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姿勢不當: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處於屈曲位時,突然給予一個外加的旋轉動作,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4)腹壓增高:腹壓與椎間盤突出有一定的關係,有時甚至在劇烈咳嗽、打噴嚏、大便秘結、用力屏氣時也可發生髓核突出。
(5)受寒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也可能造成蛻變的椎間盤破裂。
(三)臨床表現
1.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床體位:多數患者采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隻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症狀。合並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2.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彎則疼痛加劇;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彎則疼痛加劇。
3.脊柱活動受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製,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隻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4.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5.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由於個人體質的差異,該試驗陽性無統一的度數標準,應注意兩側對比。患側抬腿受限,並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為陽性。有時抬高健肢而患側腿發生麻痛,係因患側神經受牽拉引起,此點對診斷有較大價值。
6.神經係統檢查。腰3~4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時,可有膝反射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腰4~5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第2趾肌力常有減退。腰5骶1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外後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3、4、5趾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症狀嚴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縮。
如突出較大,或為中央型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現較廣泛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害症狀,患側麻木區常較廣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麵以下患側臀部、股外側、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兩下肢均有神經損傷症狀,但一側較重;應注意檢查鞍區感覺,常有一側減退,有時兩側減退,常有小便失控,濕褲尿床,大便秘結,性功能障礙,甚至兩下肢部分或大部癱瘓。
(四)診斷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根據臨床症狀或體征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
X線片需拍腰骶椎的正、側位片,必要時加照左右斜位片。X線征象雖不能作為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依據,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
在診斷有困難時,可考慮作脊髓碘油造影、CT掃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及突出部位。上述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患者並不能完全排除腰椎間盤突出。
(五)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材非手術療法的主要目的在於使椎間盤的突出部分和受刺激的神經根的炎性水腫加速消退,從而減輕或解除神經根的壓迫,使疼痛減輕或消退。非手術療法有臥床休息、牽引、按摩、理療、消炎止痛藥物及硬膜外注射類固醇藥物。
(1)臥床休息:這是最簡單的治療方法。生物力學研究已經證明,采用半抬高上身臥位,或屈髖屈膝側臥位,能明顯解除椎間盤和神經根壓力。臥床休息使患病部位靜止,也有助炎症消退。臥硬床,如能堅持治療,一般3~4周內可望緩解。
(2)牽引:牽引有骨盆牽引、垂直懸吊牽引及機械牽引,經過牽引使椎間隙增大、關節突關節拉開、後縱韌帶緊張,有利於突出的髓核部分複位。亦能明顯緩解椎間隙和神經根的壓力,從而緩解症狀。
(3)推拿、按摩和理療:推拿、按摩和理療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推拿、按摩可改變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相對關係,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但如使用不當也可加重突出並使症狀加重。
(4)藥物治療:非激素類抗炎止痛藥對緩解疼痛及消除炎症也有一定幫助。適當應用利尿藥亦可減輕神經根水腫充血。
(5)硬膜外激素的應用:硬膜外注射長效激素和麻醉藥物(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腿痛的好方法,60~85%近期效果良好,而長期效果亦可達30~40%。
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經非手術療法後症狀緩解或消失,然而仍有約10%的病員需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1)手術原則
