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頸椎病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頸椎病是一種綜合症,又稱頸椎綜合症,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其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較多於女性。病變主要累及頸椎椎間盤和周圍的纖維結構,伴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和脊髓變性。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
(二)病因病機
頸椎位於缺少活動的胸椎和重量較大的頭顱之間,其活動度較大,又須支持頭部使之保持平衡,故頸椎容易發生勞損,尤以下部頸椎即頸5~6為甚。由於頸部長期勞損,其椎間盤組織以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附近的神經、脊髓、椎動脈而出現各種臨床症狀。其發病與以下因素有關。
1.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由此而致的整個頸椎和頸椎其它部位的退變是頸椎病的主因。
2.慢性勞損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的最大限度的活動。包括有以下幾方麵。
(1)睡眠的不良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會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失調,而波及椎管內組織,加速蛻變過程。
(2)工作的姿勢不當: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的,雖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如文秘、計算機員、會計、公務員,電子行業員工、教師,大中專學生等。生活中長時間打麻將、看電視亦可造成。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可加重頸椎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下進行,一旦失手造成外傷,則後果更加嚴重。
3.頭頸部外傷頸椎病患者中有半數病例與外傷有直接關係。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麵。
(1)交通意外:除造成骨折脫位外,突然刹車而致的頸椎損傷。
(2)運動性損傷:運動員在競技前未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3)工作與生活中的意外:突然使頸部過度前屈、後伸及側彎。
(4)其它意外:不得法的推拿、牽引等。
4.咽喉部炎症當咽部及頸部有急慢性感染時,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管內徑與頸椎病發生有直接關係,椎管狹小者,當受外傷.甚至輕傷時也易發病。
產生頸椎病的最初病理變化為頸椎間盤變性,由於它的變性,可使纖維環、髓核突向韌帶下方而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骨間分離,形成韌帶一椎間盤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撕裂與血形成間隙血腫,隨著血腫機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椎體前緣骨刺。由於間盤變性,還可導致其耐受壓力和牽拉力能力減低,因而相應地出現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關節錯位或重疊,椎間孔上下變小,相鄰椎體間穩定性減少,繼而出現小關節、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韌帶骨化等。此外長期慢性勞損、外傷、炎症及畸形等都會誘發和加重刺激壓迫神經根和椎動脈。上述這些病理變化,都會因發育性椎管狹窄而加重。
(三)臨床表現及分型
本病主要的臨床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床表現。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依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狀有的可以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複發作;個別病例症狀頑固,影響生活及工作。根據具體臨床症狀的不同,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五種類型。具體如下。
1.神經根型頸椎病此型頸椎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但是當頭部受到各種原因的外傷時可誘發本病。主要症狀如下:
(1)頸項、肩背部疼痛:疼痛有一定特點。隱痛、酸痛並不劇烈,頸項部板滯不舒,少數病人感到刀割樣痛。疼痛影響睡眠,特別側臥時更明顯,因此側臥感到上麵上肢酸痛麻木。剛起床症狀特別明顯,疲勞後症狀加劇。疼痛大多在一側,雙側少見。
(2)放射痛;疼痛可向頭部、眼、耳後、腦後、胸臂部、患側上肢放射。
(3)手指麻木、觸電感或手部感覺冷,晚上特別明顯,運動後加重。
(4)頸部活動受限。
(5)患者上肢沉重、無力,有時所持物體掉落。
