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節 寧死不為敵偽唱戲(2 / 2)

舊時民間戲曲藝人學藝多是采用“師徒傳承”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大體有四種形式:一曰“設堂授藝”,又稱“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學藝”;三曰“手把徒弟”,又稱“私房徒弟”;四曰“拜師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學藝最苦。這是因為“設堂授藝”招收的多為梨園世家子弟;“家塾學藝”必是殷實之家,有錢聘請教師;“拜師深造”則是有一定造詣的藝人為了更大的長進和更廣的社會認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為得傳人而主動收徒的。如:馬長禮唱紅之後,楊寶森、馬連良均希望收其為徒,經協商馬長禮被楊寶森收為徒弟,被馬連良認為義子。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區),於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後,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企圖乘其不備,一舉奪取幽州。

宋軍於二十二日回師河北,二十九日大軍雲集鎮州(今河北正定)。六月十三日,宋太宗率軍數十萬兼程北上。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為阻止宋軍北進,率軍迎戰於沙河(今河北易水),被宋軍擊敗。二十三日,宋軍兵臨幽州城下。幽州城堅壘固,方圓30餘裏,由遼南京留守韓德讓等率8萬兵士駐守。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軍屯於得勝口(今北京昌平西北),得知奚底軍敗,為避宋軍鋒銳,遂以奚底之青色軍旗置於得勝口誘敵。宋軍輕敵冒進,斜軫設伏兵襲其後,宋軍受挫。二十五日,宋軍以少數兵力與斜軫軍相持於清沙河(今北京清河地區),集中主力四麵圍攻幽州城。在宋軍強大攻勢下,城中人心浮動,遼鐵林都指揮使李劄盧存率部出降,城中更加不穩。時屯兵燕山後的遼將耶律學古率兵趕來救援,城中稍安。宋軍攻城不下,太宗於二十六日領兵轉至城北打斜軫軍,激戰竟日,斜軫軍敗退。三十日,宋軍再次攻城,300餘人一度登上城頭,被學古軍擊退。宋軍頓兵堅城之下,將士倦怠厭戰。

六月三十,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急令援北漢回師途中的耶律沙往救,又命耶律休哥率五院精騎增援。七月初六,耶律沙軍先抵幽州城外,與宋軍戰於高梁河畔,被宋軍擊敗。宋軍乘勢追擊,時近黃昏,休哥軍人持兩炬突然由間道而至,宋軍不備,休哥與斜軫合軍分左右兩翼向宋軍猛烈反擊,城中的耶律學古軍聞援軍至,亦開城出擊。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全線潰退,僅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遼軍追至涿州(今河北涿縣)乃止。“楊徒馬兒”一時為梨園佳話。而“手把徒弟”則多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求謀生之道才投師學藝,因此,入師門之前先要簽訂相當於“賣身契”的文書,稱做“關書大發”。

程硯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3歲時便在天橋東大市浙慈館票房和丹桂茶園邊學戲邊“借台演出”。詩人、劇作家羅癭公慧眼識珠,在得知程硯秋變嗓仍須為師父赴滬演戲後,毅然借款七百銀圓為其贖身,使程硯秋提前兩年出師。之後,又幫助程硯秋調養嗓子,學習文化,拜謁名師。可謂:培育英才,不遺餘力。

程硯秋沒有辜負羅癭公的苦心栽培,在藝術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與“梅派”創始人梅蘭芳、“尚派”創始人尚小雲、“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名震京城,聲播海外。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曆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麵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誌。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麵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淨、醜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麵”。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的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薑維、常遇春等;紅色用作輔色暗示人物命運,如蔣忠、華雄、高登等;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項羽、楊七郎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彪悍、陰險、凶狠殘暴,如龐涓、宇文成都、典韋等;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剛強驍勇、粗獷、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程咬金、公孫勝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象征陰險狡詐的壞人,如曹操、嚴嵩、趙高、秦檜、司馬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