①隻有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較重者才考慮手術治療。
②決定手術治療前,術者和患者均應了解手術僅能消除症狀而不能治愈椎間盤病變,使之恢複正常。
③術後脊柱仍應注意保護,不宜作反複彎曲、旋轉活動,特別應盡量避免在脊柱屈曲位搬運重物。
(2)手術方法
①傳統腰椎間盤摘除術。
②前路椎間盤摘除術。
③顯微腰椎間盤摘除術。
④經皮腰椎間盤摘除術。
隨現代手術技術及輔助設備的進步,手術趨向於對病患隻進行局限的軟組織剝離和骨性切除,減少椎管內的幹擾,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但新的微創手術方法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很好的掌握其適應證,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六)預防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可以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所以,預防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1.預防教育應積極向好發人群及患者進行宣傳教育,普及本病的基礎知識,使他們更好地配合醫生治病、防病。
2.健康檢查對從事久坐、久立、腰部運動較多的人群進行腰背部保護指導,防止反複損傷和過度勞損,並定期予以體檢。
3.勞逸結合應注意不要在一個固定體位下勞動、工作時間過久,特別是伏案、彎腰工作時,要間歇地變換姿勢,以使疲勞的肌肉得到休息。
4.改善工作居住環境,消除不利因素刺激長期受風、寒、濕等刺激常可引起腰腿痛或關節痛,平時應加以避免。
5.用腰圍支持保護,減少外傷,腰部外傷要及時診治。
6.糾正不良姿勢是預防的重點。長期不正確的立姿、坐姿、睡姿均可使腰背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可使腰背肌勞損,腰椎失穩,易於發生本病。
7.適當活動腰部,增強腰背肌肌力,增加脊柱的穩定性,對腰椎間盤的預防有很好的作用。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命門、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腰陽關、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風門、陽陵泉、承山、昆侖。
2.定位
命門—腰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海俞—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腸俞—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俞—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腰陽關—腰部,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秩邊—腰骶部,第4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
環跳—股外側部,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承扶—大腿後麵,臀下橫紋的中點。
殷門—大腿後側,承扶下6寸。
委中—胭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風門—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胭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承山—小腿後側,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昆侖—足背外踝後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二)自我按摩法
1.揉腰用雙手掌對腰骶及患側大腿進行揉按,力量不宜過大,以自己感到舒適為度,操作3分鍾。
2.點穴對上述諸穴進行點按,每穴1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
3.顛腳運動直立位,雙腳並攏,腳跟有節奏地抬離地麵,然後放下,如此交替進行,持續1~2分鍾。
4.踢腿運動雙手叉腰或一手扶物,雙下肢有節奏地交替盡力向前踢,後伸,操作10~20次。
5.伸展運動雙手扶物,雙下肢交替後伸,腳尖著地,盡力向後伸展腰部,操作10~20次。
6.轉腰運動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上肢肘關節屈曲平伸,借雙上肢有節奏地左右運動,帶動腰部轉動,操作10~20次。
7.伸腿運動仰臥位,雙下肢交替屈膝上抬,盡量貼近下腹部,重複10~20次。
8.挺腰運動仰臥位,屈雙膝,雙手握拳,屈雙手置於體側,腰臀部盡量上抬,挺胸,緩慢進行10~20次。
9.後伸運動俯臥位,兩臂及兩腿自然伸直,雙下肢交替向上盡力抬起,重複10~20次。
10.船形運動俯臥位,雙肘屈曲,雙手交叉置於腰後,雙下肢有節奏地用力向後抬起、放下,同時挺胸抬頭,重複10~20次。
11.擦腎俞雙手掌反身向後,用擦法在腎俞處進行操作,以局部透熱為度。
第四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一、疾病概述
(一)基本知識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於老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特點。
1.關於骨贅
(1)什麼是骨贅?骨贅又稱骨質增生、骨刺,是指在骨關節邊緣上增生的骨質,它是骨性關節炎的一種表現。由於近年來X線檢查的普遍應用,因而發現骨質增生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
(2)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嗎?骨質增生是一種人體生理上的代償功能,也是人體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它既是生理的,但又可能轉變為病理的。它可以使失去穩定性的骨關節得以加強,從而有利於骨關節的穩定性,但也可能造成對周圍神經、血管等的壓迫,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不過這僅占一小部分。
