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稱為“三蘇”,與漢末的“三曹父子”齊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蘇軾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他與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在政見上有很大的分歧,也曾受到過排擠,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些而心存不滿懷恨在心。盡管他與王安石有分歧,卻對事而不對人,並沒有將新法一概否定,而是充分肯定新法中積極的一麵。
北宋初期,製訂了一種差役法,到王安石變法前一直沿用。一種法律,隻有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才會逐漸地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民戶們在充役時並不懂各項勞役的技藝要求,監督的官員又暴虐地驅使責打,有的民戶因應差而破產,地狹人眾之鄉,竟也有終歲服不完勞役的。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改為“免役法”,使民戶按等第高下交錢,以錢雇役。但這往往又會成為一種新的負擔,直接的受害者還是普通百姓。
其實,王安石的變法是為了民富國強,希望能夠以此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使北宋王朝的統治能夠得以鞏固。
但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被罷相。由於王安石與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複相後仍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其子王霧的病故,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溘然病逝。
新法失敗後,反對新法的司馬光代替王安石為相。司馬光隻知免役法之害而不知其有利於百姓的一麵,製定了恢複差役的政策,安排主管人員,設置專門機構,蘇軾也在其中任職。
關於這件事,蘇軾不從成見出發,而是直陳自己的觀點,他說:“法律有連續性,事情才容易辦,事情隻有逐漸進行百姓才不會受到驚擾。現在您要驟然罷免役法而行差役,這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意見反映到宰相那裏,司馬光對此不以為然。蘇軾仍堅持自己意見,又到政事堂去陳述。司馬光這次可急了,憤怒地指責了他,但蘇軾無所畏懼,繼續說:“以前韓琦曾就陝西義勇的事務提出主張,您當時是諫官,當堂與他爭辯十分盡力,韓琦為此很不高興,您並不顧忌這些。我過去曾親耳聽您說過當時的詳細情況,怎麼今天您當了宰相,就不許我把話說完呢?”司馬光也被他責問得笑了起來。蘇軾就是這樣守正不阿。他為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口碑甚佳。至今,在黃岡、杭州、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蘇軾體國愛民,直言敢諫,他的人品正如他的詩一樣豪邁正直。蘇軾持正不阿、不畏權勢的崇高品質和他的事跡在曆史的長河中經久流傳,深受後人稱讚。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誌的人。
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小王安石16歲,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棟梁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此時,受到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但關鍵在於,在錯綜複雜的社會情況麵前,在“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之教”的國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麵前,改革的動作到底是激進好抑或是漸進好?王安石思想竣急,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並非不主張變革,他隻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