因病。

(三)臨床表現及分型

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除三多一少外,有下列情況應及時進行檢查和確診。

1.餐後2~3小時或午飯前及晚飯前常出現心慌、乏力、多汗、頭暈、饑餓等症狀。

2.經常發生皮膚化膿性感染。

3.生育年齡婦女有多次流產,胎兒畸形、羊水過多等病史者。

4.女性泌尿係統感染反複發作,外陰經常瘙癢者。

5.男性出現陽痿者。

6.原因不明的四肢沉重、麻木、小腿痛或痛性痙攣。

7.突然視力減退而原因不明者。

8.老年人出現原因不明的昏迷、高血壓、冠心病等。

9.原因不明的肢端壞死者。

10.過早出現動脈硬化及高血壓者。

11.體力虛弱、消瘦、原因不明的生長遲緩等。

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糖尿病分為胰島素依賴型(Ⅰ型)、非胰島素依賴型(Ⅱ型)、營養不良相關型、繼發型四種類型,以前兩型最為常見,具體如下: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多發病在30歲以下,但也可以在成年甚至老年發病,此型患者起病較晚,病情較重,容易出現酮症酸中毒,重者昏迷。有些病人通過胰島素治療後,胰島β細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個別病人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不用胰島素治療。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多發於成年人或老年人。患者起病較慢,病情較輕,體型多肥胖,血漿胰島素水平可稍低、正常或偏高。Ⅱ型糖尿病發病率很高,約占糖尿病發病人數的90%左右。

(四)診斷

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血糖和臨床症狀,世界衛生組織1985年製定了糖尿病診斷標準,現多沿用,具體如下:

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診斷為糖尿病:

1.有典型糖尿病症狀,任意時間血糖高於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

2.查空腹血糖時,兩次或兩次以上高於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

3.空腹血糖不超過7.8毫摩爾/升,懷疑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服糖後2小時血糖超過11.1毫摩爾/升。若無糖尿病症狀,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過11.1毫摩爾/升。

上述血糖值為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

(五)糖尿病的危害及合並症

糖尿病在全世界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已被列為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之後的第三大疾病。因糖尿病引發的心、腦、肝、肺、腎、眼、肢體、皮膚、神經等急慢性並發症多達80多種。常見的並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的慢性並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

1.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是指糖尿病人並發或伴發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及微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等。

2.糖尿病性腎病是對糖尿病患者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病症。病變可累及腎血管、腎小球、腎小管和間質。常見的腎髒損害是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小動脈性腎硬化、腎盂腎炎、腎乳頭壞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腎髒並發症。糖尿病性腎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所並發的眼部疾病常見的有7種,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色素膜病變、糖尿病性白內障、糖尿病性視神經改變、糖尿病性視網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變。其中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內障。

4.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在神經係統發生的多種病變的總稱。它涵蓋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其中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最為常見。病變可單側,可雙側,可對稱,可不對稱。突出表現為雙下肢麻木、脹痛、伴有針刺樣、燒灼樣異常感,很難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現自發性閃電樣痛或刀割樣痛。

5.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礙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有陽痿、早泄、性欲低下、月經紊亂等性功能障礙,可與糖尿病症狀同時出現,但大多數在糖尿病症狀之後出現。醫學認為糖尿病對性功能的影響可能與血管病變、骨盆植物神經病變有關。

6.糖尿病下肢壞疽性病變是由於糖尿病長期得不到很好控製,發生動脈硬化,出現了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改變而導致壞疽。它的發生機理是:當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發生動脈硬化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液中的紅細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強,使血液呈高凝狀態,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狹窄以致血管阻塞,造成下肢或中部缺血、缺氧以致壞疽發生。

總之,糖尿病及其慢性並發症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已引起全世界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六)治療

由於原發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故至今糖尿病尚無根治措施。諸多治療方法隻能有效地控製病情,因此那些所謂能夠根治糖尿病的靈丹妙藥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臨床症狀消失,血糖、尿糖恢複正常,與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及勞動,若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線。若此時不注意調養,飲食不控製或不按醫生的要求治療,還會出現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可以說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長期堅持治療,即使病情理想控製,也要堅持飲食治療,並定期到醫院複查。

