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中西文化的交彙與衝突(3 / 3)

總之,近代中國文化仍深深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她那輝煌的成就,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

二、中國人對待近代西方文化的態度

麵對西方文化的滲透與挑戰,中國人在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上,經曆了一個由盲目排外到洋為中用的過程。

(一)全盤拒絕西方文化

1840年以後,除少數進步人士以外,大多數中國人均對潮水般湧來的西方文化持排斥與全麵拒絕的態度。長期以來,在創造過燦爛文化的中國人眼裏,中國是天下的中心,中國之外的國家都是蠻夷戎狄,中國之外的人民也都是化外之民。以至於像林則徐這樣的先進人物,也曾認為“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中國一旦絕市閉關,西方各國人民的生計就會沒有著落。又如曾積極抗英、為國捐軀的兩江總督裕謙也發布命令道:“有傳抄夷書夷事者,即行銷毀,不準傳播。”在19世紀80年代,中國曾為修築鐵路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一些守舊官員居然提出修鐵路有“五害”:一害舟車,二害田野,三害根本,四害風俗,五害財用。有的官員又提出修建鐵路有“四失”:資敵、擾民、失土、奪民生計。更有甚者,列舉出鐵路弊端25條:“勢之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文祥盲目排外,竟到了“睹電杆而傷心,聞鐵路則掩耳”的地步。在義和團中,連“洋”字都提不得,即使是必須使用的東西,也隻能改名後方能使用。洋貨改稱廣貨,洋藥改稱土藥,洋錢改稱鬼鈔,洋槍改稱鬼銃,東洋車改稱為太平車,鐵路改稱鐵蜈蚣,電線改稱千裏杆。

(二)“中體西用”

最早提出“中體西用”思想的是馮桂芬、薛福成、王韜和鄭觀應等人。他們的這類言論眾多,諸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取西人器術之學,以衛我舜、湯、文、武、周、孔之道”,“器則取諸西國,道則備當自躬”,“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後來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的實質是在堅持封建製度的根本前提下,有選擇地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盡管這種思想有著明顯的守舊色彩,但和全盤拒絕與盲目排外思想較之,它仍有著不容忽視的進步作用。

(三)“全盤西化”

國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麵反思的時候,曾出現了“全盤西化”的極端傾向。這主要表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錢玄同曾提出“廢止漢字”。胡適則更為極端,他說:“隻有一條路,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製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中國的唯一出路是:“死心塌地地去學人家,不怕模仿,……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就連陳獨秀在當時所發表的一些文章中,也表現出“全盤西化”的思想。“全盤西化”顯然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在一個富有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國度裏,搞“全盤西化”也就是搞“民族虛無主義”,這是不可想象的。

(四)“洋為中用”

中國人在經曆了若幹年的痛苦探索以後,終於找到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觀念,這就是“洋為中用”。毛澤東曾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對於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後來他又在《論十大關係》中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江澤民同誌也指出,我們必須“積極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把它熔鑄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指出:“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製。”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指引下,中華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懷,勇敢地吸收著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獨有的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