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葩,對世界文化的成熟與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大量外來文化進入華夏大地,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在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中國文化起著十分顯著的主導作用。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古代社會的文明中心。它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一、古代中國科技文化的成就與傳播
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主要反映在思想精神領域,而在科學技術方麵則顯得蒼白無力。其實不然,中華民族的先輩們,不僅在神州大地上創造出了璀璨的精神文化,而且還培育出了超越於那個時代、領先於世界的科學技術文化,為人類物質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一)天文學
在古代社會,中國是世界上觀測天文現象最精確的國家,也是保存天象記錄最豐富的國家。現在世界上公認的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前28年5月10日。據《漢書·五行誌》記載:“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歐洲記錄太陽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記錄晚800多年。據統計,從西漢直至明代的1600餘年間,中國古代典籍中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多達百餘次,而且完全憑肉眼觀測所得。
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十九年(前1034),“有星孛於紫微”。這是對彗星的最早記錄。《左氏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前613)七月,“有星孛於北鬥”。這顆“孛於北鬥”之星就是哈雷彗星。這是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歐洲最早記錄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最早記錄哈雷彗星是在公元66年,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的平均周期為76年,而從春秋至清代的2000餘年間,中國古書中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共有31次,幾乎沒有漏載過。
世界有關隕石的最早記載也是出於古代中國人之手。《竹書紀年》載:“夏帝癸十五年(前1599),夜中隕石如雨。”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隕星落地後墜入地底很深處,“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不但如此,他還認識到隕星的主要成份是鐵。直到1803年以後,歐洲人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到地麵的殘餘物。
中國人還最早記載了日蝕(或日食)。《尚書·胤征》記載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荒酒失職,沒有預測出當年發生的日食,受到夏王的征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已發現的殷商甲骨文中有5次日食記錄。《春秋》一書中有37次,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的日全食,比希臘塞利斯記錄的日食早135年。伏爾泰曾高度評價中國人說:“全世界各民族中,唯有他們的史籍持續不斷地記錄下日蝕和月球的交會。我們的天文科學家在驗證他們的計算後,驚奇的發現,幾乎所有的記錄都真實可信。”此外,戰國時魏人石申繪製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張星象圖,西漢初年的《淮南子》一書還探討了日蝕形成的原因,唐代僧一行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等等。
正是由於天文學上的巨大成就,才使中國在古代就有了先進的曆法,並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發明了最早的指南針——司南,由此將天文知識成功地運用於航海。
與其它文化成就一樣,中國天文學成就外傳的基本渠道是: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向南傳播到越南和印度等國,並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波斯、阿拉伯,然後擴散到歐洲。
(二)數學
古代中國在數學方麵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首推十進位值製。史載:“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尚書》中每見“億兆”、“兆民”(十萬為億,十億為兆)之文,商代甲骨文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13個數字記數,足見中國遠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使用了十進位值製。這種記數法與現行的阿拉伯數字,除符號不同外,別無二致。而歐洲使用笨拙的羅馬累計法,一直延續到12世紀。古巴比倫人和中美洲的瑪雅人雖然采用位值製,但巴比倫是六十進位,瑪雅人是二十進位。印度到公元6世紀末才開始使用十進位值製,而且很可能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所以李約瑟指出:“西方後來所習見的‘印度數字’的背後,位值製早已在中國存在兩千年了。”“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製,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
成書於公元前後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目前所知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數學著作。這兩部著作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數學領域裏的最高成就。《周髀算經》中有關於勾股定理的詳細記載、圖解及論證,我們稱為商高律則,而歐洲人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傳說該定理為殷人商高所發現,至少不比希臘人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晚。《九章算術》將246個實際問題分列於九個數學分章之下,加以解答,類似今天的《數學題解》之類的書籍。該書在人類數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正負數的發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堪稱數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富盛名的數學家要數劉徽、祖衝之。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第一次提出了極限思想,並創造使用割圓術,由圓內接正192邊形計算出圓周率為3.1416,指出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其周長就愈逼近圓周長。祖衝之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確定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直到1000多年以後,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和法國數學家維也特才打破了祖氏紀錄。