有研究表明,20歲以下鮮見骨質增生,20~30歲的骨質增生占11%,31~40歲占36%,41~50歲占78%,51~60歲占93%。可見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乃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年齡、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以及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床症狀;反之,出現臨床症狀者,也並不都有骨質增生。因為骨刺的有無、大小、多少與臨床症狀的輕重程度不成正比關係。引起臨床症狀的直接原因並不在骨刺。骨質增生在多數情況下並不都意味著是病,而是一種生理性的組織反應。
(3)骨刺能摸著嗎?保守治療能將其去掉嗎。骨刺多見於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由於它處在深層,外麵又有肌肉、韌帶、肌腱、關節囊等組織的包裹,所以,除位於淺表部位的骨刺以外,一般骨刺是用手摸不著的,隻能是通過X線片來確定它的部位,觀察它的形狀及大小。
一般治療隻能使症狀有所改善或緩解,但這時再拍X線片複查,骨刺仍依然存在,這就更說明保守治療不能將其去掉。
2.相關知識
(1)經常站立的人怎樣防止腰腿痛:經常站立的人如教師、外科醫生、售貨員等由於經常需要站立工作,腰椎間盤壓力很大,腰肌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極易造成腰腿痛。因此要特別注意:站立時經常變換姿勢,經常變換受力的下肢並盡量減少站立的時間。
(2)站立時哪種姿勢可預防腰痛:正確的站立姿勢是身體的重心落在腳後跟上,使上身呈稍向前彎的姿勢,兩膝或其中一膝稍微彎曲。
(3)經常久坐的人怎樣防止腰腿痛
①盡量不要久坐。
②座位要舒適,背部要靠在靠背上,這樣腰背肌可以大部分放鬆,以減輕腰部的受力,這一點對於長途汽車司機來講特別重要。
③經常變換姿勢。
④工作一段時間後要起身做一些腰背部的活動,如向右旋轉2~4圈、再向左旋轉2~4圈、彎彎腰、使勁挺挺胸等。
⑤經常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球類、遊泳、健身操等。
(4)經常運動的人怎樣防止腰腿痛:運動員、體育愛好者由於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尤其是對抗性比較強的運動,所以常會出現扭傷。如果不注意,就會造成傷處的積累效應,成為慢性損傷經久難愈。所以要注意劇烈運動以前必須先做充分的準備活動,讓肌肉活動開後再去運動,防止肌肉拉傷。
運動性損傷基本都有局部肌肉肌腱的出血、撕裂,所以必須經過足夠的休息、治療,讓傷處完全愈合後再參加體育活動。這個時間至少要2周左右。此外,運動前後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比賽的間歇。
(5)有腰腿痛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麼:有腰腿痛的人特別應該注意自己的活動姿勢,防止腰部的再次損傷。睡覺要睡硬板床,這樣腰肌處於放鬆的狀態,有助於損傷的恢複。而鋼絲軟床則使腰肌處於不斷調整、收縮的狀態。另外要經常鍛煉腰背肌,如俯臥或仰臥,兩臂伸直,用力使兩臂和兩小腿向一起靠攏,呈弓狀。還要適度參加一些體育鍛煉。
(二)病因病理
膝關節慢性骨關節炎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骨關節炎是指人體關節因老年而引起的退行性變。隨著年齡的增長,結締組織發生退行性變,軟骨隨著年齡增長及磨損,進而侵犯骨質,增生形成骨贅。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由創傷、畸形和疾病造成的軟骨損害,日久導致骨性關節炎。
(三)臨床表現
1.年齡多發生在50歲以後,肥胖者較多見。
2.膝關節疼痛逐漸加重。早晨起床或從坐位站起時疼痛特別明顯,稍微活動以後症狀可緩解,但活動過度疼痛又會加重。
3.關節活動障礙,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音,上下樓梯,上下斜坡不便,關節疼痛加重。
4.關節腫脹,嚴重者可引起股四頭肌萎縮。
(四)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2.X線檢查提示脛骨平台邊緣變尖,關節間隙變窄。
(五)診斷
1.多見於中老年,以肥胖者為多見。
2.膝關節疼痛,初期活動勞累加重,休息減輕,轉而持續疼痛,伴關節僵硬,活動後見好轉。
3.膝關節活動障礙,尤以上下樓梯、上下斜坡不便。
4.X線檢查提示,膝關節退行性改變。
(六)治療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變,自然病程一般不能逆轉,但通過治療,可解除症狀,改進活動程度,增強關節穩定性,延緩進程。
1.全身療法對患病關節加以保護,勿再受損或過度活動,以免骨贅、骨折或絨毛脫落人關節腔。嚴重時休息,或用石膏、夾板行外固定,減輕疼痛,防止畸形。關節可熱敷或理療。體形過於肥胖,應減輕體重。
2.藥物療法活血化瘀中藥可緩解症狀,減緩病程。若有局限性壓痛,可局部注射強的鬆龍25mg(配以適量2%普魯卡因),每周2次,每3次為一療程。其作用是抗炎,不能改變其退行性變,也不宜注射過多,以免發生類固醇誘導的關節病。口服非甾體消炎鎮痛劑可緩解疼痛。
3.體育療法適當關節活動可增強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但不可造成疲勞。
4.手術療法如果病人有持續性疼痛或進行性畸形,可考慮手術療法。手術以關節成形術、關節置換術為主。
二、點穴按摩
治療原則:活血、溫經、通絡、養筋
(一)點穴療法
1.取穴梁丘,血海,鶴頂,委中,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裏。
2.定位
梁丘—大腿前麵,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
血海—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鶴頂—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委中—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膝眼—屈膝,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
