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輯 幫一個,是一個(1 / 3)

孫道榮

他是一個農民。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並不在他的十幾畝農田裏種地,這些土地上長出的莊稼,除了留給他的家人做口糧外,其餘的,都他被變賣成盤纏了。

他總是在路上。過去的16年,他徒步走了十萬公裏,最長的一次,他一個人在深山戈壁裏,走了整整十三天。

他的隨身物品中,有一部相機,這就是他的全部行當。20年前,他花了300元錢外加三袋麥子,從一位同學手中買回一部國產二手相機。這個當初藉以謀生的工具,後來被他用來拍攝另外一群人。

迄今,他拍攝了十萬多張照片。照片的主人,都是甘肅、陝西、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寧夏等西部貧困地區,貧困失學兒童、他們的親人以及代課老師的照片,沒有一張風景照。如果你從這些照片中也看到了風景的話,那是一幅幅貧窮、荒涼、無助、絕望的風景。

他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幾十場展覽。他用一根根繩子,將這些照片串在一起,掛在城市的街頭,與其說他展覽的是他拍攝的一幅幅照片,不如說是一張張極度窮困、極度悲哀、極度絕望的臉,他希望人們記住這些可憐的麵孔,並力所能及地給予他們幫助。

他自創了一種愛心資助模式:一對一。如果你被某張照片打動,希望幫助照片背後那個可憐的孩子,那麼,他會將有關這個孩子的資料,全部提供給你。通過這種方式,已經有一萬三千多名孩子,獲得資助,重新回到校園。

他是這樣算帳的。能借宿的,絕不住店;能步行的,絕不乘車。他省下每一分錢,就是為了使自己能夠走得更遠,拍到更多的孩子。有個北京朋友,曾經請他吃了一頓飯,花了142元。朋友結帳時,他心疼不已,他說,這是西部一個家庭一年的夥食費。說完,端起一個盤子,將裏麵的剩菜,呼嚕呼嚕全吃掉了。

他叫王搏,他的身份是甘肅天水的一位普通農民。但是,有人說他是攝影師,有人說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說他是誌願者,他說自己隻是個農民誌願者。

通過他的鏡頭,一萬三千多名貧窮失學孩子獲得了幫助,其中一些孩子的命運,可能從此改變。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可是,相對於他拍攝過的貧窮孩子,這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對於他所親眼看到的還沒有拍攝過的貧窮孩子,更是滄海一粟。拍的越多,走到的地方越偏遠,接觸到的貧困孩子和家庭越多,他越覺得自己力不從心。

有人勸他,你不是救世主,那麼多因為疾病、窮困失學的孩子,你幫得了嗎?

他說了一個故事。大海邊,每次海水退潮時,都會有很多小魚被擱淺在沙灘上,烈日很快就會將他們烤焦。有位住在海邊的老人,總是跟在潮水的後麵,將一條條擱淺的小魚,撿起來,扔回大海。有人勸他,你這樣能救活幾條魚,更多的小魚,沒等到你去救它們,就早已死了。可是,老人說,撿一條,是一條。

王搏說,和那位老人一樣,我也是幫一個,是一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曾經感動了無數人。一個都不能少,那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可是,有多少孩子,正在失學,有多少窮困的家庭,仍然掙紮在苦難的邊緣。和王搏一樣,我們大多是普通人,靠辛苦所得養活自己和家人,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是,以我們微薄之力,卻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你幫助了一個孩子,就少了一張愁苦的臉;你幫助了一個孩子,這個世界,就多了一張笑臉,多了一份溫暖,一份希望。

《讀者》(鄉土版人文版)2008年第5期

最平凡的感動

陳文海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位普通老百姓譜寫的英雄讚歌。

一個85歲的老漢,獨居深山幾十年,從沒出過遠門。近些年,當地政府曾多次勸他到敬老院安享晚年,但他執意不肯,自己硬要堅持靠撿拾垃圾種植房前屋後的一小塊地勉強度日。時值盛夏,由於連日的暴雨,引發了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山洪鋪天蓋地席卷而來,這個山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田地衝毀,房屋倒塌,生命與財產損失巨大。所幸的是,老漢與他的房屋幸免於難。

