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舉十六相,去四凶也。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凶矣。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幾免於戾乎!”史克激稱以辨宣公之惑,釋行父之誌,故其言美惡有過辭,蓋事宜也。激,古曆反。

[疏]注“史克”至“宜也”。正義曰:宣公貪寶玉而受莒仆,為惑巳大;行父違君命而逐出之,其專巳甚。故史克激揚而言舜之事堯,以辨宣公之惑,以解行父之誌。方欲盛談善惡,說事必當增甚。故其言美惡有大過之辭。言美則大美,言惡則大惡。禹則鯀之子也,說禹則雲“世濟其美”;言鯀則雲“世濟其凶”。明其餘亦有大過,非其實也,蓋事勢宜然耳。何休以為孔子雲:“蕩蕩乎堯之為君,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今如《左氏》,堯在位數十年,久抑元愷而不能舉,養育凶人以為民害而不能去,則孔子稱堯虛言也。桀、紂為惡一世則誅,四凶曆數千歲而無誅放,《易》雲“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虛言也。《左氏》為短。但堯之為君,能舉十六相,去四凶,四凶之人未必世濟其惡。但史克欲明行父之誌,欲辨宣公之惑,故美惡過辭,具於此注。何休之難不足疑也。

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將奉司城須以作亂。文公弑昭公,故武族欲因其子以作亂。司城須,文公弟。宋武氏之族,本或作武、穆之族者,後人取下文妄加也。道音導。十二月,宋公殺母弟須及昭公子,使戴、莊、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戴族,華樂也。莊族公孫師也。桓族,向、魚鱗蕩也。司馬子伯,華耦也。向,舒亮反。遂出武、穆之族。穆族黨於武氏故。使公孫師為司城。公孫師,莊公之孫。公子朝卒,使樂呂為司寇,以靖國人。樂呂,戴公之曾孫,為宣三年宋師圍曹傳。

[疏]注“樂呂,戴公曾孫”。正義曰:《世本》雲:“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今雲曾孫,誤也。

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滑,晉同姓。撓,乃卯反;徐,許高反。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納文公之勳。覆,孚服反,下同。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在僖三十三年。隕,於敏反,下同。猶原赦罪於穆公。晉欲求解於秦。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秦使鬥克歸楚求成。事見文十四年。文元年,楚弑成王。見,賢遍反。

[疏]注“秦使”至“成王”。正義曰:文十四年傳雲:“初,鬥克囚於秦,秦有殽之敗,使歸求成。”僖三十三年,秦敗於殽。文元年,楚弑成王,故謀不成也。

穆公是以不克逞誌於我。逞,快也。逞,敕景反。穆、襄即世,康、靈即位。文六年,晉、襄秦穆皆卒。康公,我之自出,晉外甥。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闕剪我公室”。正義曰:闕謂缺損,剪謂滅削,言欲損害晉之公室。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蝥賊,食禾稼蟲名。謂秦納公子雍。闕,其月反;徐,如字。蝥賊,莫侯反;《爾雅》:蟲食苗為蝥,食節為賊。

[疏]注“蝥賊”至“蟲名”。正義曰:《釋蟲》雲:“食根蟊,食節賊。”是食禾稼之蟲也。納雍害晉,若蟲食禾,然彼晉自召雍,非秦罪也。

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在文十年。康猶不悛,八我河曲,悛,改也。悛,七全反。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涑水出河東聞喜縣,西南至蒲阪縣入河。涑,徐息錄反,又音速;《字林》同。俘,芳夫反。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在文十二年。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言康公自絕,故不複東通晉。複,扶又反。及君之嗣也,君,秦桓公。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望秦撫恤晉。君亦不惠稱盟,不肯稱晉望而共盟。稱,尺證反,注同。利吾有狄難,謂晉滅潞氏時。難,乃旦反。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夷,傷也。箕音基,一音其。郜,古報反。芟,所銜反。夷,本亦作痍,音夷。虔劉我邊陲,虔,劉,皆殺也。

[疏]注“虔劉皆殺也”。正義曰:“劉,殺”,《釋詁》文。《方言》雲:“虔,殺也”。重言殺者,亦圓文耳。

我是以有輔氏之聚。聚,眾也。在宣十五年。聚,才喻反,注同。

[疏]注“聚,眾也”。正義曰:謂聚眾以拒秦也。以上有殽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不用重文,故變文言“聚”。古人為文,亦有辟耳。

君亦悔禍之延,延,長也。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晉獻、秦穆。徼,古堯反。使伯車來命我景公伯車,秦桓公子。曰:‘吾與女同好棄惡,複脩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令狐會在十一年。申厲公之命,宜言寡人,稱君誤也。女音汝,下文皆同。好,呼報反,一音如字。複音服,又扶又反。寡君,讀者亦作“寡人”。

