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一則注重內涵的積蓄,二則堅守節操,維護正義。注重內涵的積蓄是內在修養問題。徐悲鴻決不仰附於人,也不蔑視他人。他的內涵十分深沉,總是從各方麵補充自己、完善自己。他踏踏實實,樸樸素素。不管他現在狀況如何,最終卻必定出類拔萃,卓然超群,因為他立定了人生的根。堅守節操是人格問題。優於他人也好,低於他人也罷,他卻自有主心骨。在別人乞憐於己時,並不輕做姿態,做救蛇農夫,忘卻了原則和尊嚴;在別人利誘脅逼時,錚錚鐵骨,寧折不屈,捍衛正義,決不會獻媚奉承,折節铩羽。傲骨與媚骨、軟骨、酥骨、懶骨截然不同,他認定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他一身正氣,令人欽佩。
傲骨不是清高、冷漠、孤傲。它守的是信念,為的是真理。它不嘩眾取寵,而是甘守寂寞。就像那黃山鬆,枝枝勁骨,傲然挺胸、隻守人格,並不為任何別的什麼。它與傲氣的根本區別是,傲氣是一種膚淺,而傲骨是一種深沉。它能冷靜地剖析自己,就像魯迅先生不斷地用“解剖刀”解剖自己。它會保持自我,發憤圖強,就像中華民族麵對列強諸國,自有一副傲骨。傲骨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動力。傲骨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傲骨同時會閃射出迷人的人格美。有了傲骨,就有了原則和立場,就能正確處理任何複雜的事,就會贏得普遍的尊重。傲骨會給人增添動人的個性色彩,同時也會顯示出做人的應有風範。
傲氣與傲骨,一字之差,卻大相徑庭。我們自當剔除身上的傲氣,鑄煉一副傲骨。
荀子雲:“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為檢省眾生做人處世計,我們當再次齊聲高誦徐公警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傲骨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動力。傲骨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傲骨同時會閃射出迷人的人格美。有了傲骨,就有了原則和立場,就能正確處理任何複雜的事,就會贏得普遍的尊重。
30
不明恥,難做人
應當說,羞恥感是大自然對人的最大恩惠之一,因為它可以使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人,哪怕是智力低下的人,和動物的最基本區別就在於一個知恥,一個不知恥。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戰國時代的管仲甚至把恥提到了國家興亡的高度來認識,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也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顧火武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可見,“恥”的意識,於人於國都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
恥是道德價值觀念的表現形式,它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因此恥意識從來都是變化多端,流動不居的,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變化。不僅古時和現代的恥意識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時代也有種種不同的恥意識。
“知恥近乎勇”是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但“勇”卻是中性的,可以是忠烈之勇、君子之勇;亦可以是匹夫之勇、強梁之勇等等。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問道:“君子尚勇乎?”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這表明,恥可以激發起人的勇氣,但這種勇卻可以是正麵的,也可以是負麵的。那就要看是在什麼樣的“恥”意識下鼓舞起來的勇了。也就是說,要做人,就必須要知恥,更重要的是要明恥,即要明確在生活中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是可恥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光榮的。
如果一個人以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振興為己任,以自己的德行不高、學識不廣、技藝不精、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強為羞恥,這樣就能在生活中培養起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真勇、大勇乃至神勇來,從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人生之路,實現人生的價值。相反,如果一個人以私利為中心,以不如富豪奢侈為恥,甚至以不如人會貪、會撈、會坑、會騙為恥,那這個人就會被貪婪之欲、邪惡之勇所鼓動,最終滑向罪惡的深淵。
商業社會似乎使“恥”這一品質,越來越淡化乃至虛化了。陣陣現代文明的“酸雨”,使“恥”這一嬌嫩的“含羞草”枯萎了,甚至死去了。麵對滔滔濁流,滾滾錢浪,不少人道德滑坡,排斥了人類的正常理性,使羞恥感迅速銷蝕。“恥意識”的消亡,使人的心靈開始扭曲變形,快速地被物化著和向動物的本能墮落著。
管仲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諺語有雲:“出行在外,恥所不顧”。而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對大多數人來說,倉廩不可謂不實,衣食不可謂不足,但一些人的“恥所不顧”,卻早已超越“出行”之限,幾乎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無所忌諱了。人類心理乃至生理上的根深蒂固的“羞恥情感”似乎一下子變得強硬、彪悍、粗糲了。
在一些場合,有些人把在何地與什麼大腕、大款吃過飯,吹得天花亂墜,眉飛色舞。而那群旁聽者除了聽得津津有味之外,還會自慚形穢,為自己的無能而暗暗飲恥。
在許多地方,一些所謂神通廣大的“小能人”、一些八麵玲瓏的“小精豆”,說白了不過是些厚臉皮乃至不要臉皮的無恥之徒罷了。“寡廉鮮恥”越來越為這些人看重並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因為它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厚顏無恥”成了不少人努力修煉的高功夫,成了借以升遷發財的絕活兒,而“恬不知恥”更是不少人渴望的大境界。
“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鳴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譏笑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這的確是一些人的真實寫照,也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著名作家梁曉聲在《自剖與自白》一文中有一段頗有新意的文字。他將好人比喻為一座“好人山”,將壞人比喻成一個“壞人坑”。他感歎到:“羞恥感這根借以自己教誨自己的‘教鞭’正在大批地消退著,或者腐爛著,朋友,如果你是愛自己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存在於‘山’之腳下和‘坑’之邊上,那麼,執起‘教鞭’吧。”這不啻是警世之言!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害羞是畏懼或害怕恥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一次,一位幹部到下麵檢查工作。在電器車間,這位一貫愛貪便宜的人,以裝修房子為借口,向單位張口要了一大包膠帶、插座、電線、燈泡。對方問其陪同的一位,需要什麼,是不是拿幾個燈泡回去備用。當時,那人家裏恰好有一隻燈泡壞了。妻子已叮囑他下班時買一個回來。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感到了一種很強的誘惑力,正想伸出手,但一種見利忘義的羞恥感突然襲上心頭,一種無聲而嚴厲的命令阻止了他的貪欲。他斷然拒絕了對方的“美意”,下班時花錢買了一隻燈泡,從而獲得了心靈上的坦然與寧靜。
古代賢哲講人格修養,極端強調“慎獨”,然而,隻有明恥且牢牢地手握“恥鞭”者才能真正“戒慎手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自己教誨自己,不斷升華自己的心靈境界,砥礪淳厚純美的道德情操,鍛造無私無畏的堅強意誌。可以說,強烈而明確無誤的恥意識是遏製邪惡的一把利劍,是阻擋私欲濁流的最後一道堤壩,是一個人棄惡從善,遠離“壞人坑”走向“好人山”的開始。
恥是一種直覺的道德情感體驗,它對人的行為具有迅速的定向作用。它如閃電,會突然照亮一個人的心靈。能夠知恥的人,不僅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更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