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丟掉包袱,發現生命之美
一個夏日的下午,物理學家卡普拉在海邊突然看到自己周圍的一切像是“一個宇宙舞蹈”。他說:“我‘看到’能量像飛瀑一般從外太空傾注而下,伴隨有韻律的波動而生生滅滅。我‘看到’元素的原子和我肉體的原子參加了這一場宇宙能的舞蹈。”
當然,這種超然感受並不常有,但是卻和人們耳聞目睹的經驗同樣的自然。其來源有很多種,來自祈禱、詩歌與結識英雄人物;來自幸福與悲哀;來自勇敢與戀愛。它使人們超脫日常生活的繁瑣,改變人們的思想與生存的方式;提供一些問題的答案,諸如為什麼人要活在世上,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每件工作,每樁樂事,都含有超然的意味。例如,你讓孩子上床睡覺,她卻總是慢騰騰的使你不耐煩。他向你望了一眼,那神情好動人,你不得不把他摟在懷裏。在那一瞬間,你明白片刻的愛比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煩憂都更為重要。
並且,超然境界也能經由身體的動作得來。當她還是個女孩子的時候,她喜歡跑,隻是為了從中得到充滿活力的快感。她現在還能感覺到幾乎像是飛翔的意味,不吃力地隨著大地的節奏滑行。這種經驗的意義好像就是人們使用自己最大潛力的時候,身心都“敞開”了,能有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
一個人們喜愛的象征也能引發超然境界,站在點亮了燈燭的聖誕樹前,再或是看到本國國旗正迎風招展。超然之感也可能由於大自然的特殊之景色而來,看著冬天的月亮在雪地上照出陰影斑斑,或是秋天黃昏看見野鴨南翔,或許會覺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非大家所能理解,因為我們幾乎可以聽到拍著那遙遠海岸的奇異的濤聲。
很多年前,一個女青年住在森林中的一個夏令營地裏。她愛那地方,可是在天黑之後,營地就隻剩丈夫和她兩個人,她便有點怕。有一天半夜醒來,林間月光篩下碎影在她臉上,她睡不著了。雖然害怕,她還是決定走出去,坐在門廊裏。她聽到林中有響動,好像很柔和並無惡意。懼念漸消,安全之感頓生。她想森林並非表麵上的那樣,樹也並不是堅實的,它的枝幹中布滿脈絡。她不明白樹的性質,因為她用有限的眼光看,用有限的聽覺聽。然而,她感到了生命內在之美,也不再害怕黑夜和寂寞。
若幹年後,她又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一天,陽光照耀,她乘機旅行。俯視朵朵白雲在閃亮的山穀上麵展開,點綴成一片光明的尖塔和堡壘之鄉。忽然她覺得飛機及乘客都從跟前消逝,自己仿佛走在閃閃發光的雲上,她不再是個有肉體的人,而是輕飄飄的沒有軀體。她獨自一人步入宇宙,但不寂寞,因為她覺得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和諧。
的確,在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錯誤與挫折,對我們來說,它們就像一個個大坑,阻住我們前進的步伐。所以,千萬不要總去“回味”那些錯誤和挫折,也不要總把那些遺憾掛在嘴上。人生中會有數不清的遺憾,這本就是人生的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許才是最沒意思的人生呢!
大作家沈從文曾給自己的表侄、大畫家黃永玉幾條人生忠告,其中有一條就是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你已經摔倒了,隻要能記住這次摔跤的教訓就行了,如果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也於事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其次,這種“欣賞”會耽誤以後的路程,而且由於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頭的概率反而會更大。
陶淵明說:“覺今是而昨非。”用今天的眼光與標準來評判昨天的事物,就會發現其中的諸多問題,有些遺憾可能還有機會去補救,但還有許許多多的遺憾則永無機會去彌補了。
每個人在對每件事做決策時,已知的確定性因素是決策的依據,但總會有許多未知的、不可確定的因素,需要大家用經驗、能力去分析判斷,這種感覺與判斷同樣是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現有信息的占有不可能完全充分,對未知因素的估計不可能完全正確,這就注定了摔跟頭、犯錯誤是難以避免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永不犯錯的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
但是,摔跟頭、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駐足於你砸的這個坑前,忘記了前行或是不敢向前。你應吸取經驗教訓,養精蓄銳,再度向前走下去,前邊也許會有新的遺憾,但也會有更多的收獲!