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足三裏—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指揉法施於膝關節周圍,約3~5分鍾。
2.按揉法操作在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鶴頂,血海,足三裏,委中,其中重點按揉內、外膝眼及鶴頂,每穴約3~5分鍾。
3.掌摩法施於膝關節及周圍,約5分鍾,直至有溫熱裏透的感覺。
4.搖髕骨,拇指與食指分別放於髕骨兩側提起,並左右搖動髕骨。
5.拔伸膝關節。
6.疼痛甚者,加擦法以及濕熱敷。
第五節 風濕性關節炎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是由風濕熱所引起的關節炎症。所謂風濕熱是由於A組溶血型鏈球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侵及結締組織。得了風濕熱可表現為風濕性關節炎。
兒童、青少年時期,當你發現自己關節紅腫、疼痛、皮下出現結節或紅斑時;當你發現自己伴有喉痛、全身發熱等反應時,你就應該想到是不是患了風濕性關節炎。而50歲以上的人群,當你發現自己經常限於幾個關節和肌肉酸痛發作,而且病變緩慢持久,也應該想到是否患了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關節畸形、僵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提高全民對本病的認識和了解很有必要。
2.風濕性關節炎與環境有關係嗎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生活條件的好壞密切相關。住房擁擠、衛生差有利於病菌的生長與繁殖,而長期營養不良使肌體的抵抗力低下,也易引起本病的發生。本病的發生也與氣候有關。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或潮濕是重要的誘發因素。北方地區好發於寒冷的冬季,南方地區則易在陰雨潮濕季節流行。
3.哪些人易患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女患病率相近。初發病例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學齡期兒童,而3歲以下的嬰幼兒極少患本病。近年來發病年齡有所延遲,許多初發病例為成年人。
4.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嗎遺傳因素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著密切關係。在鏈球菌感染者中,並非所有人都會發生風濕性關節炎,很多人並不患病,說明鏈球菌感染不是引起風濕性關節炎的充分條件。本病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由鏈球菌感染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此相關的遺傳物質位於HLA-B5基因。鏈球菌感染後,由於遺傳物質的異常,產生過度強烈的免疫反應而造成自身組織的損傷。
5.風濕性關節炎為什麼容易得骨質疏鬆關節炎發作時由於關節腫脹、疼痛、畸形,患者的活動受到限製,運動量減少,強度減低。骨骼肌的牽拉刺激作用對於維持正常的骨密度有重要作用。缺乏運動刺激會使骨骼鈣質脫落,骨密度降低。另外患者如果在較長時期內臥床休息,也會因尿液中鈣的排出增多而使鈣質代謝失去平衡,長此以往會引起血鈣異常和骨質疏鬆。
6.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真的能預報天氣嗎正常的機體細胞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有完善的調節機製,當外界濕度增加、氣壓降低時,細胞內液滲出。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關節炎症影響組織的調節機製,細胞內壓不能及時適應環境的改變,因而關節疼痛加重。
(二)病因病
1.病因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是由於感染了A型鏈球菌。鏈球菌屬革蘭氏陽性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人與動物的體表、口腔、鼻和腸道內,因培養時呈鏈狀排列,故稱。鏈球菌有很多種,可分為18個組,與風濕性關節炎有關的是A組溶血型鏈球菌。
2.病機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人體免疫係統能夠保護人體不生病。醫學上把外界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及人體內衰老、畸變的細胞稱為抗原,正常情況下,免疫係統可以對上述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能夠防禦外界的細菌等微生物的損害及清除人體內部衰老和畸變的細胞,從而消除了這些抗原對人體的危害。如果免疫反應是針對人體自身物質的,則為自身免疫。但當自身免疫反應過於激烈,超過了正常限度或持續時間過長,失去了正常調控,就會造成自身組織的損傷和功能障礙而導致疾病,轉變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A組溶血性鏈球菌的某些成分以及細菌產物具有與人體組織相同的抗原性,如細菌分泌的透明質酸與人體本身關節液及滑膜成分有共同的抗原性,細胞壁中層成分與人體心瓣膜和軟骨糖蛋白有相同抗原性等。A組溶血性鏈球菌進入人體後,由於其菌體成分或細菌產物具有抗原性,可誘導人體產生自身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既作用於細菌也作用於與其具有相同抗原性的人體組織,因此可以導致關節及其他組織的病理改變。
(三)臨床表現
1.在關節症狀出現之前約2~5周,常有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的表現,如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等,經青黴素治療後可完全恢複。病情較輕者可無明顯的感覺,有時由於症狀較輕,患者因關節炎就診時已忘記這些初始表現。
2.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表現為病變關節發紅、腫脹、皮膚溫度升高、疼痛及關節功能障礙,多數發生於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及肩關節等大關節。上述關節症狀往往可在較短時間內從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醫學上稱為“遊走性”。另外發作時往往伴有全身發熱、心髒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和舞蹈症等。但發作過後很少遺留關節功能障礙。