2.脊髓型頸椎病臨床上根據壓迫物位於脊髓的中央還是偏於一側可分為單純脊髓型和脊髓神經根混合型。其臨床症狀有:
(1)上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或兩側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者同時存在的感覺及運動障礙。
(2)下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3)偏側症狀:出現於同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
(4)交叉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的感覺或運動障礙。
(5)四肢症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6)頭部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或頭皮痛。
(7)骶神經症狀: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
3.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因椎動脈受壓,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相應症狀。
(1)椎動脈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狀: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耳鳴、耳聾。
(2)猝倒。
(3)腦幹症狀: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4)枕部跳痛。
(5)發作性昏迷。
4.交感型頸椎病主要因頸部的交感神經受壓,而產生症狀。根據具體壓迫的情況,可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①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
②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幹澀、視野內冒金星等。
③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
④肢體怕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
⑤發汗障礙。
(2)交感神經抑製症狀:有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噯氣等。
5.混合型頸椎病上幾型頸椎病,兩種或多種相雜出現。
(四)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有兩條:
1.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具體為哪一型頸椎病,可根據具體的臨床表現進行判斷。
(五)治療
目前,國內外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兩大類。我國多采用中西醫結合多種方法治療頸椎病,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花錢少、痛苦小,很受歡迎。隻有極少數病例,神經,血管,脊髓受壓症狀進行性加重,或者反複發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才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有手法治療、中西藥治療,頸部圍領、頸枕、頸椎牽引,局部封閉,理療,針灸及功能鍛練等;手術療法則有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前路椎間盤切除術,椎體間植骨術,骨刺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等。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當的方法。
(六)預防
頸椎病現尚無根治方法,臨床隻能通過治療緩解症狀。所以,其預防就顯得極為重要,具體如下:
1.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複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蛻變的可能。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麵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蛻變的作用。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百會、風池、天柱、肩井、肩外俞。
2.定位
百會—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風池—在枕骨粗隆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
天柱—在啞門穴旁約1.3寸。
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高處。
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二)自我按摩法
1.用兩手指分別捏、搓、擦頸後項韌帶和斜方肌,約2~3分鍾,局部發熱為止。
