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390—487),北魏文學家。字伯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初被征為中書博士,遷侍郎,授太子經書。曾與崔浩同修國史,後浩以國史案被殺,他以太子營救得免。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人。在東晉初年,拓跋部還是我國東北的一個遊牧部落,後來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經濟製度。386年,鮮卑貴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後,任用了一批漢族士人當他的謀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崔浩。
崔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下了很大功勞,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魏太武帝即位以後,他擔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權,還派了幾十名漢族士人擔任各地郡守。這樣,他和鮮卑統治者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曆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兩個文人偏偏別出心裁,勸崔浩把國史刻在石碑上,讓百官看,來提高崔浩的聲望。崔浩自以為功大官高,沒有什麼顧慮,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費用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國史事後,太子埋怨高允說:“一個人應該見機行事。我替你告饒,你怎麼反而去觸怒皇上?我想起這件事,真有點害怕。”
高允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曆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及其他人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給他呢?殿下救我之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幹的。”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幾家親戚滿門抄斬。但是由於高允的直諫,沒有株連到更多的人。據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殺死。
說真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尤其隨著閱曆和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戴著麵具生存,尤其在麵對生死問題上。但高允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即使麵對滿門抄斬的後果也不昧著良心說假話。
做人做事就要堅守律則,高允的持正不阿表現了一個正人君子的氣節和正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