如果總是不肯放下過去的東西,就仿佛在身上背上一個又一個包袱,隨著你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這些包袱會就越來越重,甚至最終將你壓垮。隻有丟掉包袱,輕裝上降,你才能發現生命之美,看到人生價值之所在。
13
信念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在諾曼·卡曾斯所寫的《一個病理的解剖》一書中,描述了一個關於上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薩爾斯的故事。這是一則關於信念的故事,我們都會從中得到啟發。
卡曾斯與卡薩爾斯會麵的日子,恰在卡薩爾斯90大壽前不久。卡曾斯說,他實在不忍心看那老人所過的日子。他是那麼的衰老,加上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不得不讓人協助才能穿好衣服。他呼吸急促,並患有肺氣腫,走起路來巍巍顫顫,頭不時地往下顛,雙手有些腫脹,10根手指鉤曲著。從外表看來,他實在是老態龍鍾。
就在吃早餐前,他貼近鋼琴,那是他擅長的幾種樂器之一。他很吃力地坐在鋼琴凳上,顫抖地把他那鉤曲腫脹的手指抬到了琴鍵上。
刹那間,神奇的事發生了。卡薩爾斯突然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透出了飛揚的神采,而身體也跟著開始能動並彈奏起來,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強壯的鋼琴家。卡曾斯描述說:“他的手指緩緩地舒展,移向琴鍵,好像迎向陽光的樹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順暢起來。”彈奏鋼琴的念頭完完全全地改變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當他彈奏巴哈的一隻名曲時,是那麼的純熟靈巧,絲絲入扣。他彈奏起布姆斯的協奏曲,手指在琴鍵上像遊魚似的輕快地遊走。
“他整個身子像被音樂融解,”卡曾斯寫道:“不再僵直佝僂,代之的是柔軟和優雅,不再為關節炎所苦。”在卡薩爾斯演奏完畢,離座而起時,跟他當初就座彈奏台時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看來更高,走起路來也不再拖著地。他飛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著,然後走出家門,漫步在海灘的清風中。
羅賓曾經指出,人們常把信念看成是一些信條,而它就真的隻能在口中說說而已。但是,從最基本的觀點來看,信念是一種原則和信仰,讓人們明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的力量源泉,並且取之不盡;信念像一張早已置好的濾網,過濾大家所看的世界;信念也像腦子的指揮中樞,指揮大家的腦子,照著大家所相信的去看事情的變化。
自有人類以來,不知有多少思想家、傳教士和教育家一直都在強調信心與意誌的重要性。但他們都沒有明確指出:信心與意誌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可以用自我暗示誘導和堅持鍛煉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狀態!成功始於覺醒,心態決定命運!這是希爾、斯通等成功學大師的偉大發現,是成功心理學的卓越貢獻。成功心理、積極心態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動意識,或者稱做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自信意識的來源和成果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反之亦然,消極心態、自卑意識,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也就是說,不同的意識與心態會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識與心態的根源。所以說心態決定命運,正是以心理暗示決定行為這個事實為依據的。
克裏會斯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紐約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把1美元丟進賣鉛筆人的盒子裏,就準備走開,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來,從盒子裏取了一支鉛筆,並對賣鉛筆的人說:“你跟我都是商人,隻不過經營的商品不同,你賣的是鉛筆”。
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商來到這位紐約商人麵前,並自我介紹:“你可能已經記不得我了,但我永遠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乞丐沒什麼兩樣,直到那天你買了我的鉛筆,並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
“推銷員”在內心裏之所以把自己當做乞丐,不就是因為缺乏自信心嗎?然而從紐約商人的一句話中,他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並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從中不難看出自信心的威力。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一事無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