2.用右手的四指尖在頸椎棘突兩側施重力抓、拔法,反複作約2~3分鍾。
3.捏兩側風池穴,約1分鍾。
4.捏兩側合穀穴(手背,第二掌骨中點,橈側緣),約半分鍾。
5.兩手的拇、食二指的指甲分別捏兩手十指尖的十宣穴,各約3分鍾。
6.做頭頸部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動作5~7遍,速度不宜太快,各約1~2分鍾。
7.打八邪法:兩手5指自然伸開,指與指之間要有1寸左右的距離,兩手指相互交叉,指根互相衝撞,對打虎口和四指根部(八邪穴)約50~100下。
以上方法,每天做1~3遍,亦可在空閑時隨時做打八邪的方法,此法對消除手麻症狀效果較顯。
第二節 肩周炎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是以發生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為病理基礎,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症候群的一種疾病。如果仔細分析起來肩周炎可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肩周炎兩種。
1.狹義的肩周炎就是所謂的“凍結肩”。凍結肩是由於肩肱關節各個方向上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明顯受限,並伴有肩部疼痛的特點而得名。多發生於中年以後,五十到六十歲是發病高峰,中醫有“五十肩”的說法。與更年期在時間上大致吻合。大約每年每五十人之中就有一人發病,女性的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左側的發病率似乎比右側略高,發生於雙側的肩周炎約占總發病率的12%,約40%的一側肩周炎患者還會在5~7年內發生對側的肩周炎。因此,肩周炎是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種疾病。但是,有大約80%的病人發病前沒有明顯的誘因,查不到導致疼痛和關節運動受限的原因,這種肩周炎我們稱為原發性肩周炎。有明確的誘因的叫繼發性肩周炎。
2.廣義的肩周炎還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肩袖病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喙突或喙肱韌帶炎、肩鎖關節炎、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以及狹義的肩周炎等多種疾病。
(二)病因病機
1.製動肩關節的活動減少,是肩周炎主要的誘發因素。製動一般發生在外傷或手術以後。如肩部或上臂骨折,甚至前臂、腕部骨折後固定減少了肩關節的活動也可造成肩周炎。此外,由於心髒手術、胸外科手術、女性乳腺癌切除術,有時甚至肝膽外科手術也可引起同側肩關節的肩周炎。
2.肩關節內在病變肩關節本身變性性疾病,尤其是局部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可由於疼痛限製肩關節運動造成肩周炎。常見導致肩周炎的軟組織退行性疾病是肌腱炎和腱鞘炎,其次是撞擊綜合征和肩峰下損害。這些疾病可因為進一步形成肌腱、肩袖、滑囊、關節囊的損害、粘連、攣縮等病理改變而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此外,肩部的損傷有時甚至是微小的損傷,也極有可能成為肩周炎的起因。
3.鄰近部位的疾病有頸椎疾患的病人發生肩周炎的可能性極大地增加,肩周炎病人也常伴有同側頸椎側屈和旋轉功能的明顯下降。頸椎疾患誘發肩周炎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脊神經根受刺激後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痙攣造成的肩部活動減少,或頸椎疾患的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特別是自主神經受累所造成。因此,在臨床診斷或判明是否由頸椎疾患導致的肩周炎時要慎重。其他鄰近部位的疾病還包括心髒病、肺部結核、膈下疾病等。
4.內分泌係統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係統疾病也與肩周炎關係密切。糖尿病病人合並肩周炎的發生率可達10-20%,更年期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性腺軸的變化也可能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之一。
5.神經係統疾病患偏癱、神經麻痹等神經係統疾病的病人肩周炎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肌肉力量降低、運動減少有關,如帕金森病病人肩周炎的發生率高達12.7%。
6.免疫功能方麵的改變肩周炎發生與岡上肌肌腱等肌腱組織退行性改變誘發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50歲以後岡上肌肌腱等部位明顯變薄、肌腱止點處的血管供養貧乏區發生局灶性壞死,該區十分容易遭受損害而產生炎症。局部的非細菌性炎症可產生異物型細胞免疫反應,並逐漸擴展至肩袖其他部位和關節囊,引起彌漫性的關節囊炎。部分肩周炎病人的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_B27陽性率、IgA、C反應蛋白和免疫複合物水平等免疫指標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後纖維變性造成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7.姿勢失調手工作業、伏案久坐等具有不良姿勢的職業,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姿勢失調造成了肩胛骨的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應力而發生位置改變,形成肩袖損傷,導致肩周炎。
