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得抽了《三重門》這本書,一點不喜歡它
張英(以下簡稱張):在創作上,從你遠離青春和校園,遠離個人的小世界與愛恨情愁,小說開始描述你見到的廣闊、浩瀚世界,往到社會空間去了,從“我”到“我們”,開始管外麵的事了。
韓寒(以下簡稱韓):因為我實在不能去寫自己的愛恨情愁。而且我從小就不喜歡小恩小愛,小資小調的東西。但如果真要我寫,你讓我小資起來,我覺得我比安妮寶貝還厲害,隻是我不喜歡。我當時沒有考慮過這是一種規劃,其實我很早以前的文章基本上便都是這些路子了。可那時寫書,有出版社審查,他覺得你這些文章不和諧,便不能發表。我基本很少寫雜文,因為雜文其實比小說難寫。就說內容“反動”吧,我們就拿假裝反動的小說或者假裝反動的雜文說事,那也肯定是假裝反動的雜文更讓人注目。其實我從學校到現在,基本想法與觀點,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張:為什麼大家覺得《三重門》是你最好的東西呢?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東西是我最不好的東西,不好意思看,現在我恨不得自己抽了這本書,因為它和我的審美是不一致的。一般情況是,任何一個作者,出了第一本比較火的書之後,那大家可能都會拿這個來說事了。
我現在寫書的時間長了,一本書要寫一年。而那個時候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不太現實的一本書,很做作,而且是非常做作的。可能大家都喜歡做作的東西吧。
張:很多人寫第一部作品,把自己的心放在了筆下,掏心掏肺在寫。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寫第二部時便有了一些經驗和技巧,會取代原來單純的情感驅動力。
在我不是吧。因為現在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寫作,便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當時不可能。當時你會想到我的書能不能出版,編輯會不會刪,所以很多地方寫得很圓滑,很妥協的。而現在,我才是真正照自己的風格去寫。
而且我覺得我現在的書遠遠比《三重門》好一萬倍。這也是一種心態,就像人們總是覺得活著的作家不如死去的作家一樣,總是覺得你現在寫得沒有以前好。比如你薑文拍的這些片子沒有第一部好,但是薑文肯定覺得我這個拍得比《陽光燦爛的日子》強大去了,所以這可能是一種很習慣的心態。
就像你所說,第一部作品往往真是掏心掏肺那種,我第一部書也是這樣。但是後來發現這並不是我所喜歡的寫作風格。為什麼要掏心掏肺,我覺得一個好作品應該是很冷酷的,所以以後我基本都是這種置身事外的風格。第一本書是有很多好語句,好情感,但是我覺得它有情感,但沒有情懷。我覺得情懷比情感更重要。什麼是情懷我一時也說不清,但它對書卻一定是最重要的。小說很重要的就是語言和情懷,就像電影一樣,電影也是情懷,情懷是非常重要的風格。我覺得小說跟電影中的故事都沒什麼要緊,想看故事你去看《知音》得了,還有看《故事會》,裏邊都是故事。小說和故事本質的區別是因為它有情懷在裏邊,我一直追求一種情懷。
所謂的情懷,可能隻是一些片斷。比如說一些電影。我一直在追求類似的情懷,而不是感情,或者說情感。情感是低級的,情懷是高級的,這是我的觀點。
張:你為什麼不願意寫自己的生活?那樣可能更加有賣點。
對,因為那樣做我覺得更沒情懷。
要看故事,可以去讀《知音》
張:你聽小寶評價過你的一句話嗎,他說看了韓寒幾個作品,他缺了轟轟烈烈,火辣辣的戀愛。隻有這樣韓寒才能告別青春,寫出很好的作品出來。
那他是太不了解我了。如果讓我周圍的朋友聽到這句話,他們都笑死,如果遇到稍微熟悉一點我的人,如果你把這句話轉述,絕對所有的人都笑趴在地上。
張:你的小說為什麼總是虎頭蛇尾,一個故事開始了,但後來卻沒有講完。
路金波也在對我說,你的小說就一直缺一個故事,就是環環相扣的故事。我總對他說,你說的是。但我覺得小說講一個故事是一個很落後的事情,這是上個世紀的小說。而且我覺得如果你要聽故事,去看《知音》好了,裏邊好多這種感人肺腑,環環相扣的故事,但是小說與之是有區別的。小說可以從頭到尾不講故事,或者說你本是一個故事,但完全不是環環相扣。出現的人物不一定非跟這個小說有關聯,可以完全沒有關聯,但是需要有他的情懷在裏邊。包括對國內很多電影的指責,大家都覺得沒有一個環環相扣的故事,所以《瘋狂的石頭》很成功,因為它故事講的非常好看。但是事實上《瘋狂的石頭》也是抄襲了國外的一個電影。而且說穿了,人類自古到今這麼多故事,不管你講什麼,別人都已講過了。不信你講一個故事,我馬上能告訴你國外、國內有誰講過類似的故事。可能人物不一樣,地點不同,但事情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全天下所有的故事已經被講遍了。就像音樂的音符一樣,隻七個,基本上被流行音樂差不多都已寫遍,而需要的就是另外的情懷。
張:一個作品之所以能夠留存下去,能夠讓人喜歡,肯定是某些你的經驗是你這一群人,或者一代人共有的經驗。把這個寫到小說裏,才會有共鳴會感動人。
不一定有共鳴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或者說是好的。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共鳴,到最後甚至追求到自己很賤的那種地步。為了跟別人去共鳴,自己都沒鳴了,然後就想著別人在想什麼,我要和別人去共鳴。
很多東西甚至不是自己內心想表達的。我覺得隻要你內心要去表達,哪怕說自己比佛教還厲害,那就是比佛教更強大的東西。沒有人與你共鳴不要緊,但你自己內心同意這一點。我覺得這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