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宋方吉,不可與也。不可與戰。《泰》六五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帝乙,紂父,五為天子,故稱帝乙。陰而得中,有似王者嫁妹,得如其願,受福祿而大吉。祉音恥。

[疏]注“不可”至“大吉”。正義曰:《泰》六五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易》之文也。既引其文,又解其意。帝乙,紂父,《殷本紀》文也。《易》之爻位五,為天子,故於六五之爻稱帝乙也。其《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六是陰爻也。五是上體之中,居天子之位,陰而得中,有似王者嫁妹,得如其願,受福祿而大吉。王弼雲:“婦人謂嫁曰歸。泰者,陰陽交通之時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降身應二,感以相與,用中行願,不失其禮。”帝乙歸妹,誠合斯義。履順居中,行原以祉,盡夫陰陽交配之宜,故元吉也。”杜說與彼同。案《易》稱“高宗伐鬼方”者,實伐之。“帝乙歸妹”者,實嫁之。其女有賢德,名聞昭著,故得載之《易-象》。但書典散亡,不知嫁與何人,為誰之妻。

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宋、鄭,為昏姻甥舅之國。宋為微子之後,今卜得帝乙卦,故以為宋吉。

[疏]“宋鄭甥舅”。正義曰:宋鄭異姓,必嫁娶往來或可時實有親,故為甥。甥輒言甥舅者,言其昏姻勢敵,敵則無以相傾,宋有福,鄭必衰,言鄭不可助也。

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吉在彼,則我伐之為不吉。

冬,吳子使來儆師伐齊。前年齊與吳謀伐魯,齊既與魯成而止,故吳恨之,反與魯伐齊。儆音景。

【經】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來奔。

[疏]“邾子益來奔”。正義曰:八年“歸邾子益於邾”。傳雲:“邾子又無道,吳子使大宰子餘討之,囚諸樓台,栫之以棘。”蓋將歸吳而因之。今言“來奔”,當是自吳逃而來適魯。傳稱“齊甥也,遂奔齊”。經不複書其奔齊者,凡諸來奔,既至魯而更複奔他國者,已去其位,略賤之,不複書。齊慶封亦是也。

公會吳伐齊。書“會”,從不與謀。與音預。

[疏]注“書會”至“與謀”。正義曰:往年吳來儆師,是與我謀也。而“從不與謀”者,“與謀”者,謂彼此和同計謀,然後共伐,則是我為伐主,故言及某同行。“不與謀”者,謂彼心自定,遣來召我,則彼為伐主,我往會之,故言會某伐某。令吳伐齊之意已定,儆師者來召魯耳。於例止當言“會”,故從不與謀之文。

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以疾赴,故不書弑。弑,申誌反。

[疏]注“以疾”至“書弑”。正義曰:傳稱“齊人弑悼公,赴於師”,則陽生被弑矣。而經書“卒”,是以疾死赴也。襄七年“鄭伯髡頑卒於鄵”,傳稱“子駟使賊夜弑僖公,而以瘧疾赴於諸侯”,知此亦以疾死赴,故不書弑也。八年“臧賓如如齊蒞盟”。齊閭丘明來蒞盟”。是再同盟,故赴以名。杜不言,略之。

夏,宋人伐鄭。無傳。

晉趙鞅帥師侵齊。

五月,公至自伐齊。無傳。

葬齊悼公。無傳。

衛公孟彄自齊歸於衛。無傳。書“歸”,齊納之。彄,苦侯反。

[疏]注“書歸齊納之”。正義曰:定十四年衛公孟彄出奔鄭,自鄭奔齊,故今自齊歸衛也。成十八年傳例曰:“凡去其國,諸侯納之曰歸。”此書“自齊歸”,知是“齊納之”。

薛伯夷卒。無傳。赴以名,故書。

[疏]注“赴以名故書”。正義曰:定十三年“薛弑其君比”,此夷當代為君,爾來未同盟,而赴以名,故書。

秋,葬薛惠公。無傳。

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吳救陳季子不書,陳人來告,不以名。

[疏]注“季子”至“以名”。正義曰:傳稱“延州來季子救陳”,即是季劄也。劄以襄二十九年來聘,書名,則此亦宜書名。今不書者,陳人來告,不以名也。

【傳】十年,春,邾隱公來奔,齊甥也,故遂奔齊。(終子貢之言。)公會吳子、邾子、郯子伐齊南鄙,師於鄎。(鄎,齊地。邾、郯不書,兵並屬吳,不列於諸侯。郯音談。鄎音息。並,必政反。)齊人弑悼公,赴於師。(以說吳。弑,申誌反。)吳子三日哭於軍門之外,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承,吳大夫。)

夏,趙鞅帥師伐齊,經書“侵”,以“侵”告。大夫請卜之。趙孟曰:“吾卜於此起兵,謂往歲卜伐宋不吉,利以伐薑,故令興兵。事不再令,再令,瀆也。卜不襲吉,襲,重也。重,直龍反,又直用反。行也。”於是乎取犁及轅,犁,一名隰。濟南有隰陰縣,祝阿縣西有轅城。犁,力兮反,又力之反。轅音袁,一音於眷反。隰音習,本或作“隰”,音同。