此外,抑鬱、冷漠和感情壓抑等心理因素也與肩周炎的發生有一定關係。這些眾多的誘因共同地造成了肩關節軟組織輕度的非特異的炎性變化。
肩周炎的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肩峰下滑囊、肩胛下肌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滑液鞘、肩肱關節滑膜腔等多個部位,發病早期的病理變化為滑膜水腫、充血、絨毛肥大伴有滲出。後期的病理變化為滑膜腔粘連閉鎖、纖維素樣物質沉積等,病變軟組織變得脆弱容易撕裂。所有這些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另外,在人體的髖、踝、腕等關節也有類似的病理變化,但沒有像肩關節這樣明顯的關節運動障礙。肩周炎是有自愈傾向的自限性疾病,當疼痛和運動受限的症狀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疼痛可逐漸消失,活動功能可逐漸恢複。正如有的病人所說的:患病不知道怎麼患的,病好不知道怎麼好的。這種自然恢複的時間難以估計,可能要經過數月到兩年的時間,一般半年左右。
(三)臨床表現
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狀。初期疼痛症狀往往較輕,呈陣發性,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而引發。伴隨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在肩關節內旋、後伸、上舉、外展等運動時更為明顯,甚至劇痛難忍。此時,病人往往會采用限製上肢運動的方法來緩解疼痛。除了肩關節運動時疼痛症狀加重外,在休息時疼痛症狀也會加重,尤其是夜間睡眠時,嚴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將患側肩放在下側臥,有時可能任何姿勢都不能緩解疼痛。失眠又可進一步產生抑鬱和煩躁而加重病情。肩周炎的疼痛部位一般局限於三角肌及鄰近區域。但是一旦疼痛誘發了肌肉痙攣,疼痛範圍可較為廣泛,有時還可沿上臂後側放射至肘部。此外,病人還可因為鄰近的肌肉過多代償而造成上背部和頸部等鄰近部位的疼痛。疼痛的性質一般是不明確的,也有部分病人可對疼痛十分敏感。
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是肩周炎的又一特征。一般肩關節的活動受限發生在疼痛症狀明顯後的3~4周。早期的肩關節功能活動限製因素可能是疼痛、肌肉痙攣等。晚期的肩關節活動受限則是由於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的粘連、攣縮等因素,肩關節明顯僵硬,並呈全方位的關節功能活動受限,包括被動運動也受限。隨著病程發展,疼痛逐漸減輕,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越來越重。肩關節活動受限以外展和內、外旋活動受限較為明顯,而且出現較早。一旦關節囊粘連、攣縮,病人肩關節外展時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即在胸背活動時,由肩胛骨產生代償,以圖擴大肩關節外展的程度。這樣往往容易掩蓋部分症狀。發生“扛肩”現象時,穿衣、紮腰帶、梳頭、摸背、擦肛、晾曬衣物等日常活動都會發生困難。嚴重時,甚至會累及肘關節,屈肘時手不能摸背。“扛肩”現象一方麵是通過肩胛骨抬高、後旋再外展來完成代償運動功能,另一方麵也是通過改變位置以保護已有病變的肩肱關節。如休息時,受累側的上臂通常置於內收、內旋位,行走時手臂的擺動幅度明顯減小。這些保護性表現在肩周炎病人中常見。
由於疼痛和肩關節活動障礙,肩周炎病人肩關節活動長期減少,可在晚期出現三角肌等肩部肌肉不同程度的萎縮。特別是肩外側三角肌萎縮不僅可以使患側肩部失去原有的豐滿外觀,出現肩峰突起現象,還可由此加重肩關節運動障礙的程度。
(四)臨床分期
肩周炎在臨床上可分為疼痛期、凍結期和恢複期。
1.疼痛期疼痛期又稱為早期、急性期或凍結進行期,持續約1~6個月。該期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的疼痛。疼痛劇烈,夜間加重,甚至因此而影響睡眠。壓痛範圍較為廣泛,在喙肱韌帶、肩峰下、岡上肌、肱二頭肌長頭腱、四邊孔等部位均可有壓痛表現,伴有肌肉痙攣和肩關節活動受限。但主要是局部急驟而劇烈的疼痛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痙攣,肩關節本身還有一定範圍的活動度。
2.凍結期又稱為中間期、慢性期或僵硬期。持續時間為4~12個月。該期病人疼痛症狀減輕,但壓痛範圍仍較為廣泛。由疼痛期肌肉保護性痙攣造成的關節功能受限已發展到關節攣縮性功能障礙,肩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攣縮,呈“凍結”狀態。各方向的活動範圍明顯縮小,以外展、外旋、上舉、後伸等最為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如梳理頭發、穿脫衣服、舉臂抬物等動作均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做外展及前屈運動時,肩胛骨隨之擺動而出現“扛肩”現象,嚴重者可見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等肩胛帶肌,尤其是三角肌的廢用性萎縮。