洪水退後,到處一片狼籍。老漢再也坐不住了,他冒著生命危險一家一家地跑,一戶一戶地探望。每到一戶,看到一個人,他都忍不住老淚縱橫。眼前的災情深深震驚了他,他對村幹部說:“我活了這麼多年,還沒見過這麼大的洪水,沒見過這麼慘重的災難。”

老漢眼含著辛酸的淚回到家裏,疲憊地做在椅子上。鄉親們無家可歸、忍饑挨餓的畫麵一遍遍地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猛然站起,走到屋裏,舀起稻穀放入臼裏一下一下舂起來。手磨破了,腰累彎了,可他不願意停下來。他堅持著,堅持著。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終於舂好了一袋米。他看了看時間,走進房裏從櫃子裏取出一個破舊的小布袋,仔細地紮好,小心地揣進懷裏。然後扛上米袋子,也顧不上休息,隻匆匆喝了一口水,就打著赤腳,頂著烈日,挑著大米,一路踉踉蹌蹌膛過沒膝的泥濘,足足走6小時的山路,將米送到了鄉政府臨時募捐點。

他放下大米,對募捐點的人說:“快,派人到我家去挑稻穀。”鄉政府的人都認識他,他們都說:“大爺,你那稻穀就留著吧,你自己也不寬裕。”老漢一臉焦急:“不,我還能湊合,鄉親們比我更需要它。”說完,從懷中掏出了那個小布袋,鄭重地遞過去,“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吧!”

募捐點的同誌打開布袋,裏麵全是拾圓、伍圓、貳角、壹角的小票,厚厚的一遝,整整1000元。那可是老漢數十年的所有積蓄,是他的養老錢啊!在場的人都流淚了。

2006年8月3日,在湖南省委宣傳部和省電視台聯合舉辦的“情係大湘南”賑災義演晚會上,全中國人都看到了這位友情有義的老漢,知道了他的感人故事。

有記者去采訪他,老漢仍是那句再樸實不過的話:“鄉親們比我更需要幫助。”記者深為感動,在文章的結尾無限感慨地寫道:“他算得上全中國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普通百姓。但他在危難時刻所展現出的高貴品質讓我們堅信,有這樣的普通百姓,有這樣的民族脊梁,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

《讀者》2007年第4期

裹屍布上沒有口袋

朱暉

請耐心地聽我介紹這樣一個人。

他今年76歲,和妻子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裏。他從來沒有穿過名牌衣服,眼鏡破舊不堪,還是多年前從街頭雜貨店裏買來的,而佩戴的手表是地攤上的塑料手表。

他不愛美食,最喜歡的是價格低廉的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他沒有自己的小汽車,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交車,他曾經的公文包是個布袋。

另外,如果你和他一起到小酒館喝上一杯啤酒,他一定會仔細核對賬單;如果你住在他家裏,睡覺前他一定會提醒你把燈關了。

你一定奇怪,一個貧窮而吝嗇的美國老頭有什麼好說的?那麼讓我們看看他76歲以前都做了哪些事。

他曾為康奈爾大學捐獻了5。88億美元,為加州大學捐獻了1。25億美元,為斯坦福大學捐獻了6000萬美元。他曾投入10億美元,改造和新建了愛爾蘭的7所大學和北愛爾蘭的2所大學。

他曾建立“微笑行動”慈善基金,為發展中國家的齶裂兒童做手術提供免費的醫療費用。他曾為古巴的培訓醫生購買大量醫療用品,為控製非洲的瘟疫和疾病注入巨額資金……迄今為止,他已經捐出40億美元,還有40億美元等待捐獻。