[疏]注“令狐”至“誤也”。正義曰:劉炫以為,臣之出使,自稱己君皆曰“寡君”,今呂相雖奉君,兼有己語,稱“寡君”正是其理。杜何知宜為“寡人”,稱“君”為誤?今刪定知劉說非者,以呂相奉厲公之命而往絕秦,則皆是厲公之言,不得兼有己語。案隱十一年,鄭伯告許大夫雲“假手於我寡人”,今呂相稱厲公之命,還與自稱無異,亦當雲“我寡人”,故知稱“君”為誤。劉以稱“寡君”為是,以規杜過,非也。

君又不祥,祥,善也。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及,與也。

[疏]“白狄及君同州”。正義曰:《周禮-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川涇汭,其浸渭、洛”,皆秦地也;“正北曰並州,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皆晉地也。是秦屬雍而晉屬並,白狄蓋狄之西偏,屬雍州也。

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季隗,廧咎如赤狄之女也,白狄伐而獲之,納諸文公。隗,五罪反。廧,在良反。咎音羔。

[疏]“季隗”至“文公”。正義曰:三年,晉、衛伐廧咎如,傳曰“討赤狄之餘焉”。知咎如是赤狄也。文公所奔之狄,不言赤、白,以其伐赤,不應赤自相伐,知白狄伐之也。其女雖是赤狄之種,而由白狄以納文公,得以白狄為昏姻也。且此辭多誣,欲親狄以曲秦,故引狄為昏姻耳。晉人自數伐狄,寧複顧昏姻也?杜以傳有季隗之事,引之以證昏姻,未必晉於白狄處無昏姻。

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言狄雖應答秦,而心實憎秦無信。應,應對之應,注同。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三公,穆、康、共。三王,成、穆,莊。惡,烏路反,下同。昊,戶老反。共音恭。

[疏]“昭告昊天上帝”。正義曰:禮,諸侯不得祭天,其盟不主天神。鄭玄《覲禮》注雲:“巡守之盟,其神主日;諸侯之盟,其神主山川。”襄十一年亳城北之盟,其載書雲:“司慎、司盟,名山、名川”,注雲:“二司,天神。”唯告天之別神,不告昊天上帝。此秦、楚為盟,告天帝者,春秋之時,不能如禮;且此辭多誣,未必是實。晉與諸國結盟,皆不告昊天上帝,何由秦、楚獨敢告之?蓋欲示楚人恨秦之深,言其所告處重耳。

曰:“餘雖與晉出入,出入,猶往來。餘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疾,亦痛也。暱,親也。懲,直升反。昵,女乙反。

[疏]“以懲不壹”。正義曰:楚道秦人用心不壹,其盟不足與固,宣示諸侯,以懲創不壹之人。

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原也,其承寧諸侯以退,承君之意,以寧靜諸侯。豈敢徼亂?徼,要也。要,一遙反。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俾,使也。

[疏]“寡人不佞”。正義曰:服虔雲:“佞,才也。不才者,自謙之辭也。”《論語》雲:“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則佞非善事。而以不佞為謙者,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惡之稱。但為佞有善有惡耳,為善敏捷是善佞,為惡敏捷是惡佞。但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言之雖多,情或不信,故雲“焉用佞”耳。

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辭多誣秦,故傳據此三事以正秦罪。道音導。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庚代荀首。將,子匠反;凡將某軍者放此,以意求之。士燮將上軍,伐荀庚。郤錡佐之;伐士燮。韓厥將下軍,代郤錡。荀罃佐之;代趙同。趙旃將新軍,代韓厥。旃,之然反。郤至佐之。代趙括。郤毅禦戎,欒針為右。郤毅,卻至弟。欒針,欒書子。針,其廉反。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帥,軍帥。乘,車士。帥,所類反。乘,繩證反,注同。

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不更,秦爵。戰敗績不書,以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複不須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蓋經文闕漏,傳文獨存。隧音遂。差,初佳反;徐,初宜反。更音庚。女音汝。複,扶又反。

[疏]注“不更”至“獨存”。正義曰:秦之官爵有此不更之名,知女父是人之名字,不更是官爵之號。《漢書》稱,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者,賜爵一級。其爵名:一為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車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商君者,商鞅也,秦孝公之相,封於商,號為商君。案傳,此有不更女父,襄十一年有庶長鮑、庶長武,春秋之世,巳有此名。蓋後世以漸增之,商君定為二十,非是商君盡新作也。其名之義,難得而知耳。傳言戰敗,而經不書,杜以意測之,不知其故,欲以為秦曲晉直,不以曲者敵直,故不書戰,則僖十五年韓之戰,秦直晉曲,書“戰於韓”也;欲以為不告,故不書,當時公親在師,複不須告也;欲以為無功諱負,則克獲有功,亦無所諱也。再三揆度,不識所以,故雲“蓋經文闕漏,傳文獨存”也。經文依史官策書,策書所無,故經文遂闕也;傳文采於簡牘,簡牘先有,故傳文獨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