3.恢複期又稱末期、解凍期或功能恢複期。持續時間為5~26個月。該期不僅疼痛逐漸消減,而且隨著日常生活、勞動及各種治療措施的進行,肩關節的活動範圍逐漸增加,肩關節周圍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攣縮、粘連逐漸消除,大多數病人的肩關節功能恢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肌肉萎縮逐漸恢複正常。
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其症狀總的持續時間可達12~42個月。疼痛期的長短與恢複期的長短有關,即疼痛期時間短者,其恢複相對也較短;反之,則長。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恢複期時間長短沒有相關性,即症狀重者,不一定恢複期長,症狀輕者,不一定恢複期短。恢複過程也並非呈直線型發展,肩關節功能運動的改善有時會出現起伏,約有10%的病人在恢複期後仍有運動功能受限的表現。
(五)診斷
肩周炎的診斷要點如下:
1.中老年人,特別是50歲左右者,常為單側發病,有時也可兩側同時發生。
2.可有肩部或上肢的外傷、慢性勞損、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受寒、製動的病史。
3.主要表現為肩部持續性疼痛,以夜間和肩關節活動時加重。
4.主要的體征是觸診肩部時可在三角肌滑囊、肩峰下滑囊等處有一至數個較為明確的壓痛點。
5.可見肩關節各方向功能活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以外展、上舉、外旋、內旋運動受限最為嚴重。疼痛期的被動運動檢查可感到由於病人疼痛、肌肉痙攣所致的活動受限。凍結期的被動運動檢查有一特征性的體征,即在被動運動檢查終末,檢查者可感到類似皮革狀堅硬的抵抗感覺。在進行肩關節活動範圍檢查時,還應考慮到病人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影響因素,以更好地對病人的肩關節活動給予準確評價。
6.日常生活活動試驗表明,患側上肢梳頭、穿衣、插手摸兜、摸背、擦肛等日常活動明顯受限。
7.晚期由於疼痛和廢用性萎縮,肩部肌肉可出現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表現為肩外側豐滿外觀消失,肩峰突起,徒手肌力檢查可發現患肩關節屈曲、後伸、外展等運動肌力有不同程度降低。
8.X線片檢查可大致正常,僅有骨質疏鬆、韌帶或滑囊鈣化點等退行性改變,無其他肩關節骨性疾患。
9.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在正常範圍內。
(六)治療
由於肩周炎的病因病理還沒有完全清楚,臨床上對肩周炎的治療還沒有特效的方法,其治療原則就是對症處理,配合主動鍛煉,以緩解疼痛,減少痛苦為目的。狹義上的肩周炎是典型的自限性疾病,往往存在“時間不到,治也不好;時間一到,不治也好”的現象,客觀地針對肩周炎的特殊性,分別不同時期,或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治療康複措施。肩周炎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若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複。
1.肩周炎早期,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狀較重,功能障礙隻是由於疼痛造成的肌肉痙攣所致,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緩解疼痛可采用吊帶製動的方法,使肩關節得以充分休息;或采用封閉療法,在局部壓痛最為明顯處,注射強的鬆龍等;或用間動電療法、溫熱敷等物理治療方法緩解疼痛,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塗解痙鎮痛酊劑或外敷膏劑等外用藥物。在急性期,一般不宜過早采用推拿方法,以防疼痛症狀加重,使病程延長。可自我采取一些主動運動練習,保持肩關節活動度。在急性期過後方可推拿、按摩,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症消退的目的。
2.肩周炎的凍結期以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疼痛往往由關節運動障礙所引起。治療以緩解肌肉粘連,恢複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采用的治療手段可以用理療、西式手法、推拿、醫療體育等多種措施,以達到解除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範圍、恢複正常關節活動功能的目的。針對功能障礙嚴重的肩周炎病人不宜采用想當然的麻醉下強行被動活動的方法撕開粘連,因為即使暫時撕裂了粘連,肌體對撕裂傷的修複功能會再次造成粘連。在這一階段,應堅持肩關節的功能鍛煉。除了被動運動之外,病人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開展主動運動的功能訓練訓練,主動運動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恢複期以消除殘餘症狀,恢複功能為主,以繼續加強功能鍛煉為原則,增強肌肉力量,恢複在先期已發生廢用性萎縮的肩胛帶肌肉,恢複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麵康複和預防複發的目的。
(七)醫療體育療法
