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位
百會—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風池—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太陽—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陽白—前額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印堂—額部,兩眉頭的中間。
攢竹—麵部,眉頭陷中。
合穀—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陷穀—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率穀—頭部,耳尖直上人發際1.5寸。
四瀆—前臂背側,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外關—前臂背側,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足臨泣—足背外側,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處。
後溪—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金門—足外側,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束骨—足外側,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內關—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太衝—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湧泉—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中1/3交點上。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處。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豐隆—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二橫指(中指)。
氣海—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足三裏—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二)自我按摩法
1.分抹先用兩中指指腹從眉間的印堂開始,沿著眉弓上緣分抹至太陽穴,起點時用力稍重,分抹時力量漸漸減輕,操作9次。
2.揉眉弓用兩中指,從印堂開始,沿眉頭上緣,分別向外輕揉,在攢竹、絲竹空、瞳子髂至太陽穴上加以揉按,反複9次。
3.點壓魚腰用兩手中指在魚腰穴上按壓9次。
4.抹眼球以兩手食指從睛明穴開始。分別經瞳子髎抹至太陽穴,反複18次,動作要求輕柔,如伴有紅腫,加抹18次。
5.按壓頭麵部穴位用中指從印堂開始,分別按壓睛明、迎香,合於人中。再分別按壓地倉,合於承漿穴。然後按壓人迎、頰車穴。最後用中指沿翳風、聽會,聽宮、耳門穴的順序,向上壓至太陽穴。以上各穴按壓反複3次。
6.壓三經用兩手中指從印堂開始,沿督脈向上壓至頭頂百會穴;然後再從兩眉上之陽白穴開始,沿膀胱經壓至絡卻穴;再對百會、印堂、陽白等穴加重按壓,反複8次。此法有明顯止痛作用。
7.抹擦用兩手的食、中、無名指的指端緊貼兩額部進行半環形抹擦,抹擦時從一點開始,逐漸向後移動,直至頭頂。
8.幹梳頭十指稍分開,各手指屈曲,用手指指端從前發際開始向後頭頂部,在頭發內作快速而有節律的梳抓。
9.勾點風池一手壓住前額部,另一手中指微曲並用力勾點風池穴,至有酸脹感並向前額發散為止。點完一側,另換一側。
10.掌叩手握空心拳,以手背在頭頂、前額上下叩擊,手法宜輕快。
11.指彈十指分開,用指尖在頭皮上快速地上下彈打1~2分鍾。
第二節 失眠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失眠又稱不寐,是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安而引起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症。輕者表現為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者則徹夜不寐。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症之一,雖不屬於危重疾病,但常防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並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病症。頑固性的失眠,給病人帶來長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又可引起醫源性疾病。中醫藥及針灸療法通過調整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常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更不會引起醫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歡迎。
(二)病因病機
失眠病位在心,由於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所致。是由於心膽脾腎的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以致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與下麵幾個因素關係密切。
1.憂思過度、勞逸失調導致心脾受損,進而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最終致使失眠的發生。