糖尿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①糖尿病教育;②飲食治療;③運動療法;④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中藥);⑤血糖監測。由於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環境、年齡不同,因此治療方案也不同,但不論哪種類型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都要進行飲食治療。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應以胰島素治療為主,配合飲食治療及心理調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情較輕者應以飲食治療及運動鍛煉為主(有嚴重合並症者活動應有所限製)。尤其是非胰島素依賴型肥胖者更應以運動療法及飲食療法為主,適當的運動可使糖尿病人增強體質,消除大腦皮質的緊張狀態,提高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用量減少,具有減肥、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對於防止或延緩各種並發症具有一定作用。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飲食治療及運動療法情況下,血糖控製不滿意可加服口服降糖藥及中草藥或針灸治療,若加服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仍不能很好控製,可改用胰島素治療或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聯合應用。對妊娠糖尿病應采取胰島素配合飲食治療,對老年人糖尿病應采取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選擇第二代磺脲類藥)或中草藥、氣功療法綜合治療。對於糖尿病的慢性病變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糖尿病患者也不要因為目前糖尿病還不能根治而憂心忡忡,悲觀失望,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正確認識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脅生命的合並症。因此隻要糖尿病人堅持長期治療,與醫生密切配合,長期穩定地控製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緩糖尿病合並症的發生和發展。

(七)預防及調養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且現在尚無根治方法,所以預防及調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如下:

1.控製飲食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在於控製飲食。通過飲食控製,可促使尿糖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糾正代謝紊亂,防止各種並發症。

2.勞逸結合一般病人可參加正常工作,但不宜過度勞累,要節製房事。保持精神樂觀,避免精神創傷。運動可增強對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對胰島素的依賴性,減少胰島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謝異常。適當的運動可控製肥胖,選擇慢跑、散步、練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極拳等項目,從短時間,小運動量開始,持之以恒。但空腹時及重症糖尿病人不宜運動,以防發生低血糖休克等疾病。

3.血糖自測糖尿病患者家中應配備血糖自測儀,以便隨時監測血糖情況。

4.優生優育據統計約有25~30%的糖尿病人有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青年男女,應避免相互婚配。糖尿病婦女的胎兒患先天性畸形的發生率是正常婦女的胎兒的三倍。多次妊娠可誘發糖尿病。女性患者必須在病情已基本控製後才能懷孕和分娩。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1)上消取肺俞、魚際、廉泉、合穀、肝俞、天樞。

(2)中消取曲池、內關、足三裏、脾俞、胰俞、中脘、氣海。

(3)下消取腎俞、複溜、太溪、三陰交、太衝、湧泉。

2.定位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魚際—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廉泉—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橈側緣。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天樞—臍中旁2寸。

曲池—曲肘,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

內關—腕橫紋上2寸,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中指)。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胰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臍中直上4寸。

氣海—臍中直下1.5寸。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複溜—太溪直上2寸。

太溪—內踝最高點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

太衝—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湧泉—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二)自我按摩法

1.揉胰俞取俯臥位,他人在胰俞穴處用拇指用力點揉5分鍾。

2.揉肝俞取俯臥位,他人握拳,用中指指掌關節用力在肝俞、腎俞處各揉2分鍾。

3.捏脊取俯臥位,捏拿脊柱兩側皮膚直至大椎穴,重複操作27次。

4.點揉中脘、天樞、氣海取仰臥位,以中指點揉中脘、天樞、氣海各2分鍾。

5.點壓太衝、湧泉取坐位,用拇指在雙側太衝穴點壓2分鍾;再用手掌魚際肌用擦法旋按湧泉,約1分鍾。

第二節 肥胖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何謂肥胖肥胖是指人體內熱量的攝入大於消耗,造成過多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

2.常用標準體重(Kg)

(1)國際常用標準體重(Kg)

身高(cm)-100(身高在165cm以下)

身高(cm)-110(身高在165cm以上)

(2)國內常用標準體重(Kg)

[身高(cm)-100]×0.9

(二)病因病機

1.現代醫學對肥胖病的認識

(1)遺傳因素:這與個人家族成員中的體型有密切關係,特別是父母與祖父母的體型對子代和孫輩影響很大。一般雙親肥胖者,其子代肥胖的發病率高達70%~80%;單親肥胖者,其子女的肥胖發生率約為40%~50%。這種家族聚集性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均有關,因為父母的飲食、生活習慣將對其子女產生直接的影響。

①遺傳因素影響體重指數、皮下脂肪厚度及內髒脂肪,且對內髒脂肪的影響尤為重要。

②遺傳不僅影響肥胖的程度,並且對脂肪分布類型也有很強的影響。

③過度喂養後的肥胖,即過度喂養後的體重增加敏感性是由遺傳決定的。

④個人體力活動的多少也顯著受到遺傳的影響,家庭中父母喜歡運動者,其子女長大後也喜歡運動。

⑤神經內分泌因素:內分泌失調。

(2)飲食因素: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對肥胖的發生有直接的影響,這已經被動物和人體研究所證實。可以肯定地說肥胖者均與進食過多有關。正常成年人能量的攝入和支出長期維持平衡,使機體脂肪量維持恒定,保持體重不變。但如果進食過多,使攝入的能量超過機體的消耗量,則多餘的能量可轉化為脂肪,使體重增加。