醫療體育療法在肩周炎病人的康複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身運動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選擇性地逐漸增加患側肩關節各個運動軸向的功能鍛煉,尤其是活動障礙較為明顯的運動軸向鍛煉,不僅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側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局灶性非細菌性炎症滲出物的吸收,減輕和消除疼痛症狀,還可以通過牽伸和軟化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消除運動障礙,恢複肩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對於已發生肩胛帶肌肉(如三角肌)萎縮的病人,通過肩關節醫療體育運動,可增強肌肉的力量,恢複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從而逐漸消除病人的疼痛症狀,改善肩關節的運動功能,恢複病人生活、工作和生產勞動的能力。
在肩周炎早期,病人往往以疼痛症狀為主,疼痛限製了肩關節的活動。因此,在采用某些治療方法的同時,可進行一些運動量較輕的醫療體育活動,例如某些肩關節的徒手運動。在病人慢慢適應後,逐漸增加運動量,以達到疏通經絡、消除疼痛、預防運動功能障礙的目的。在肩周炎的晚期,由於病人以關節運動功能受限為主要症狀。因此,醫療體育運動就應選擇運動強度較大的訓練,以鬆解粘連,發展肩部肌群力量,增強肩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的彈性,恢複肩關節的活動度為主。尤其是活動障礙明顯的運動軸向,更應有側重地加以訓練。
1.徒手體操鍛煉徒手體操簡單易學,且不需什麼器械,比較適合肩周炎病人在家庭、工作餘暇開展。下麵介紹一套較為實用的肩周炎病人徒手體操。
(1)前後擺臂運動:預備姿勢,病人分腿站立,間距稍寬於肩,上體前屈,頭稍抬起,眼看前方,兩臂自然下垂。動作:右臂放鬆,盡量向上擺,同時左臂放鬆盡量向後擺,然後左右臂交換擺動方向。動作重複10~20次。
(2)左右擺臂運動:預備姿勢同上一節。動作:兩臂放鬆,盡量向側上方擺動,然後兩臂往回擺,於胸前交叉。動作重複10~20次。
(3)環轉肩運動:預備姿勢,病人兩腿直立,兩肘關節屈曲,兩手分別搭於兩肩。動作:以肩為軸,兩肩由前上向後下繞環10~15次,然後以同樣動作,由後上向前下繞環10~15次。
(4)收展肩運動:預備姿勢,病人兩腿直立,兩肘關節屈曲,兩手十指交叉放在枕骨部。動作:兩手扶頭後,兩臂向內夾緊,然後由內向外向後盡量展開。動作重複10~20次。
(5)托天運動:預備姿勢,病人分腿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動作:兩臂彎曲至胸前,掌心向上,雙手十指交叉,上抬至額前,以腕關節為軸,兩手外翻,掌心向上,兩手盡量上托,然後,兩臂依勢由兩側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動作重複10~20次。
(6)前衝拳運動:預備姿勢,病人兩膝關節微屈,分腿站立,與肩同寬,兩手握拳置於腰間,拳心向上。動作:右手用力和前衝拳,拳心順勢轉為向下,右拳用力收回到腰間,然後左手用力向前側衝拳,拳心順勢轉為向下,左拳用力收回至腰間。動作重複10~20次。
(7)側衝拳運動:預備姿勢,同上一節。動作:右手用力向側方衝拳,拳心順勢轉為向下,右拳用力收回至腰間,然後左手用力向側衝拳,拳心順勢轉為向下,左拳用力收回至腰間。動作重複10~20次。
在完成這套體操時,要求動作有節奏,稍緩慢,運動幅度盡可能大些。這套體操較適合於肩關節活動障礙不太嚴重的病人。運動障礙嚴重的患者可適當減少運動量及幅度進行。
2.爬牆鍛煉肩周炎病人在家庭中開展爬牆鍛煉可以替代體療室中肩關節上舉爬階梯的鍛煉。這一體操主要是利用牆壁固定性和身體重力以改善病人肩關節外展上舉和屈曲上舉功能狀況,同時兼有改善患肩旋轉功能的作用。具體操練方法如下:
(1)預備姿勢:病人麵向牆,兩腿並立,上體正直,距離牆70厘米左右(基本上為一臂距離),患側上肢稍屈前舉,食指貼於牆上。動作:病人患側上肢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輪流向上爬而逐漸伸直,當手指不能再往上爬時,用手掌撐住牆壁,兩膝關節彎曲,借助身體下墜的重力向牆做屈曲上舉壓肩動作。然後身體向左側轉動30度左右,做側向壓肩動作,恢複麵對牆姿勢,然後身體再向右轉30度左右,做側向壓肩動作。重複練習8~10次。
(2)預備姿勢:病人患側肩對牆,兩腿並立,上體正直,距離牆70厘米左右,患側上肢稍屈外展上舉,食指貼於牆上。動作:病人患側上肢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輪流向上爬而逐漸外展上舉,達到最高限度後,用手掌撐住牆壁,兩膝關節彎曲,借助自身重力向牆做外展上舉壓肩動作;然後身體向前側轉30度左右,做側前向壓肩動作,恢複患側對牆姿勢;然後身體再向後側轉30度左右,做側後向壓肩動作。重複練習8~10次。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肩井、天宗、肩三針、臂臑、曲池、手三裏、合穀中平、陽陵泉。
2.定位
肩井—肩上,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
天宗—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肩三針—是肩髎及其前後各2寸,共3個穴位。肩髑穴,當上臂外展時,出現兩個凹陷,在前方凹陷處。
臂膈—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
