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舊金山書店“朝聖”(1 / 1)

到舊金山書店“朝聖”

文教走廊

作者:安德魯·懷特黑德

書店還是教堂?

舊金山一位文學愛好者告訴我,“城市之光”不僅僅是書店,還是教堂。

“垮掉一代”的詩人們更有可能不信上帝,而不是虔誠崇拜。用宗教術語來形容他們的精神大本營,猶如“垮掉派”詩人作品中的不和諧音符。

不過,說“城市之光”是教堂,本意其實是讚揚,指的是這家書店既是人們敬仰之地,也是公共場所。書店60多年前在舊金山熱鬧的北灘附近掛牌開張,創始人包括詩人勞倫斯·弗林蓋蒂。當時,這家小書店是反文化的燈塔,以出版艾倫·金斯伯格的長詩《嚎》名聲大振。書店弘揚“垮掉派”、吸引來一批新潮文學青年,包括傑克·凱魯亞克、格裏戈裏·科索、威廉·巴洛斯等。

《嚎》麵世之後,弗林蓋蒂以“出版淫穢作品”的罪名被逮捕,不過後來法官判他無罪釋放。

現在,書店店麵已經比從前大了許多,每周7天開門至午夜。這是能讓人感覺賓至如歸的那種書店。四處擺放著舒適的座椅,掛著告示請顧客“坐下來讀讀書”。

和任何一家好書店一樣,“城市之光”的藏書也是五花八門、非常全麵。如果說書店是教堂,那麼樓上的一間小屋就應該算聖殿,這裏的書架上擺滿了“垮掉派”作品以及“城市之光”出版的詩歌。

“垮掉一代”?嗯,有人可能會說,與搖滾樂一樣,垮掉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早期美國最創意的一個現象。放蕩不羈、驚世駭俗;伴隨著酒精、爵士樂、避孕藥、大麻;隨心所欲的散文、標新立異的詩篇、四海為家的自由。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是垮掉一代享有盛名的經典代表作。我上中學期間看過,立刻著迷。後來不敢再看第二遍,生怕書的魔力突然蒸發。

所以,對我來說,能到“城市之光”來轉一轉——不好意思,再用一個宗教字眼——也有一點像是來朝聖。

書店和井然有序的書架仍然是最優秀的,但這卻是一種略有克製、中年人一般的激進,而不是熱血沸騰的青年人的狂熱。對我來說,這也很合口味。

“垮掉一代”最初是美國東海岸的文化現象,金斯伯格和弗林蓋蒂都是來自紐約,但後來卻在美國的另一邊安家落戶。

另類首都

舊金山是美國的“另類”首都,過去幾十年一直如此。

步“垮掉一代”之後塵,舊金山的海特·黑什伯裏成了嬉皮士的天堂。就像歌裏唱到的一樣,“要去舊金山,頭上一定要戴花。”

嬉皮運動更注重音樂、演藝,而不是文學,與“垮掉”運動相比,政治色彩更加濃厚,至少在我看來,給舊金山留下的文化烙印不如“垮掉派”明顯。

1967年的“愛之夏”張開雙臂擁抱了同性之愛。

矽穀“牛人”安家的舊金山,既是全世界最“精通數字”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文學底蘊的城市之一。

另一間特殊的書店

對於那些收藏政治手冊、傳單的人來說,舊金山也是“天堂”,具體點說,這個天堂就是嶄露頭角的Mission區一間二手書店的樓上。

我承認,我們這類人確實不多,但是別忘了,舊金山歡迎各色少數派。

這間名叫Bolerium的書店自稱專營社會運動印刷品,包括政治、民權、環境、女權、生活方式等方方麵麵。

書店庫存總計6萬件。我問店主,最暢銷的是哪些?他回答說,描寫同性戀的通俗小說以及美國托洛茨基主義作品。我猜想,這兩類之間應該沒有重疊。但是轉念一想,這可是舊金山,最好別武斷。

書店內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冊子、傳單。攝政時期激進的諷刺短文、傳統的保守黨宣言、左翼歌詞、右翼競選傳單等。

這樣脆弱不堪的印刷品居然能保存這麼久,真讓人吃驚;有些精選品的賣價也讓我大跌眼鏡。

你可能會說了,誰會花一頓豐盛的晚餐或一瓶好酒的價錢去買一張西班牙內戰期間無政府主義者在巴塞羅那街頭散發的傳單?

答案是,絕對正常的普通人。比如說,我本人。(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