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嘉慶以後,準許在紫禁城內騎馬和乘轎的範圍逐步放寬。嘉慶十年,特許紫禁城騎馬大臣年過七十者,以兩人抬小椅乘坐。二十四年,下令旗籍大臣六十歲以上,漢臣六十以上並曾賞朝馬者,均可乘肩輿入朝,至應下馬處下輿。年齡更大些的官員,還可以乘轎入內城。後來更有在紫禁城內坐暖轎的情況出現,道光間,七十七歲的大學士長齡、八十歲的大學士曹振鏞、八十六歲的大學士富俊等,都可在紫禁城內坐暖轎,用以禦寒,也是對老年大臣的特殊優待。
賞朝馬製度中,後來用的最多的還是二人抬的椅轎,也稱為腰輿,與乾隆時用兩根抬杆綁在椅子兩側有所不同,這種腰輿是把椅子固定在平板上,兩邊綁短木杆,行走時並不抬在轎夫的肩上,而是抬在腰部,增加了穩定性和安全感。(清-方浚師《蕉軒隨錄》卷五,中華書局,1995年2月版,193-194頁。)
晚清時期,清廷禮製多被打破,而賜紫禁城騎馬之製,也變得較為普通了,鹹、同以後,得到此種賞賜的人不一定就年老,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勞,且得此賞賜的人也很多了,看來已不是什麼“殊榮”了。此時,這已是慈禧太後控製、籠絡朝臣的手段之一了。如鹹豐間,工部左侍郎杜翰、戶部尚書柏葰均加恩“賞紫禁城內騎馬”。禮部右侍郎剛毅因護送慈禧西逃,李鴻藻因鎮壓撚軍“有功”等,均“加恩”在紫禁城內騎馬,慈禧之父惠征官僅侍郎,亦準在紫禁城內騎馬。
同治帝登基時,特命準恭親王奕在紫禁城內坐四人小轎,這裏不僅是乘暖轎,而且是四人抬的轎子,顯示出特殊恩寵:“恭親王以議政王在軍機處辦理一切政務,勤勞懋著,加恩著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以示優異。(清-梁章钜、朱智《樞垣記略-恩敘》卷十一,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109頁)這與乾隆時張廷玉、鄂爾泰轎子類似而地位更有甚之,因為此時辛酉政變剛剛成功,西太後著意籠絡恭親王,才出現了這種特殊情況。
然而不管怎麼說,能夠賜紫禁城騎馬,也還是有清一代對臣下的一種禮遇,也是曆史上輿轎製度中一個特殊方麵,從中可看到社會生活和政治的變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