曲池—屈肘,肘橫紋外端約0.5寸處。
手三裏—前臂背麵橈側,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合穀—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第二掌骨中點處。
中平—足三裏穴下1寸。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二)自我按摩法
如果肩周炎病人關節活動障礙僅累及一側,可以用健側手對患側進行自我推拿。病人在進行自我推拿以前,一般先進行熱水浴,對患側肩關節進行局部熱療。隨後可以選擇一套較為適合自己的肩周炎醫療體操進行鍛煉,最後進行肩周炎的自我推拿。自我推拿的步驟及方法為:
1.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大約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大約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的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大約1~2分鍾。
4.在患肩外展或前伸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推拿,一邊推拿一邊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
5.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鍾。對於肩後部推拿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前麵進行治療。自我推拿可每日進行2次,堅持下去會有較好的效果。
第三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椎間盤由軟骨板、髓核和纖維環組成。髓核周圍由纖維環圍繞,其上、下由軟骨板包夾,形成三明治樣結構,位於上、下椎體之間。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壓迫和刺激神經根所引起的一係列症狀和體征。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引起腰痛的最常見疾病。構成腰椎間盤突出的因素是椎間盤蛻變,但也與腰部過度負荷、長期震動、脊柱畸形、急性損傷等因素有關。由於下腰部負重大,活動多,故突出多發生於腰4~5與腰5~骶1間隙。
(二)病因病機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在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受到相應的損傷所引起的。形象地說,人的椎間盤就如同汽車的減震彈簧,減緩著人體所受的外力衝擊與震蕩,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或者外傷的影響,“減震彈簧”的彈性會逐漸減弱,20歲以後,腰椎間盤就開始退行性變,腰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一些積累性損傷,使腰椎間盤反複承受擠壓、屈曲和扭轉等負荷,就可能在腰椎間盤受力最大的部位,即纖維環的後部產生裂縫。隨著承重的反複進行,裂縫逐漸增大,使此處的纖維環變得越來越薄,在此基礎上加上外傷,就可能使纖維環受到破裂,已變性的髓核組織由纖維環的薄弱處或破裂處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引起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甚至產生神經功能損害的症狀。
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因有:
1.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正常情況下,椎間盤經常受體重的壓迫,加上腰部又經常進行屈曲、後伸等活動,更易造成椎間盤較大的擠壓和磨損,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間盤,從而產生一係列的退行性改變。
2.外力作用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體位的不正確等情況。例如裝卸工作人員長期彎腰提舉重物,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和顛簸狀態。這些長期反複的外力造成的輕微損傷,日積月累地作用於椎間盤,加重了蛻變的程度。
3.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
(1)椎間盤在成人之後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複能力也較差,尤其是在上述蛻變產生後,修複能力更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2)椎間盤後外側的纖維環較為薄弱,而後縱韌帶在腰5~骶1平麵時,寬度顯著減小,對纖維環的加強作用明顯減弱。
4.誘發因素
(1)突然負重或閃腰:突然的腰部負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彎腰、側屈或旋轉,是形成纖維環破裂的主要原因。
(2)腰部外傷:在暴力較強、未引起骨折脫位時,有可能使已蛻變的髓核突出。此外,進行腰穿檢查或腰麻後也有可能產生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