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外國文化在中國(1 / 2)

當中國古代文化日益繁榮並深深地影響著世界時,外國文化也通過不同的渠道傳入中華大地。中國在不斷向外輸出自己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吸取著外國文化的營養。

一、物質文化

從漢代開始,外國輸入中國的物品開始增多。首先是植物新品種的輸入。漢代時,由中亞、西亞輸入中國的有葡萄、苜蓿、石榴、紅蘭花、酒林藤、胡麻、胡豆、胡瓜、胡蒜、胡蔥、橄欖等。從東亞和東南亞輸入的有甘蔗、香料和藥材等。其次是各種珍禽異獸的輸入。主要有獅子、犀牛、孔雀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亞康居、大宛的名馬對中國馬種的改良起了促進作用。其三是珍奇物品的輸入。據《漢書》記載,主要有大秦的珊瑚、海西布、水銀、琥珀等,中亞的瑪瑙、車渠等物,南亞和東南亞的瑁、重陸、水珠貝等。其四是生產技術的輸入。琉璃在漢代就已輸入中國,但製造術的掌握則是在北魏時期。“世祖時,其國(大月氏)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

二、自然科學

(一)醫學

早在隋唐時期,中國醫學就吸收了不少印度和阿拉伯的醫學成就。據《隋書》記載,當時從印度翻譯過來的醫藥學著作即有《龍樹菩薩藥方》4卷、《西域諸仙所說藥方》23卷、《香山仙人藥方》10卷、《西錄波羅仙人方》3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4卷、《婆羅門諸仙藥方》20卷等。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藥方》中就包含了不少印度醫藥成分。中國名僧義淨在他所著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曾專門介紹印度傳統醫學的“八分醫方”。他說:“言八醫者:一論所有諸瘡,二論針刺首疾,三論身患,四論鬼瘴,五論惡揭陀藥,六論童子病,七論長年方,八論足身力。”阿拉伯人的醫學成就也對中國唐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本草》、《海藥本草》、《酉陽雜俎》等書就記載了許多來自阿拉伯的藥材,如供藥用的綠鹽(醋酸鋼化石)、釩石、胡黃連、縮砂蜜等。元朝更加注意吸收阿拉伯醫學成就。元朝設有專門管理阿拉伯的藥物和診治事宜的機構——“廣惠司”,並在大都和上都專門設置回回藥物院。元朝的秘書監還藏有阿拉伯名醫的巨著《醫典》,並據此原本編譯成中文藥典《回回藥方》。

(二)天文

據有關資料記載,隋唐時期已有不少印度天文書籍傳入中國,並被譯成漢文,如《婆羅門天文經》21卷、《婆羅門竭伽仙人天文說》30卷、《婆羅門天文》1卷、《摩登伽經說星圖》1卷等。在唐代,還有不少印度天文學家在中國的“司天台”工作。印度人翟曇悉達不僅為唐朝譯過印度著名曆書“九執曆”,並且編了一部《開元占經》。到成吉思汗時,中國的天文學者與阿拉伯天文學者進行了頻繁的學術交流,並在此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天文學成果。忽必烈還設立回回司天台,由穆斯林色目人主持天文觀測並編製回曆,供伊斯蘭教徒使用。至今在巴黎還藏有一份由撒馬爾罕的阿本·阿合馬編製的獻給中國蒙古統治者的太陰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