中國古代數學在宋元時期達到繁榮的頂點,湧現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秦九韶、李治、楊輝和朱世傑成就最為突出,被譽為“宋元數學四大家”,在國際數學界也有很大影響。其中,秦九韶在其聞名於世的巨著《數學九章》中創造的“大衍求一術”,不僅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序”。美國科學史家薩頓稱秦九韶是“他那個民族,他那個時代,並已確實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中國數學最早外傳到朝鮮和日本。早在6世紀時,個別佛教僧侶就把中國算術原文從朝鮮帶到日本。在朝鮮三國時代(57-668),有關田地、農作、租稅等計算法,據信都是來自《九章算術》。日本古代學校所用數學教科書為《孫子》、《九章》、《周髀》等。中國數學對印度等國也有影響。有學者認為印度的幾何學“來自希臘和中國”。例如印度數學家巴斯卡拉對勾股定理的證明,和中國數學家趙君卿的證法完全一致。蘇聯學者曾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數學和希臘、羅馬、印度、中亞細亞和中世(歐洲)的關係還很少研究。但是這種關係是存在著的:不少國家的數學手稿上,算題的數據恰恰與中國的原著相同。”
(三)醫藥學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腹內寄生蟲(稱為蠱)、蛀齒(稱為齲,即牙蟲病)等疾病的記載,並有了根據病症表麵所在部位,對病症進行分類的觀念。在戰國後期(約公元前三世紀前後)成書的《黃帝內經》,是當時的“醫生”根據各自的診治經驗,集體編撰而成的重要醫學典籍。該書共記述了44類311種病候。漢代的《神龍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書中收錄了各類藥物364種,對每種藥物的主治疾病、性味、產地和采集都有詳細記述。公元659年,由唐朝政府組織蘇敬等人修成並頒行的《新修本草》,載藥9類844種,是中國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比西方最早的藥典——1494年成書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藥典》早835年。東漢時期,被人們譽為“醫聖”的張仲景編撰了《傷寒雜病論》。該書講究理、法、方、藥相契合。理就是辨病理論,法即治療方法,方即配方、藥方,藥就是實施治療。它為中醫臨床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巢元方編撰的《諸病起源論》和“藥王”孫思邈編撰的《千金藥方》都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界的重要醫學著作,至今仍有著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時珍於1578年完成的不朽巨著《本草綱目》。全書52卷190萬字,共收錄藥物1892種、插圖1162幅、醫方11096首,全麵係統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藥物學成就,涉及動植物、礦物、化學、地質、農學、天文、地理等許多科學領域,不僅對中國醫藥學和自然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海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1647年,《本草綱目》第一次被譯成拉丁文,後來又被譯成英、日、德、俄等多種文字流傳於世界,其中英譯本就有10餘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達爾文高度評價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另外,中醫診療方法之精髓的針灸療法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廣泛使用。在唐代,中國的醫藥學對日本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當時傳入日本的醫藥學著作達1309卷。日本政府還規定,醫學專業學生必須研讀中國醫學典籍《素問》、《黃帝針經》、《明堂脈訣》等。宋朝曾兩次向朝鮮贈送醫書《太平聖惠方》,並派遣醫官帶去藥物百種。這一時期,中國的朱砂、牛黃等60多種藥物也大量運往歐洲。元代,中國針灸醫生曾奉命赴越南治病。中國針灸療法和薑茶、大黃等多種藥材還傳往阿拉伯國家。由於中國醫藥學的世界性影響,波斯醫生專門著書介紹中國醫藥學。
(四)重大技術發明
古代的中國出現了以“四大發明”為主體的重大技術發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1.造紙術
早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之前數百年,中國已經發明了造紙術。中國紙的製造最初由蠶絲衍化而來。《說文》就稱:“紙,絲也。從係氏聲。”可見,早期的紙用絲絮黏成。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了西漢初期的麻紙,成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在此前後,新疆羅布淖爾、陝西扶風、甘肅居延、敦煌馬圈灣、天水放馬灘等地也都有西漢麻紙的發現。這些考古發現確鑿表明,中國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發明了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把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製成的紙獻給漢和帝,這就是後來所謂的“蔡侯紙”。“蔡侯紙”的出現,是人類用紙張取代竹、帛的關鍵性轉折。隋唐五代時期,造紙用料進一步發展,除麻紙、植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杆紙和新式的竹紙。
中國的造紙技術先傳到了朝鮮和越南。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傳到歐洲的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等地。據《日本書紀》記載,610年高句麗僧人曇徵將造紙術帶入日本,8世紀中葉又從中亞傳到阿拉伯。公元750年,大唐帝國與波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在怛羅斯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發生戰爭。此次戰爭,大唐軍隊戰敗,大批中國兵士被俘。更有影響的是,它引起了古代世界科學技術的一次重要交流。由於被俘士兵中有不少造紙、紡織等行業的工匠,致使中國的造紙和紡織技術傳入了中亞、西亞各國。阿拉伯人在撒馬爾汗等地建立起了第一批造紙工場。8世紀初,巴格達建立了造紙廠,據說還招有中國造紙工人。此後,在大馬士革也出現了發達的造紙業,紙品遠銷歐洲各地,造紙術隨之傳入歐洲。從公元751年起,阿拉伯人壟斷歐洲紙市場達400多年。歐洲的第一次造紙記錄是在公元1150年。這一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在那裏開設造紙場。直到1212年以後,造紙工場才在歐洲迅速發展起來。造紙術的傳入,結束了歐洲落後的羊皮紙時代,加快了人類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進程。1690年,中國的造紙術傳到美洲。
紙的發明與傳播,對人類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在歐洲,它大大縮短了歐洲近代化的過程和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史學家威爾森斯認為:“沒有從中國傳入的紙,也不會有文藝複興。”“紙對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
2.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兩晉時期,人們借鑒古代印璽和石刻的經驗發明了墨拓技術。隋代,在墨拓的基礎上發明了真正的印刷術——雕版印刷。8世紀前後,雕板印刷已在中國普遍采用。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剛經》,雕刻精美,圖文渾樸凝重,墨色濃厚勻稱,清晰顯明,表明當時的雕印技術已經達到高度純熟的程度。這件珍品一直保存至今,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比我國晚了近600年。到宋代,畢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從此印刷事業飛速發展。至19世紀末,中國印刷的書籍超過了世界其它地區印書的總和。我國雕板印刷術在8世紀至10世紀之間傳到朝鮮。公元13世紀,伊朗已經掌握了中國的雕板印刷術,並用此來印刷紙幣。在14世紀前後,歐洲出現雕板印刷品,其原料和製作方法與中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