2.驚恐或房勞傷腎,致使心腎不交,心火獨熾,導致神誌不寧,失眠發生。
3.素體虛弱致使心膽虛怯,導致失眠的發生。
4.情誌抑鬱,使得肝失條達,肝陽擾動心神,發生不寐。
5.飲食不節或宿食停滯,致使胃氣不和導致失眠的發生。正如《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臥不安”所述。
(三)睡眠障礙的形式及表現
1.睡眠時間短睡得晚,起得早,每日睡眠時間隻有5~6個小時甚至更少,一般多發於老年人群。
2.入睡困難型上床後很長時間還眼睜睜睡不著,整夜輾轉反側。
3.過早清醒型早早醒來再不能人睡。
4.睡眠維持困難、質量差多夢、睡得斷斷續續,很小的聲音就被驚醒等。
(四)診斷
1.輕者入睡困難或睡而易醒,醒後不能入睡3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
2.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
3.經各係統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有防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
(五)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是虛補實瀉,調整陰陽。虛者宜填精生髓,滋補腎陰,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實者應燥濕祛痰,清肝瀉火,清鎮潛降。但本病發生多以陰虛陽亢者居多,治療當以清火滋陰潛陽。
1.生活安排應養成起居有定時、工作學習有計劃,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生活習慣。
2.藥物治療可適當選用鎮靜催眠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易引起依賴性,不宜長期服用。
3.醫療體育療法體育鍛煉和適當的體力勞動對改善患者的軀體狀況有良好影響。氣功、太極拳、瑜珈等民間健身術,有利於症狀的緩解,均可選用。
4.音樂療法可選用旋律較為輕柔的音樂,對全身有良好調整作用,可配合以上治療進行。
(六)預防
本病因屬心神病變,故尤應注意精神調攝,做到喜怒有節,解除憂思焦慮,保持精神舒暢。睡眠環境宜安靜,睡前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及過度興奮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適當地參加體育活動等,對於提高治療失眠的效果,改善體質及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均有促進作用。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百會、四神聰、印堂、太陽、心俞、脾俞、腎俞、關元、氣海、內關、神門、足三裏、豐隆、三陰交、太溪。
2.定位
百會—前後正中線上,入前發際5寸。
四神聰—百會前後左右各旁開1寸,共4穴。
印堂—兩眉連線的中點處。
太陽—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後1寸處。
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氣海—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內關—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腕部,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豐隆—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旁開兩橫指。
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太溪—內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二)自我按摩法
1.推抹前額在前額部用四指分別從印堂穴沿上、中、下推至太陽,並在印堂、太陽處進行適當點按。再從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穴。最後閉目點按睛明,並用抹法在上下眼眶操作。共操作5~10分鍾。
2.調理頭部先分別點按百會穴及四神聰穴,以酸脹為度。再分別用指叩法、掃散法、抓法在全頭部操作。共操作5~10分鍾。
3.拿風池用兩手拇指分別提拿雙側風池穴,以局部有較明顯的酸脹感為度。
4.拿肩井用兩手提拿雙側肩井穴,以局部有較明顯的酸脹感為度。
5.點穴點按前述諸穴,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6.擦腎俞雙手背伸,擦雙側腎俞穴,以局部透熱為度。
第三節 麵癱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麵癱全稱特發性麵神經麻痹又簡稱麵神經炎或Bell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麵神經非特異性炎症所致的周圍性麵癱。發病多有麵部感受風寒或局部病毒感染等誘因,臨床表現為麵部肌肉的運動障礙,以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為主症。本病多由於睡臥當風,感受風寒後出現,發病急速,並且無半身不遂、神誌不清等症狀。
(二)病因病理
麵神經炎的病因未完全闡明。因骨性的麵神經管僅能容納麵神經通過,麵神經一旦發生缺血、水腫,必然導致麵神經受壓。激發因素可能是風寒、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引起局部的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的缺血水腫,也可作為Guillain-Barre綜合征的一個體征。
麵神經炎的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的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
