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豬無糟與十不足(1 / 1)

豬年將至,燈下握管凝思,不禁使我想起關於豬的不少掌故來。

明朝有個知州(地方官),日以酒色為事,從不審理公案,一切委之吏目。但上梁不正下梁歪,吏目也從來不認真審辦,一味敷衍了事。時人為之語日:“知也糊,目也糊。”兩官風聞此語後,大怒,下令嚴捕,抓到二人,嚴刑追問。一人供是買豬者,豬牙儈賺他錢不知多少;另一人供是買木者,木商賺他錢不知多少;故二人偶語“豬也糊,木也糊”。想不到這一時遁詞,競流傳開來,成為市井口號(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1)。至今江南民間口語中,仍有此說。耐人尋味的是,此語何以能迅速流傳,並久傳不衰?原來,在吳語中豬、知同音,而木、目諧音。這兩個無視民間疾苦、唯知沉湎酒色的知州、吏目,在百姓心目中,事實上被看成與豬、木同類。民之口誅,嚴於斧鉞,此又一實例也。貪官汙吏及“占了茅坑不拉屎”的瀆職者,應當為之膽寒!

清初褚人獲《堅瓠集》乙集卷四“豬無糟”條載謂:“王婆釀酒為業,一道士往來寓其家,每索酒,輒與飲,數百壺不酬值,婆不與較。一日,道士謂婆日:予飲若酒,無錢相償,請為若掘井。井成,泉湧出,皆醇酒。道士日:此所以償耳,遂去。婆持井所出泉,應沽者比夙釀更佳,得錢數萬。逾三年,道士忽至,婆深謝之。道士問曰:‘酒好否?’婆日:‘酒甚好,隻豬無糟耳!’道士笑題其壁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豬無糟。’題訖而去。自是井不複出酒矣。”王婆的心真可謂高深莫測。但她哪裏知道,“高處不勝寒”,最後那口給她帶來暴富的井,滴酒皆無。此時此刻,她肯定不再抱怨“豬無糟”,而隻怨自己太糟糕了。糟在何處?回答是四個字:貪得無厭。平心而論,這位精明的王婆,倘若有曾被魯迅形容為“一臉呆相”、更被清末一位詩人誇獎“癡聾堪作阿家翁”的豬們的半點糊塗,她的財源也許就不會斷絕。惜哉!

不過,王婆比起貪欲狂來,則又是小巫見大巫矣。明朝嘉靖時朱載埔寫的《醒世詞·十不足》,對此類人有頗為生動的刻畫:“……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買官)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麵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那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閻王與鬼,當然是子虛烏有。但如此利欲熏心之徒,不管是做官還是經商,必定是貪官、奸商無疑,遲早要走向反麵,跌個粉身碎骨。古往今來,這樣的人我們見得還少嗎?

郭沫若曾寫過《豬頌》,讚頌豬一身是寶,卻全部奉獻給人類。這首詩啟示我們,應當提倡奉獻精神。在廉政肅貪、反腐防腐聲中,我們尤其需要培育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1995年1月15日於芳星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