(3)行為因素:

①運動不足。

②生活方式。

③教育水平和社會經濟基礎。

2.中醫學對肥胖的認識肥胖的形成與先天稟賦、過食肥甘、疏於勞作運動、七情過度、脾胃失調(脾胃俱虛或脾胃俱旺)、痰飲水濕有關。總之引起肥胖的原因可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麵:

(1)過食肥甘厚膩。

(2)缺乏勞作運動。

(3)傷及情誌。

(4)久病正虛。

(5)年老體衰。

(三)診斷

1.WHO的診斷標準1997年WHO發布了對成年人的BMl分級標準。1999年針對亞洲人的特點又發表了《對亞太地區肥胖及其治療的重新定義》。WHO根據BMI對再巴胖的分級以及對伴發病危險性的評估。

(1)身高折算法

目前國內常采用的方法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

輕度肥胖≥標準體重的20~30%

中度肥胖≥標準體重的30~50%

重度肥胖≥標準體重的50%

(2)胸腹指數法

胸腹指數=胸圍(乳頭上2cm圓周)-腰圍(肚臍圓周)

胸腹指數≤15cm為輕度肥胖

胸腹指數≤10cm為中度肥胖

胸腹指數≤5cm為重度肥胖

(3)體重指數法(BMI):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BMI在25~30之間為輕度肥胖

BMI在30~40之間為中度肥胖

BMI≥40為重度肥胖

(四)分型

1.單純性肥胖(即狹義的肥胖症)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疾病病因可尋,主要與家族史、遺傳因素及營養過剩有關。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1)體質性肥胖(幼年起病型肥胖症):與遺傳有關。

(2)獲得性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症):與攝食過多、運動量少有關。

2.繼發性肥胖(病理性肥胖)肥胖症是由原發病引起,占肥胖人群的5%。主要有以下原發病:

(1)下丘腦病。

(2)垂體病。

(3)胰島病。

(4)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5)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

(6)性腺功能減退症。

(7)其它疾病引起的肥胖症。

3.遺傳性肥胖自幼年起病,生長發育遲緩,肌張力低、步態不穩、性器官發育不良、多指畸形綜合征等,化驗檢查性激素或促性腺激素水平明顯減低。

(五)護理預防

1.合理膳食飲食注意清淡,少食甜食及厚味,多以素食為主,不要減少飲食的總體積、總數量,以減少病人饑餓感。家禽、瘦豬肉、兔肉、牛奶、雞蛋等也不可少,忌睡前進食,宜戒酒並禁飲咖啡,夏季少食甜冷飲;必須配合運動減肥,以增加耗能,利於脂肪的代謝消耗。

2.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富有成效的減肥手段,如健美操、跳舞、跳繩、慢跑步、旅遊、爬山、做操等。每周至少要有三次,每次堅持50~60分鍾中等強度的鍛煉,中等量的鍛煉30分鍾可消耗250~300卡的熱量。

3.調攝生活生活要有規律,切忌睡眠過多,並保持精神愉快。行為治療可分戒癮及減重兩期。戒癮期,患者須戒除依賴的食物;減重期則除了不碰不正常食物外,還要配合規律的運動及作息。

4.減肥飲食與運動處方的提綱

(1)隻進三餐。

(2)細嚼慢咽。

(3)首先喝湯。

(4)禁食甜食。

(5)輕度節食。

(6)少睡多動。

(7)體育鍛練。

(8)防治便秘。

(9)貴在堅持。

5.21世紀健康箴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二、點穴與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上脘、水分、滑肉門、天樞、大橫、帶脈、外陵、水道、足三裏、、三陰交。

2.定位

上脘—前正中線上,臍中上5寸。

水分—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

滑肉門—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天樞—與臍相平,距臍中2寸。

大橫—與臍相平,距臍中4寸。

帶脈—第11肋遊離端直下與臍平麵的交點處。

外陵—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水道—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旁開一橫指(中指)。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二)自我按摩

1.摩腹以神闕穴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摩腹,以局部發熱為度,操作5~10分鍾。

2.點穴對腹部穴位進行重點點按,可用兩手中指重疊操作以增強刺激量,要求局部有較強的酸脹感,每穴1分鍾左右。

3.提拿腹部脂肪用拇指及其他四指相對用力提拿腹部脂肪,要求腹部有發熱感,操作5~10分鍾。

4.指扣腹部用雙手五指尖扣擊腹部,操作5分鍾。

5.虛掌擊腹部用雙手虛掌扣擊腹部,操作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