(三)臨床表現
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狀可於數小時或1~3天內達到高峰。
2.病初可伴有病變一側耳後乳突區、耳內或下頜角的疼痛。表現一側麵部表情肌完全性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變大,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顯露白色鞏膜,稱Bell征;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口輪匝肌癱瘓使鼓氣和吹口哨時漏氣;頰肌癱瘓使食物易滯留於病側齒頰之間。特發性麵神經炎多為單側性,偶見雙側,多為Guillain-Barre綜合征。
3.由於麵神經中部分神經纖維支配舌前2/3的味覺。故部分患者可出現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另外,還可能出現聽覺過敏,患側耳後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現皰疹。
4.臨床可根據經驗和肌電圖來判定其預後:①不完全性麵癱起病後1~3周即可開始恢複,1~2個月內可望明顯恢複並逐漸痊愈;年輕患者預後好;輕度麵癱無論治療與否,痊愈率均可達92%以上;②有受涼史而起病者預後較好;③發病時伴有乳突疼痛,老年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均預後較差;④如病後10天麵神經出現失神經電位,恢複時間則將延長,平均需3個月。完全性麵癱患者病後1周內檢查麵神經傳導速度有助於預後判定,如患側誘發動作電位M波的波幅為健側的30%或以上時,則2個月內可望恢複;如10~30%者需2~8個月恢複,並有可能出現合並症;如僅10%或以下者則需6~12個月才能恢複,並多伴有麵肌痙攣及聯帶運動等合並症。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麵癱根據發病部位又可分為中樞性麵癱和周圍性麵癱。其中中樞性麵癱的病因在對側,且隻出現麵部下2/3表情肌的癱瘓(眼裂以下);而周圍性麵癱病變在同側,麵部同側的表情肌全部癱瘓。此處討論的是周圍性麵癱,一般根據臨床表現容易鑒別。
本病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Guillain-Barre綜合征可有周圍性麵癱,多為雙側性,並伴有對稱性肢體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並發的耳源性麵神經麻痹,以及腮腺炎、腫瘤、下頜化膿性淋巴結炎等所致者多有原發病的特殊症狀及病史。
3.顱後窩的腫瘤或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麵癱多起病較慢,且有原發病及其他腦神經受損表現。
(五)治療
1.現代醫學麵神經炎的治療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麵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受壓,促進功能恢複。
(1)目前多主張急性期盡早使用一個療程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用地塞米鬆10~15mg/d,7~10天;或服潑尼鬆,初劑量為1mg/(kg·d),頓服或分2次口服,連續5天,以後7~10日內逐漸減量。如是帶狀皰疹感染引起,可口服相應抗病毒藥物。
(2)維生素B族藥物可促進神經髓鞘的恢複,維生素B100mg、維生素B12500ug,均1次/d肌肉注射。
(3)氯苯氨丁酸可通過減低肌張力而改善局部血循環,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可逐漸加至30~40mg/d,每日分3次口服。但個別病人不能耐受其副作用,如惡心、嘔吐和嗜睡等。
(4)理療急性期在莖乳孔附近進行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或局部熱敷等有助於改善局部血循環,消除神經水腫。恢複期可做碘離子透人療法、針刺或電針治療。
(5)康複治療隻要患側麵肌能活動即應盡早開始自我功能訓練,可對著鏡子做皺眉、舉額、閉眼、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動作,每日數次,每次數分鍾,並輔以麵部肌肉按摩。
(6)手術療法病後2年仍未恢複者,可考慮做麵神經—副神經、麵神經—舌下神經或麵神經—膈神經吻合術,但療效尚難肯定,隻宜在嚴重病例試用。嚴重麵癱的病人可做整容手術。
(7)預防眼部合並症因不能閉眼、瞬目而使角膜長期暴露,易發生感染,可用眼罩、眼藥水和眼膏加以防護。
2.針灸治療針灸對周圍性麵癱的療效十分確切,在及時介入的情況下,可明顯緩解症狀,縮短病程。一般患者可在一個月左右恢複,年輕患者可更短,年老患者可略長。如果早期未對本病進行及時正確的處理,可發展為陳舊性麵癱。此時治療相對較困難,可采取多種治療方法聯合治療,病程一般需三個月,甚至更長。以下為麵癱的常用針灸治療方法:
(1)針刺治療:選穴具體見下點穴按摩內容。急性期(發病兩周內)應每日針刺,兩周後症狀逐漸緩解後可隔日一次。
(2)電針:可在病變麵部選擇2~3對穴位接上電針機進行治療,波形選擇疏密波。但早期(發病後兩周內)一般不主張使用,因為可能會出現神經變性,不利於麵神經功能恢複,可在兩周後再酌情使用。
(3)神燈(TDP)局部照射:一般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進行此治療,至皮膚潮紅即可,可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
(4)耳針療法:可在麵頰、肝膽、胃、眼、口、內分泌等穴進行針刺或壓丸治療。
(5)皮膚針:用皮膚針叩刺病側麵部,以局部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6)隔薑灸:將艾絨製作為圓錐形艾炷,放於病變側麵部,中間間隔一塊厚2~3毫米且穿孔的生薑片,點燃施灸。灸至皮膚微紅,不起泡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