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治思想史,是頗為難講的,因為:
(一)政治思想和政治製度不同。政治製度,是有事實可考的,曆代都有記載。記載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實,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間脫去一節,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自然有人去研究,用考據手段去補足他。政治思想則不然,他是存於人的心裏的。有許多政治思想,怕始終沒有發表過;即或發表過的,亦不免於佚亡;凡是高深的學說,往往與其時的社會不相宜,此等學說不容易發表,即使發表了,亦因其不受大眾的注意,或且為其所摧殘而易至於滅亡。此等便都無可稽考。
(二)中國是一個政治發達的國家;而且幾千年來,研究學術的人,特別重視政治;關於政治的議論,自然有許多,但都不是什麼根本上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一件事情,我們倘然看作問題而加以研究,必先對於這件事情發生了疑問;而疑問是生於比較的。我們都知道:希臘的政治思想,發達得很早。在亞裏斯多德時,已經有很明晰的學說了。這就是由於希臘的地小而分裂,以區區之地,分成許多國,各國所行的政體,既然不同,而又時有變遷。留心政治問題的人,自然覺得政治製度的良否,和政治的良否大有關係,而要加以研究了。中國則不然。中國是個大陸之國,地勢是平坦而利於統一的。所以其支離破碎,不如希臘之甚。古代的原民族—即今日所謂漢族—分封之國雖多,所行的政體,大概是一樣。其餘諸民族自然有兩樣的,但因其文明程度的低下,中原人不大看得起他,因而不屑加以比較研究。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見《論語·八佾》。最可以代表這種思想、這種趨勢。直到後世,還是如此。沒有比較,哪裏會發生疑問?對於政治,如何會有根本上的研究呢?因此,中國關於政治的史料雖多,大都係對於實際政務的意見—如法律當如何改訂、貨幣當如何厘定之類—此等學說,若一一列舉,則將不勝其煩,而其人對於政治思想依舊沒有明了。研究中國的政治思想,非將一個思想家的學說,加以綜合,因其實際的議論而看出其政治上的根本主張來不可。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情?
凡思想總是離不開環境的,所以要講政治思想,必先明白其時的政治製度和政治事實,而政治製度和事實的變遷,就自然可以影響到政治思想而劃分其時期。我們根據於這種眼光,把中國的政治思想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自上古至戰國
這是中國的社會組織發生一個很大的變遷的時期,自政治上言之,則為由部落至封建,編者按:指實行分封製的政體。由封建至統一。
第二期:自秦至唐
秦漢是中國初由封建而入於統一的時期。封建之世不適宜的製度,在此時期中,逐漸凋謝;統一之世所需要的製度,在此時期中,逐漸發生;逐漸發生的製度,自然又有不適宜的,不免釀成病態,政治家所研究的,就集中於此等問題。
第三期:自宋至清中葉
第二期中所發生的病象,到此漸覺深刻了,大家的注意,自然更切,而其研究也漸深,往往能觸及根本問題。而這時期之中,民族問題也特別嚴重。實際上,民族問題在秦漢時代已經發生,當“五胡亂華”之時,已經很嚴重了。但是人們的思想,往往較事實要落後些,當彼其時還不曾感覺他十分嚴重,到宋朝以後,卻不容我們不感覺了。要禦侮先要自己整飭,因此,因為對外問題的嚴重,也引起了內部改革的問題。
第四期:自清中葉至現代
這是中國和歐洲人接觸而一切思想都大起變化的時期。政治思想當然不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