(四)診斷
1.近期有無鏈球菌感染證據,如扁桃體炎、咽炎等。
2.有無關節症狀,如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等。
3.相關實驗室檢查是否異常,如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血沉、C反應蛋白是否異常,尤其是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是否陽性。
4.實驗性治療是否有效。
5.有無風濕性心髒炎表現,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如果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則支持活動性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否則提示疾病不處於活動期。
(五)檢查
1.風濕四項檢查風濕四項,即抗鏈球菌溶血素0抗體、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四項,是最常規的檢查。
(1)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ASO,俗稱“抗O”):鏈球菌感染人體後,可誘導人體發生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因此通過對血液中這些抗體的測定即可確定是否存在鏈球菌感染。如果抗體檢測是陽性的,則表明體內存在鏈球菌感染。抗鏈球菌溶血素0抗體試驗以結果高於500單位為異常,表明病人在近期內曾有鏈球菌感染,可作為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指標之一。少數菌株在體內可不產生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故抗鏈球菌溶血素0抗體檢測陰性並不表明無鏈球菌感染。另外,如果在操作過程中有溶血反應,血清汙染或高膽固醇血症皆可使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增高,因此在結果分析時要排除這些因素的幹擾。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檢測是一種簡便、經濟的檢查方法。但由於抗生素的普遍應用,近年來輕症及症狀不典型者占相當比例,使得一部分患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並不增高。
(2)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ESR):在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中,紅細胞沉降率是最簡便而常用的檢測手段。紅細胞沉降率是指血液中懸浮的紅細胞在1小時內自然下沉的距離。通常情況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沉明顯增快。正常成人紅細胞沉降率男性為每小時0~15毫米,女性為0~20毫米。紅細胞的沉降速度與年齡和性別有關,隨年齡增長血沉逐漸加快。女性血沉比男性快。新生兒因紅細胞濃度高,因而沉降慢。孕婦因血容量增多,紅細胞濃度降低,故血沉加快,分娩後即恢複正常。血液中某些成分,如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等,可加速紅細胞的沉降。風濕性關節炎血沉增快,是由於血中白蛋白降低、纖維蛋白和球蛋白增高引起的。定期複查血沉對風濕活動的監測很有幫助。血沉增高表明風濕處於活動期;如果抗風濕治療有效,則血沉可逐步恢複正常;治療結束數周後血沉仍保持正常,提示風濕活動終止。
(3)C反應蛋白(CRP):C反應蛋白是機體對損傷或炎症刺激的一種急性期反應。C反應蛋白大於10微克/毫升可以認為異常。患者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濃度與炎症過程密切相關,炎症的急性期及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濃度升高。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期C反應蛋白高於正常,經治療後可恢複正常,因此C反應蛋白常用於監測風濕的活動性。C反應蛋白還用於判斷組織損傷的程度,如急性心肌梗死、外傷感染、燒傷及手術後等,在損傷後數小時內,C反應蛋白即迅速升高,2~3天達到高峰。如果手術後愈合良好,則3~4天後C反應蛋白水平很快恢複正常。因此C反應蛋白也可用於判斷術後病人是否存在並發症。
(4)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免疫球蛋白G為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多種病人的血清中,由於類風濕因子最初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發現的,因而稱之為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病人中,僅有四分之一患有類風濕性疾病。因此類風濕因子增高並非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定因素。
類風濕因子的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①判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性,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為70~80%,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類風濕因子持續增高表明病變處於活動期。
②估計預後,類風濕因子的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如類風濕因子處於較高滴度,預後一般不佳。
2.抽血檢查風濕四項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檢查風濕四項必須是空腹血,即當晚8點以後至第二天清晨抽血前不能進食任何食物包括水,否則會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另外,因檢測的是血清,所以抽出全血後應輕輕放置,不能把紅細胞弄破以至發生溶血。病人在送血過程中應避免劇烈震動。