[疏]注“犁一名隰”。正義曰:犁即犁丘也。二十三年傳稱齊晉戰於犁丘,知伯親禽顏庚。庚即涿聚也。二十七年陳成子召顏涿聚之子晉,曰隰之役,而父死焉。”是犁一名隰。

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

秋,吳子使來複儆師。伐齊未得去,故為明年吳伐齊傳。複,扶又反。

冬,楚子期伐陳。陳即吳故。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二君,吳楚。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季子,吳王壽夢少子也。壽夢以襄十二年卒,至今七十七歲。壽夢卒,季子已能讓國,年當十五六,至今蓋九十餘。夢音蒙。少,詩照反。

[疏]注“季子”至“十餘”。正義曰:襄、昭之傳稱延州來季子者,皆是季劄也。此說務德安民是大賢之事,亦當是劄,故計跡其年,言雖老猶能將兵也。孫毓以為季子食邑於州來,世稱“延州來”。季子猶趙氏,世稱“知伯”。延州來季子,或是劄之子與孫也。

【經】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

夏,陳轅頗出奔鄭。書名,貪也。頗,破可反,又普多反。

五月,公會吳伐齊。

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於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公與伐,而不與戰。艾陵,齊地。艾,五蓋反。與伐,音預,下同。

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無傳。赴以名,故書之。

[疏]注“赴以名,故書之”。正義曰:四年“滕子結卒”。虞毋代結為君,爾來未同盟,來赴,故書也。

冬,十有一月,葬滕隱公。無傳。

衛世叔齊出奔宋。書名,淫也。

【傳】十一年,春,齊為鄎故,(鄎在前年。為,於偽反。)國書、高無帥師伐我,及清。(清,齊地。齊北盧縣東有清亭。音普悲反。)季孫謂其宰冉求,(冉求,魯人,孔子弟子。)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季孫曰:“不能。”(自度力不能使二子禦諸竟。守,手又反。從,才用反。禦,魚呂反,亦作“禦”。竟音境。度,作洛反。)求曰:“居封疆之間。”(封彊,竟內近郊地。彊,居良反。)季孫告二子,(二子,叔孫、孟孫也。)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屬,臣屬也。言不戰為不臣。)魯之群室,眾於齊之兵車,(群室,都邑居家。)一室敵車,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言二子恨季氏專政,故不盡力。“二子之不欲戰也宜”,絕句。)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於諸侯矣。”季孫使從於朝,(使冉求隨已之公朝。)俟於黨氏之溝。(黨氏溝,朝中地名。黨音掌。)武叔呼而問戰焉。(問冉求。)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言子所問,非巳材力所及,故不能言。強,其丈反。共音恭。)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知冉求非巳不欲戰,故不對。“不成丈夫也”,本或作“大夫”,非是。)退而蒐乘,(蒐,閱。蒐,所求反。乘,繩證反。閱音悅。)孟孺子洩帥右師,(孺子,孟懿子之子武伯彘。孺,而住反。彘,直利反。)顏羽禦,邴洩為右。(二子,孟氏臣。邴音丙,又彼命反。)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為右。(樊遲,魯人,孔子弟子樊須。父音甫。)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雖年少,能用命。有子,冉求也。少,詩照反。)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已徒卒。(步卒,精兵。卒,子忽反,注同。)老幼守宮,次於雩門之外。(南城門也。雩音於。)

五日,右師從之。(五日乃從,言不欲戰。)公叔務人(務人,公為,昭公子。)見保者而泣(保,守城者。)曰:“事充(繇役煩。繇,本或作“傜”,同,音遙。)政重,(賦稅多。)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既言人不能死,巳不敢不死。)師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稷曲,郊地名。)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與眾三刻約信。)如之,眾從之。(如樊遲言,乃逾溝。)師入齊軍。(冉求之師。)右師奔,齊人從之。(逐右師。)陳瓘、陳莊涉泗。(二陳,齊大夫。瓘,古奐反。泗音四。)孟之側後入以為殿,(之側,孟氏族也,字反。殿,丁練反。)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不欲伐善。抽,敕留反。策,初革反,本或作“筴”。)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魯士。五人為伍。敗而欲走。)不狃曰:“誰不如?”(我不如誰而欲走。“誰不如”,如字,一音而庶反,注同。)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言止戰惡足為賢,皆無戰誌。惡音烏,注同。)徐步而死。(徐行而死,言魯非無壯士,但季孫不能使。)師獲甲首八十,(冉求所得。)齊人不能師。(不能整其師。)宵,諜曰:“齊人遁。”(諜,間也。諜音牒。遁,徒困反。間,間廁之間。)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於邴洩。(二子與孟孺子同車。語,魚據反。)子羽銳敏,(子羽,顏羽。銳,請也。敏,疾也。言欲戰。)我不欲戰而能默。(心雖不欲,口不言奔。默,本亦作“嘿”,亡北反。)洩曰:‘驅之。’”(言驅馬欲奔。)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皆,俱也。嬖,必計反。僮,本亦作“童”,音同。汪,烏黃反。錡,魚綺反。乘,繩證反。)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時人疑童子當殤。殤音商。八歲至十九歲為殤。)

[疏]注“時人”至“當殤”。正義曰:《喪服》“大功”章雲:“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傳曰:何以大功,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其於服也。長殤中殤降成人一等,下殤降二等。此汪錡蓋長殤也,時人疑其當降服。又葬殤之禮,亦異成人。《檀弓》雲“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後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是其異於成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