他就是對己吝嗇待人大方、喜歡掙錢卻不喜歡擁有錢的查克·費尼。

這樣的人,當與比爾·蓋茨齊名,為何我們很少聽說?因為他為人低調,行善一直隱姓埋名,捐款全部匿名,即使他親自創立的高達80億美元的“大西洋慈善”基金會,也拒絕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當媒體終於發現他的存在,立即讓世界震驚--這個名字,注定流芳百世。

目前,查克·費尼還有三個願望:一、在2016前捐光剩下的40億美元,否則死不瞑目。現在,這筆錢正以每年超過4億美元的速度流向世界各地需要的地方。二、為富豪們樹立一個榜樣,“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做出饋贈”。據說,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深受他的影響並已付諸行動。三、能夠安安靜靜地品味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而沒有人指指點點地說:“看啊,那個億萬富翁在吃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遺憾的是,這點他今後可能無法實現了。

媒體追問查克·費尼,為何非要捐得一幹二淨?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裹屍布上沒有口袋”。

《讀者》2008年第19期

災難中締造的傳奇

王磊

在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並不是遭遇災難,而是一生都無法走出災難的陰影;在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並不是在災難中能夠逃生,而是能在災難中學習到生存的智慧,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

32年前,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奪去了唐山無數人的生命。地震過後,年僅8歲的他呆坐在地上,望著眼前的廢墟,很久都沒說一句話。幸存下來的哥哥姐姐們一邊哭著一邊抱著他安慰著。在不久之前,大地震殘暴地奪走了他父母的生命,他也一下子從最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和哥哥姐姐們一樣變成了孤兒。

逝者已然離去,生者還得繼續生活。經過政府的大力救援,地震中的災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然而,地震將一座城市徹底摧毀了。雖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這些身心疲憊的幸存者們想要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其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失去了父母的他和哥哥姐姐們,日子過得更是艱難。在隨後的幾年裏,幸存下來的幾個兄弟姐妹都在拚命賺錢養家,共渡難關。而年紀最小性格內向的他,在地震之後,為了給家裏分擔壓力,他便瞞著大家四處撿垃圾賺錢。這時的唐山,已經開始了恢複建設,誰都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去撿垃圾,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有時還會故意嘲笑撿垃圾的同齡人。性格剛強的他強忍著別人的嘲笑,加倍力氣四處搜撿廢品,兩隻手在撿垃圾的過程寧被劃滿了傷口。

後來,細心的哥哥發現了他手上的傷口,在追問之下,他才告訴大家這些日子自己一直在撿垃圾,並把檢垃圾積攢下的錢交給了哥哥姐姐們。他拿出錢的那一刻,全家人都心酸不已地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後來,哥哥姐姐們問他,從小就最內向最害羞的他怎麼能有勇氣在眾目睽睽之下撿起了垃圾。他仰起頭對哥哥姐姐們說道:“那麼多躺在地下的人,連撿垃圾的機會都沒有了,我還有什麼麵子放不下呢?”

弟弟的話,讓大家都吃了一驚。這時,他們才發現地震給他帶來的改變,遠比他們知道的要多。後來,哥哥姐姐們驚奇地發現,他像徹底換了一個人似的。隻要是能改變家裏生活條件的工作,他都去幹,根本不在乎所謂的麵子。後來,政府照顧地震中的孤兒,特意把他安排到了工廠去當學徒。進了工廠之後,最苦最累的活他都幹過,凡是不懂的地方都虛心向人請教。雖然,在工作中因為自己太稚嫩的原因,多少遭到了一些白眼和冷嘲熱諷,可他也毫不放在心上,放下麵子下苦功夫練就了一身好技術。

他的刻苦踏實,勤奮能幹很快就吸引了一個女孩兒的目光。女孩兒被他身上這種精神深深打動了。後來,兩個人喜結連理。婚後,他的幹勁兒更足了,工作也越來越順利。1989年,他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創業。他靠做早點、賣豆腐、養豬的家庭副業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接著,他將辛苦積攢起來的資本都投入到了廢鋼的生意中。