(六)鑒別診斷
風濕性關節炎常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相鑒別。
1.怎樣區分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為遊走性,所謂“遊走性”是指關節炎的症狀可在較短時間內從一個關節轉移到另一個關節。每個關節炎症持續時間很短。在1~2天內可遊走到相鄰的幾個關節。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較為恒定,雖然有時早期亦可表現為遊走性,但每一關節炎症持續時間較長。風濕性關節炎治愈後不遺留關節畸形,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的過程,常因關節結構及骨質的破壞而導致關節畸形。
2.骨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有何不同骨關節炎,即骨關節病,也稱退行性關節病或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疾病。骨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的鑒別一般不難。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征為遊走性,每個關節炎症持續時間很短。在1~2天內可遊走到相鄰的幾個關節,治愈後不遺留關節畸形。骨關節炎多發於50歲以上者,常見誘因為損傷、肥胖和先天異常,不伴全身症狀,受累關節為負重關節及遠端指間關節,病程進展緩慢。
3.怎樣鑒別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性關節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青少年,發病前有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如咽炎或扁桃體炎等。特征為對稱性、遊走性關節炎,可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環型紅斑、皮下結節等表現。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升高,血尿酸正常。急性痛風則表現為反複發作的急性關節炎,尿酸增高,秋水仙堿治療有明顯好轉。確診需在發作時關節液中查到被中性粒細胞吞噬的尿酸鹽結晶。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宜分部取穴。
(1)下頜關節:下關、合穀。
(2)脊椎關節:相應夾脊穴、殷門、委中、大椎。
(3)肩關節:肩髃、肩髃、肩前。
(4)肘關節:曲池、少海、天井。
(5)腕、指掌、指關節:陽池、中泉、大陵、八邪。
(6)腰骶關節:腰陽關、十七椎、夾脊穴。
(7)骶髂關節:大腸俞、小腸俞、壓痛點。
(8)髖關節:環跳、居髃。
(9)膝關節:膝眼、粱丘、陽陵泉。
(10)踝關節、蹠趾關節:解溪、丘墟、太溪、八風。
(11)加減:急性期加大椎、曲池;煩躁加內關、血海、三陰交;痛甚加合穀、太衝。
2.定位
下關—閉口取之,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凹陷處。
合穀—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約第二掌骨中點處。
殷門—臀下橫紋正中下6寸。
委中—胭橫紋中央,兩筋之間。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
肩髃—上臂外展時,出現兩個凹陷,在前方凹陷處。
肩髂—肩髃後1寸處。
肩前—肩髃前1寸處。
曲池—屈肘,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少海—屈肘,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天井—屈肘時,尺骨鷹嘴上方1寸許凹陷處。
陽池—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
中泉—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橈側的凹陷中
大陵—腕橫紋中央,兩筋之間。
八邪—手背,微握掌,第1~5指問,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
腰陽關—第四腰椎棘突下。
十七椎—第五腰椎棘突下。
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約位於髂脊上緣平線上。
小腸俞—平第一骶後孔,後正中線旁開1.5寸。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外中1/3交點處。
居髃—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膝眼—屈膝,髕韌帶兩側凹陷處。稱為內、外膝眼。
梁丘—髂骨外上緣上2寸。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溪—踝關節前橫紋中央,兩筋之間。
丘墟—外踝前下方凹陷中。
太溪—內踝最高點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八風—足背側,第1~5趾間,趾蹼後緣赤白肉際處,一側四穴,左右共八穴。
內關—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血海—屈膝,髕骨內緣上2寸。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
太衝—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
(二)自我按摩法
1.頸部自我按摩法
(1)鬆頸:用食、中、無名指三指推、揉頸根部,然後用拇、食、中指以拿法拿頸根部,使肌肉放鬆。再以食、中二指揉頸椎橫突附近肌肉,使之有酸脹感。並順筋往下拿頸後諸肌與胸鎖乳突肌,拿肩井,提拿斜方肌上緣。
(2)扳頸:由他人進行。站在患者健側,一手叉開,以虎口或大拇指緊抵病人病變頸段,另一手放於患側頂、顳部、兩手施力,將頸部板向一側。注意抵頸部的手不可壓迫頸動脈,用力不可過猛。
(3)動頸:由他人進行。一手放在對方頭部,另一手放在頸部,依次使頸部做後伸、左、右旋轉、健側屈和環繞活動。活動的幅度應盡可能地大,但應緩慢,以免引起頭昏,疼痛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