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之間的“千古一大變”,有學者從禮製風俗上論述,有學者從軍事戰爭上(從“以禮為固”到“兵不厭詐”)來敘說期間的變化,最常見的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演化來解釋周秦曆史的變化,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視角。然總不及從政治與民生關係的分析,更能貼近我們的生活,也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當代史學家常常強調古今間的雙向關係,強調曆史與現場的兩相關照。行文至此,想起了呂先生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他曾對青年讀者說:讀書萬卷,若不能配合著現實,有時候,書中所載的事情,你還是不能深切了解。讀書最要緊的是“先得要知道書上所說的,就是社會上的什麼事實。如其所說的明明是封建時代的民情,你卻把來解釋資本主義時代的現象;所說的明明是專製主義的治法,你卻把來應付民治主義時代的潮流;那就大錯了。從古以來,迂儒誤國,甚至被人哂笑不懂世事,其根源全在於此”。所以,讀書須將書中的敘述、記載,與自己的閱曆所得,合同而化,融會貫通,這才是人世間的“真學問”。俗話說“開卷有益”,又說“讀史使人明智”,學會了呂先生的這種讀書方法,庶幾可以近之了。

本書的附錄有三:第一篇“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取自呂先生《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的第八章。《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初版於一九三五年,節錄的第八章專論先秦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第二篇“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取自呂先生《中國近百年史概說》的第三章。第三篇“中國政治與中國社會”,取自呂先生《中國近世史前編》的第一、二章。《中國近世史前編》原是呂先生任教光華大學時所撰的講稿。節取的這兩個章節,都是從政治、社會兩個方麵對中國傳統社會做了鞭辟入裏的剖析,正好用作理解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背景資料。讀者也可以先讀附錄,即對傳統社會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後,再來閱讀正文,或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中國近百年史概說》的第二章“中西交涉之初期”,也可以用作延伸的閱讀資料,因為這方麵的曆史史實,隻有在專門性的學術著述才有敘述,而一般的曆史讀物都語焉不詳,此篇文字簡明、要言不煩,可以用來補充我們這方麵的曆史認識。

張耕華

二〇一一年八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民國二十四年在上海光華大學所講,予女翼仁筆記之,而予為之訂補。以閱時甚暫,故所講甚略,特粗引其端而已。雖然,古之所貴乎朋友講習者,曰講明。學者於義有所不徹,教者罕譬而喻焉,曰講貫。既習其數矣,而未能觀其會通,故教者為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也;故曰:予非多學而識之,予一以貫之者也。專門之士,窮幽鑿險,或非聖人所能為。然覆杯水於堂坳,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況於翻檢鈔錄,又不足以語於致曲者邪。抑聞之,古之為政者,必立諫鼓,置謗木,豈不知忠言之逆耳,讒諂麵諛之快於心,雖睿智,思慮有所弗能用;雖聰明,耳目有所弗能及。是以用眾以自輔,求賢以自鑒,而不蔽於其所親昵也。若乃將直言極諫,與誹謗同科。舉國計民生,惟黨徒之殉,弗思耳矣,亦已焉哉。雲南起義前夕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