然而,躊躇滿誌的他說什麼也沒想到自己很快就栽了個大跟頭。因為對廢鋼行業不是大了解,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他的投資很快就都賠了進去。這時,以前借給過他錢的債主們也紛紛找上門來,剛剛好起來的家境一下子又緊張了起來。就在這最關鍵的時刻,妻子堅定地站在了他的身邊,鼓勵他冷靜分析一下形勢:隻要想好了,不管怎樣都堅持做下去。

有了妻子的支持,他開始仔細琢磨起了廢鋼生意的前景。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認為這個行業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的,最後還是決定繼續做這個行業。於是,他和妻子一邊還上了債主們的債,一邊重新做起了家庭副業來積累資金,然後將起早貪黑賺來的錢全部投在廢鋼生意上。

他的大膽舉動讓和他做生意的人都有些吃驚。有些好心人勸他,沒必要把所有的錢都投在這個生意上,這樣風險太大。他告訴對方,自己的本錢太少,不全部投人根本就做不起這個生意。更重要的是,在地震過後,他明白了一件事情--家園在被徹底摧毀之後都能再建設起來,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輸不起的嗎?

因為他頭腦靈活,做人守信,所以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短短的幾年裏,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就成了當地知名的企業家。接著,夫妻兩個人又不斷擴大經營,很快就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後來,他又在天津建了新廠,利用天津的地理優勢將生意越做越大。錢賺得越來越多,可他仍舊是保持著本色。吃飯時很隨意地在小飯館裏就解決了,坐車仍舊坐的是那輛桑塔納。手下的員工們私下裏都親切地叫他“六哥”,最喜歡的休閑方式就是回老家和“發小”們一起打牌。賺來的錢,除了用在生意發展上之外,其他的大多用在了慈善事業上。他默默地捐款鋪橋、修路、建學校,卻從來不讓人知道。因此,很多人因為他的善舉得到了方便,卻都不知道捐款人是誰!

時間一長,朋友們漸漸知道了他大量捐款的事情。有人便提醒他,自己還是應該多留點兒錢,以備將來生意上周轉應急之用。他感謝了對方的好意,接著指著窗外動情地說道:“我有錢了,是這些員工們的董事長;我沒錢了,還是他們的‘六哥’!財富是流動的,我不過暫時是個財富的保管者罷了,我在當年的大地震中能活下來,就是因為有那麼多好心人的幫助!別人幫助了我,我再幫助了別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內心充滿感恩的我就沒有太多的欲望,自己也活得輕鬆,何樂而不為?”

他的話,讓朋友感動不已,異常欽佩地看著他,久久無語。

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牽動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不久之後;他和妻子含著熱淚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賑災晚會,看看台上剛剛從災區趕來的同胞,被深深感動的他當場捐獻出了1億元的巨款!他的善舉,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場感人的救助中去。

他就是張祥青,榮程鋼鐵集團董事長,一個唐山大地震的孤兒,一個為汶川大地震盡全力提供幫助的企業家。

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避免災難的發生。這災難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我們不能左右災難,卻能選擇是否在災難中學習到生存的智慧。一個人若是從災難中學會了拋棄世俗的虛榮,樂觀豁達以及感恩的心態,那麼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不幸中的萬幸。中華民族是這世界上最堅忍的民族,我們的民族之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就是國灰我們的國人善於在災難中學習,在災難中奮起!

《意林》2008年7月上

愛無所終

陳敏

一個南京的小學生熊捷,偶然交了一個筆友,是雲南省怒江州自貢市馬吉鄉的小學生餘麗芳。

兩個小學生在書信裏無話不談,親親昵昵,居然一起走過了七年,從稚氣未脫的小孩,一起變成了含苞待放的少女。

然而後來,餘麗芳突然失去音信。她家沒有電話,唯一留下的學校地址也是查無此人。任憑熊捷再三去信追問,均是石沉大海。熊捷坐立不安,等待了整整一年,終於拿著七年的書信,走進了南京某電視台。

兩個小女生的友誼出現懸疑,值得大動周折去破解?熊捷努力說服那位製片人:“麗芳的午餐隻是一根黃瓜,寄一封信要8毛錢,她仍和我通了7年信……為了給我寄一張照片,她要走上幾十公裏山路去照相館……她每天都要通過溜索去上學,特別希望考上大學--瞧,這就是溜索。”

製片人看著那張從信封裏抽出來的照片。兩邊懸崖峭壁,夾著波濤洶湧的怒江。驚濤駭浪之上,懸著兩根光溜溜的鋼索,一個女孩背著大書包,正在通過溜索過江--生命真正“懸於一線”。

這樣凶險的情形,對於餘麗芳是家常小事。製片人凝視良久,抬頭對熊捷說,我們會盡早出發去雲南!

尋訪隊伍很快組織起來,包括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一些熱心的南京市民。

車子進入怒江州,路途日益險阻。公路逶迤在峽穀中,時寬時窄,常有石頭滾落,摔下懸崖,墜入怒江,發出驚心動魄的聲響。

到達怒江州的馬吉鄉後,大家望著怒江“溜索”,集體驚呼。一共兩根,都是一邊高一邊低,大江正在憤怒地吞吐波浪,卷起巨大的漩渦,撲向那孤零零的溜索。

有村民過來,麵對此景不動聲色,掏出自帶的滑輪,將自己簡單係綁在溜索上,抓上一把青草,就準備過江。記者一問才知,滑輪在溜索上速度極快,通過幾百米的江麵,隻需要七秒鍾。如果不帶把青草當“刹車”,巨大的慣性將把人直接摔到峭壁上。

這七秒鍾,有孩子,也有孩子的父母,因故從溜索上墜落,被浪濤吞噬。

這七秒鍾,已經成為怒江傈僳族村民的一種生活常態。他們背著一部彩電,一個裝滿日用品的大筐,甚至帶著一頭肥豬,突然從河對岸滑過來,“從天而降”。

記者心有餘悸地問:不害怕嗎?

村民回答,哪有不怕的!我們在怒江邊上長大,從小怕到現在。有用嗎?聽天由命!尋訪隊伍麵麵相覷,不知是否應該親自體驗一把溜索的味道。正在猶豫著,大家看到了幾乎永生無法忘懷的一幕。

一個豆子般的小女娃,麻利地從對岸滑了過來。她的個頭,就是城裏孩子三四歲的樣子。大書包完全蓋住了她瘦弱的脊背。

她叫餘燕恰,六歲,每天背著一個六七斤的滑輪上下學。她說起三個月前才有人墜江身亡,語氣鎮靜。這種麵對死亡的鎮靜,震驚了大家。

大家沒有忘記初衷,是來尋訪餘麗芳。偏巧餘麗芳住在江的對岸,附近並沒有橋。在村民的簡單培訓下,他們決定也“溜索”過去。

滑輪和鋼索高速摩擦,激起鋼屑,發出刺耳的嘯叫。一位女記者死死閉著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到了對岸,她有些想哭。她很心疼那個六歲的小女娃。

餘麗芳找到了。她生病在家,休學一年,附近也沒有郵局,所以跟熊捷斷了聯係。她用記者的手機,第一次給熊捷打電話,歡喜無比。

尋訪圓滿結束。大家卻個個滿腹心事,最後不謀而合:要為怒江搭建一座最簡易的可供人行走的鋼架橋!可是,即便這樣簡易的橋也所需不菲,至少三四十萬元--哪裏找錢?

回到南京後,在大家的精心編排下,電視台播出了“怒江孩子索道求學”的故事,在當地引起強烈的反響。大家紛紛慷慨解囊。不久,這個故事又從南方流向全國,各地捐款絡繹不絕,居然達140多萬元。

2007年10月12日,第一座愛心橋在怒江布臘村小學旁奠基。

2008年3月12日,大橋竣工。布臘村小學的孩子們扔掉了沉重的滑輪,在大橋上如鳥飛奔,歡笑著在大橋兩側掛上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